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观察
2016-04-07陈廷元
陈廷元
(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内科,重庆 丰都408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观察
陈廷元
(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内科,重庆 丰都4082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大柴胡汤治疗,治疗7天。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较好。
急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胆囊炎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40例,均为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丰都县中医院肝病内分泌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58岁,平均42岁;病程1~6天,平均4.0天。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5~58岁,平均40岁;病程1~6天,平均4.5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向右侧肩背部放射伴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体征为右上腹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压痛,反跳
痛及肌紧张,Murph征阳性,或可扪及肿大而有触痛的胆囊。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有白细胞总数升高,或血清转氨酶升高,AKP升高较明显,或血清胆红素升高,或血清淀粉酶升高。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甚至有“双边”征,胆囊内结石光团。
中医辨证标准[2]为肝胆湿热证。右侧肋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黏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全身支持疗法。选用对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及厌氧菌均有作用的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使用维生素K1及解痉止痛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
治疗组加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药用茵陈20g,栀子15g,大黄10g,枳实15g,白芍15g,黄芩15g,法半夏10g,茯苓10g,甘草5g,生姜1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每日1剂,煎汁300mL,分3次口服。
两组均10天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3]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发热﹑局部疼痛﹑右上腹压痛及肌紧张)均消失,B超声像图正常,血常规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发热﹑局部疼痛﹑右上腹压痛及肌紧张)均消失,B超检查提示胆囊炎症显著改善﹑大小正常﹑壁厚度0.3cm,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细胞稍高。有效:症状和体征(发热﹑局部疼痛﹑右上腹压痛及肌紧张)均有所缓解,血常规和B超检查提示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血常规﹑B超检查提显示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11例(55%),显效5例(25%),有效2例(10%),无效2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临床治愈10例(50%),显效3例(15%),有效2例(10%),无效5例(25%),总有效率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急性胆囊炎的发生与胆囊管梗阻及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常见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其他为肠球菌﹑绿脓杆菌等,厌氧菌感染亦较常见。
急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之邪,内阻中焦,郁而不达,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阻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或循少阳,厥阴经络入胆道,影响胆汁疏泄。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亦说:“阴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身目俱黄,湿热内生,阻碍胆府气机,气机不利,疏泄失司,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应以清利湿热,疏肝利胆为治法。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中柴胡﹑枳实疏肝行气﹑理气和血﹑除心下急痛,半夏和胃降逆,生姜治呕逆不止,大枣﹑生姜调和诸药,茵陈﹑栀子﹑大黄清利湿热,解毒退黄。
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加用大柴胡汤合用茵陈蒿汤治疗急性胆囊炎可有效控制病情,尽快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8.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8.
[3] 刘志龙.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26.
R657.41
B
1004-2814(2016)11-1089-02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