中-哈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合作契机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
2016-04-07陈里璇赵海云
陈里璇,赵海云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中-哈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合作契机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
陈里璇,赵海云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由于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上差异,两国所具有的要素比较优势也各不相同,这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可能。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哈两国在三次产业内部的要素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内部,哈萨克斯坦处于明显的相对劣势,而第二产业的采掘业处于相对优势。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哈两国在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中-哈;“一带一路”战略;比较优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内通过深化改革激化经济增长活力,对外通过加入WTO,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使中国经济在30多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人类迈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突破。首先,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欧美市场需求疲软,中国传统的出口拉动方式不可持续;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构性矛盾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表现日益突出;再次,西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对世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规则的重塑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其核心理念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这既有利于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又有利于扩大中国对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还将有利于通过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辐射作用,促进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同时还将加快中国中西部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这一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将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哈萨克斯坦(简称中、哈,下同)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合作契机,为中国与其他丝绸之路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借鉴。
二、“一带一路”战略及比较优势理论
(一)“一带一路”战略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在古代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与充满生机活力的亚太地区相连,中间与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相串连,西边与欧洲发达经济体相通。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连接起来,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造福中国与东盟,辐射南亚和中东地区,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中国与丝绸之路各国最大限度发挥经贸双方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李嘉图认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同的,在国际贸易中,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准则进行专业分工和贸易交往,即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达到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础性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时至今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依然是围绕着比较优势理论展开的。
三、中-哈两国在第一、二、三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分析
从地理位置来讲,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同位于北半球、同属于亚洲国家。中国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海上交通便利,还有很多天然良港。对于中国而言,向北发展与北方邻国形成了东北亚经济贸易圈;向南发展与南方邻国形成了东南亚自由贸易圈;向西发展与中亚、西亚邻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通道;向东发展主要是沿海城市通过高速、高效的发展模式发展对外经济,如上海、江苏、浙江就是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发展商业经济。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是中亚五国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具有相对充裕的油气能源资源,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西北边疆接壤。中哈之间有着长达1700多千米的共同边界,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已在1999年彻底解决。由于两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可能。从表1可看出,两国在经济总量规模和三次产业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别。从经济总量规模看,2010年中国的GDP为59307.65亿美元,哈萨克斯坦的GDP为1480.52亿元,中国的GDP总量是哈萨克斯坦的40倍;从就业人数看,中国总就业人数为12573.00万人,哈萨克斯坦为811.42万人,是哈萨克斯坦的15.5倍;从人平均年工资看,中国为5397.19美元,哈萨克斯坦为6320.54美元,比哈萨克斯坦少923.35美元。表1中的指标反映了中-哈经济规模的总量差距以及其他绝对量之间的对比,但这些并不足以反映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经济部门的特点。下面就中-哈两国在三次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
表1 2010年中-哈两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工资及GDP的比较
(一)第一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0年,中国第一产业的GDP是5987.24亿美元,哈萨克斯坦是66.78亿美元,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89.66倍。从表2可看出,中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16.02,哈萨克斯坦是0.29,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55.24倍;从每美元的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看,哈萨克斯坦是1.02,中国是0.02,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51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产业处于明显的相对劣势。尽管哈萨克斯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以及高山雪水、河流湖泊等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属于资源型农业,且在苏联时期,其农业经历了高速增长,但独立后,由于哈萨克斯坦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装备老化等问题,农业生产总体上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靠天吃饭”的粗放耕作状态,其农业和畜牧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生产均大幅下滑,单产水平普遍低于中国。而中国利用多年积累的先进农业技术,如高产作物栽培、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先进的农业设备,如小型农机具、农副产品深加工设备,提高农业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优势明显。
(二)第二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分析(表2)
表2 中-哈两国在第一、二、三产业内部优势的比较
从表1可看出,在2010年,中国第二产业的GDP是27678.46亿美元,哈萨克斯坦是596.59亿美元,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46.39倍;从表2可看出,中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5,哈萨克斯坦是4.08,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1.23倍;从每美元的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看,哈萨克斯坦是0.19,中国是0.1,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1.9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第二产业的相对劣势较小。对哈萨克斯坦第二产业的内部的相对比较优势按递增的顺序排序如下:采掘业→水电煤气→制造业→建筑业,哈萨克斯坦的采掘业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2.63倍,每美元的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大约是中国的3/5,相对于其他行业最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哈萨克斯坦能源资源丰富,有着相对丰裕的储备和生产潜能,其中,石油探明储量39亿吨,占中亚第一;天然气储量3.9万亿立方米,在中亚仅次于土库曼斯坦。因此,哈萨克斯坦制定优先发展能源工业的战略,把开发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作为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新增长点,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稳定上涨,其石油天然气采掘业创造的GDP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但是,哈萨克斯坦国内能源消费量很低,高生产水平和较低的油气能源消费水平之间的矛盾,使得扩大哈萨克斯坦油气能源在世界油气能源消费市场的份额,成了哈萨克斯坦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中国庞大的国土和人口规模而言,中国的油气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其生产能力受储量限制十分严重。当前中国部分重要的油气产区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已经基本进入枯竭期,开采难度持续上升,采掘业的每美元产出劳动成本增加,产出量持续下降,无法应对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对于石油等能源的需求,出现严重的需求缺口。并且当前中国的油气能源主要产区和主要消费区分布严重错位,使油气能源资源的运输成本上升,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更使中国主要的油气能源资源消费区不得不依赖于国外油气能源资源的进口。
(三)第三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分析
从表1可看出,在2010年,中国第三产业的GDP是25641.95亿美元,哈萨克斯坦是751.51亿美元,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34.12倍;从表2可看出,中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3.85,哈萨克斯坦是1.75,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2.2倍;从每美元的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看,哈萨克斯坦是0.36,中国是0.16,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2.25倍。根据表2对哈萨克斯坦第三产业内部的相对比较优势按递增的顺序排序如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技和地质勘探业→……→交通运输→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在交通运输业方面,中国该行业GDP的规模是哈萨克斯坦的23.78倍,每美元产出的单位成本是哈萨克斯坦2/5,中国在该行业的相对比较优势明显。近几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高铁拥有全套成熟的自有版权技术、完备的世界通行的中国标准,从2003年开始至今,中国高速铁路已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长度的一半以上,积累了大量运营经验以及在复杂地理条件下修建高铁的成功经验,凭借其明显的成本技术优势,在海外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哈萨克斯坦看,自2015年初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实施国家交通领域发展战略以来,该国已在交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目前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首先,交通领域普遍存在交通工具超过使用期限的问题,如在铁路领域,机车和车厢损耗严重,损耗率达72%,几乎1/3货运车厢和1/2以上机车使用超过25年;其次,交通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哈萨克斯坦铁路网密度非常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只有一条铁路相通,负荷程度已经达到极限。哈萨克斯坦目前的这种交通运输状况显然无法满足中-哈两国之间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长此以往,将阻碍两国的边境贸易发展。
四、中-哈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合作契机
通过对中-哈两国在三次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分析发现,两国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各自存在相对的优势和劣势,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契机。
(一)农业方面的合作
通过对两国农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哈两国在农业方面存在以下合作契机:粗放型农业与精细农业的合作,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哈萨克斯坦农业企业加工设备高度老化、技术落后,大多生产加工初级农业产品,大多以瓜果蔬菜、农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非常落后,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掌握和积累了系列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如作物栽培、良种培育、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可以与哈萨克斯坦互通有无,大力发展互补型贸易,如中国可以扩大对哈萨克斯坦紧缺的水果、蔬菜等鲜活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同时增强对哈萨克斯坦优势农产品的进口;加强农业投资合作,特别是在粮食综合开发与深加工、畜禽养殖及肉类皮毛深加工、油料与糖类作物综合开发、果蔬种植与加工、农业机械装备,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领域的合作;开展包括科技人员交流、合作研究、农业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人员培训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与哈萨克斯坦的粗放型农业与精细农业的合作,对推动哈萨克斯坦农业建设和农业技术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借此树立中国企业在当地的良好形象,实现民心互通、民意互通,为推进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深厚的民意基础。
(二)能源方面的合作
哈萨克斯坦虽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油气能源的运输能力十分薄弱,且由于受俄罗斯牵制太多运行不畅,哈萨克斯坦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打通本国油气能源资源的出口输送渠道。因此,引进国际油气能源开发设备和国际先进的油气能源加工技术,建立完善的油气输出管道成为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必然选择。中国国内的人均油气资源储量虽然十分缺乏,但其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对于油气能源的勘探、开采以及加工技术拥有十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两国应该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加强中-哈能源合作。哈萨克斯坦可通过引进中国先进技术、购置中国的油气能源产业设备,建设更多的油气输送管线以完善油气输送体系,促进油气对外的输送,增加国民收入,有效摆脱自身对于俄罗斯方面的依赖,最大限度地维护哈萨克斯坦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中国可借此弥补经济发展的能源缺口,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最终实现两国共赢。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
古“丝绸之路”曾经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哈萨克斯坦带来繁荣和文明,这是交通对于哈萨克斯坦重要作用的古老诠释。在新时期,在哈萨克斯坦勘探出丰富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无论向东、向西还是向南出口资源,都要经过三四千公里以上的路程才能到达沿海港口,因此只有解决通向外界的交通问题,丰富的矿藏才能变成财富,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哈萨克斯坦的崛起。在现阶段,随着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贸易的增加,贸易运输量将不断上升,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两国的道路设施条件将成为双方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两国不仅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这些设施的等级、统一标准。中国应继续发挥大国风范,投资哈萨克斯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其在亚投行的创始国地位,争取到多方融资,建立国际合作专项资金,为国际通道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缓解运输通道建设资金瓶颈。
五、结论
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合作契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两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各不相同。在第一产业内部,哈萨克斯坦处于明显的相对劣势。哈萨克斯坦农业生产总体上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靠天吃饭”的粗放耕作状态,而中国利用多年积累的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优势明显;从第二产业内部比较发现,由于哈萨克斯坦拥有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采掘业相对发达,而中国的油气能源资源十分有限,需求缺口严重,使得中-哈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变得切实可行;从第三产业内部看,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哈两国在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为中国与中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典范。
参考文献:
[1]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5).
[2]李忠民,刘育红,张强.“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11(4).
[3]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的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2).
[4]车探来.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合作和发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4).
[5]张芸,杨光,杨阳.“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J].跨国合作,2015(1).
[6]哈萨克斯坦统计年鉴(2011年),http://www.stat.gov.kz.
[7]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http://www.stats.gov.cn.
[8]米卡.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能源合作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9]杨建梅.哈萨克斯坦重要能源的储备、开采和引资情况[J].中亚信息,2008(3).
(责任编辑:周小红)
Research on Cooperation Opportunity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in Strategy of“the Belt And Road”—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CHEN Li-xuan, ZHAO Hai-yun
(School of Economics, Minzu Universityof China, Beijing100081)
Abstract: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natural endowment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each country possess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production factors,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 three industries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Kazakhstan enjoy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ining industry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while it suffers from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s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Therefore,“The Belt and Road”strategy provides the two countries with a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to collaborate in agriculture, energ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China-Kazakhstan;“The Belt and Road”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作者简介:陈里璇(1995—),女,湖南汨罗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赵海云(1964—),女,河北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1-03
中图分类号:F125.4;F125.5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107(2016)01- 003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