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高校教学中的“人本情怀”思想的探析

2016-04-07刘盈盈颜玄洲

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

刘盈盈++颜玄洲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本科高校的办学规模发生了巨变,发展方式由外延式拓展转向内涵式探索,教学作为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教学思想至关重要,而“人本情怀”的思想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思想。通过探求我国教育学家思想中蕴含的人本情怀,了解目前本科高校教学中人本情怀缺失的现状,探寻本科高校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增强“人本情怀”教学思想的路径。

[关键词]本科高校;人本情怀;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10052040

引言

人本情怀理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科学的思想情怀,它关注人的内在主体性,追求人理性发展和非理性发展的全面统一。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坚持人本情怀的思想,注重学生内在需求和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目前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本科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学和学习中要时刻关注人本情怀思想的影响。

1我国教育家教学思想中的人本情怀

1.1古代教育家教学思想中的人本情怀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充满着人本情怀。伟大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都为处理教学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矛盾提供了指导。孔子认为作为教师不但要教好,更要学好,在学好与教好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这与当今终身学习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为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指明了方向。他还提出“爱之,能勿旁乎,忠焉,能勿悔乎”,即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正是人本情怀思想的体现,对学生的热爱本身就可激发出巨大的教育力量,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相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学、治学要体现理性的自觉,遵循学生的志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处”。他认为教师要让学生从兴趣出发深入的学习,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学生遇事就能左右逢源了。同时,他还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指导学生不要轻信书本,要敢于怀疑。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的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学内容和“主动、创造、量力”的教学方法,在丰富前人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唐代的韩愈认为教育是一个先知传后知、先觉育后觉的过程,教师是先知先觉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同时他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关键。明代的实学教育家颜元强调“实学、实习、习行”[1]的教学思想,将学习理论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他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思想,顺应了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近代教育家教学思想中的人本情怀

近代的教学思想在古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越来越注重人本情怀的实施。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提倡民主自由的教育原则。他将“养成健全之人格”作为施教的目标,在教育内容上,他提出了五育教育,用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他认为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多样化的个性,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教学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提倡“生活教育”的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的《教学合一》中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将教学、学习、实践统一起来,不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满足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总之,从各大教育家的思想中看,他们在教学中均注重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进行教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本情怀,这种情怀已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深入人心,也成为了高校教学中基本的价值取向。

2我国本科高校教学中人本情怀的缺失

由于种种原因,尽管本科高校受人本思想的影响很深,但在教学中对人本思想的研究与应用仍需加深。人本情怀在一些本科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大多还停留在理论上,使得教学中因人本情怀的缺失造成的问题层出不穷。

2.1本科高校教学管理中人本情怀的缺失

从专业设置来看,随着本科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间的不合理竞争,专业设置出现了随意性、无序性现象。部分本科高校单纯的沿袭传统模式,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设置专业,使得学校专业特色不够鲜明,专业建设不够完善,很难满足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需求。此外,大部分本科高校在录取时就决定了学生所学的专业,学生入学后发现志趣与所学专业不符时,再去补救为时已晚。各本科高校虽有专业调剂的政策,但仍要受到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需求的限制。而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的研究方向与所教专业不相符,既不能使教师学有所用,也不能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得到很好的指导,更谈不上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创新。

在课程的设置上,课程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更多地源于对国外课程理论的借鉴,由于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设置的课程“重理轻文、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由于课程理论和课程设置的滞后性,课程的更新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践类和人文类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分量较少,很难做到与时俱进,给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到“适销对路”增加了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整体性的缺失,课程之间衔接性较差,课程知识间的跨度较大,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虽然本科高校设置课程有选修和必修之分,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但是设置的课程由于受到学校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仍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无论从学生可选择课程的范围还是从学生的个性需求上,学生合理的自主选择权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教材种类的选择和内容的编辑上,高校教材种类多杂而少精品,学生接触到的内容过于繁杂,严重制约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材内容上,知识缺乏直观性,受重视理论而轻实践思想的影响,教材对理论性的知识的解释较为透彻,抽象性强实用性弱。教材的编写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知识重叠和跳跃性强,而且教材的内容修订周期较长,内容有些陈旧,缺少国际前沿的理论知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广泛运用于教学中,然而有些本科高校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形象地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不能很直观的学习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2.2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中人本情怀的缺失

教师职业是神圣的,但是一部分高校教师更多的专注于科研,倾注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甚至是应付教学,教学中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同时,随着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加大,在校生不断增加,使本科高校生师比不断攀高,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方式,使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课堂学习看,部分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给予学生的指导却少之又少,学生不能与教师进行合理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使得课堂的集群式教学形式变成了固定地点的放养式教学形式。

此外,“长期采取大班授课制和教师讲,学生听记、定期考试的传统老套模式,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而轻综合实践、重机械继承而轻个性创造”[3],教学内容重广度而轻深度,因此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较为浅薄。教师重视智力教学,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使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很难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会影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提高。

2.3学生自身人本情怀的缺失

从学生角度讲,高校一部分学生刚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获得解放,他们进入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校园,生活在自由环境里几乎忘记了学习的重任,学校中必要的考试考核已使他们感到烦恼,花费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少的可怜,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弱,放松了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另外,学生中学时习惯了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和监督下按时按点的学习,而大学没有了教师和家长的鞭子,学生对课程知识易产生惰性、盲目性,进而放松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此外,由于本科高校对学生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重视不够,学生对人本情怀的思想知之甚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责任心、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仅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教学,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有些学生学习目的具有片面性,为了就业而片面追求应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人文知识的研读,使自身的所学的知识文理不平衡、理论实践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导致学生自身能力发展失衡,综合素质偏低。而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彻底放松了自我管理,贪图玩乐,不思进取,逃课旷课屡禁不止,课程作业敷衍了事,学生对自身全面发展的疏忽势必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

3本科高校在教学中探索人本情怀的对策

3.1从高校教学管理的视域探索教学中人本情怀的对策从专业设置上讲,本科高校的教学管理者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诉求,面对当前专业设置的无序性,本科高校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增强专业的可选择性,拓宽专业的范围;在专业设置中要增强人文类专业在所有专业中的比重,以弥补重理轻文造成的失衡,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增强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课程设置上讲,在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同时,兼顾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注重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从学生的个性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人文类课程与理工类课程、理论性课程和实验类课程三维并举。关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受众性。另外,教材是教学的武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教学中接受知识的质量。本科高校在选择教材时要从专业性质、课程类型考虑问题,要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整体和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着手,注重教材知识的继承性、创新性和衔接性。本科高校也要注重实验室的建设、教学设备的更新、图书资料的补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营造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更多的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3.2从高校教师的视域探索教学中人本情怀的对策大学教师是高校教学的重要支柱,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因此,在教学中贯注人本情怀,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教学的人本情怀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首先,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中的人本情怀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教学中不歧视和侮辱学习差的学生、不恶意中伤有违教师意愿的学生、不蔑视和嘲笑行为怪异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对教学问题提出质疑,给学生充分阐述自我观点的机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监督权,在教学中要主动接受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合理监督。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因素与后天条件不同,学生个性也大有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建议,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创新。“教育者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必须具有多层次性和多类别性,在教育手段上必须具有多元性和全面性,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持续的发展”[4]。 第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本科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特性,观照其各种社会属性与个性的培养生成,而其终极目的和终极关怀则是引领和帮助每个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5]”。

其次,教师教学中的人本情怀还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上。教师热爱教学是热爱学生的真实体现,也是热爱学生的升华。热爱教学才能很好的研究教学技巧,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对于教师个体来说,需要更宽阔的学术视野,更富有创造的灵感,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本科高校的教师要做到言教和身教的统一,将教学、科研、育人三者统一起来,要有求实创新的治学风格,为学生营造科学、和谐的学习风气。此外,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寻符合学生发展和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教学理论。同时。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营造师生和谐共处、互相理解、互为促进的课堂教与学的良好氛围。

3.3从学生自身探索教学中贯彻人本情怀的对策

本科高校学生作为教师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环境中的主体,应从自身特点和兴趣出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批评性、创新性;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教学中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从课堂上的聆听者、接受者、被动者转变为课堂上的倾听者、发问者、主动者。不断调整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应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规划,全面系统的计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科学合理的学习专业知识,课堂上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要知其所以然。此外,“高校学生要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科学理论知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和人际关系中所受到的影响和体验,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形成信念,在信念与理想的基础上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6]。

4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完成,本科高校面对转型发展的时代发展趋势,寻求内涵式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本科高校在教学中贯注人本情怀,紧抓内涵式发展的精髓。在人本情怀的指导下,通过高校各方面的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而创新型发展,推动本科高校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袁德润.读书·颜元·学术批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3033.

[2] 李绪坤.《学记》解读[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8:82.

[3] 何红媛,吴绍华,曾晓荣.一般本科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2628.

[4] 张正彪.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J].考试,2015,(1):21.

[5] 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364.

[6]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5.

Analysis on thought of human feelings 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LIU Yingying, YAN Xuanzhou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45,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oeconomic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y, the school size of universities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 style of development from epitaxial outward steers to connotative exploration, the teaching of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way what trains applied and compound talents, the thought of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and the thought of "human feelings" is an important thought of education. By exploring our educators′ teaching thoughts,this paper analyzes, visiting the deficiency of people pass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current situation, seeking the path what can enhance the thought of "human feelings" of administrator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human feelings; teaching ideas; undergraduate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
谈初中英语整体教学
薛法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的优化探析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快乐体育教学特征的解读
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中职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教学对策研究
试论实现英语教学“学习增值”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