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视角下苏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2016-04-06胡海侠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机制

胡海侠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苏州215104



城镇化视角下苏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胡海侠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苏州215104

[摘要]处在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苏州亟需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源品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基础力量,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将其塑造成新型产业工人和新市民,必须建构一个市场导向、政府主导、信息共享、多元投入的协作化运作机制。

[关键词]城镇化;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

[课题项目]2013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课题。

Research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or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Su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ization

HU Hai-xia

(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Zhejiang 215104)

[Abstract]Suzhou is in urgent need of stock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quality promo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phase of urbanization. As the basic power,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an not be ignored. Therefore, the new industrial workers and new citizens can be shaped through the effect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s. We must build a market-oriented, government-led, information-sharing, multiple-input-oriented coordin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urbanization;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mechanism

2013年,新一代国家领导班子的执政思路将“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当前我国发展的关键词。目前苏州城镇化建设正在向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为核心的内涵式城镇化转变,城镇化率已达73.15%。到2015年苏州市城镇化率要超过75%,初步实现新型城镇化,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超过85%,基本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关键途径是机制和体制创新。

苏州的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优质的基础人力资源,而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城镇化的生活,需要具备适应城镇化建设的现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只有建立有机的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为苏州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这对推进苏州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苏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

据最新统计的苏州市外来人员数据推算,目前居留在苏州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约为340万人,占苏州农民工总数的60%,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工的主体,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但学历构成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有关调查显示,苏州工业园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中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中技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6.4%,初中文化程度占30.3%,高中文化程度占2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2%。

调查显示,苏州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有41.22%未接受过任何培训,有11.82%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企业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在已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中,超过半数的人接受的是专业技能培训,但均认为专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内容粗浅,深度不够;同时也发现,其他相关培训(如安全意识、法律维权、思想道德等)所占比例较低,表明已有培训内容设置的广度不够。由此可见,在苏州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职业技能培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城镇化”发展对苏州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的需求分析

当前苏州要重点强化“产城融合”,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其内涵突出表现为:实现从注重城市规模、城镇化率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更加注重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与城镇高度融合的内涵式城镇化发展之路转变。其中关键要健全制度体系,涉及户籍准入制度、就业、教育制度体系的完善。对于内涵式发展,更深层次是人的发展,作为进驻城市的新晋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更加不能固守过去,要在道德、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上达到新生代产业工人以及新生代市民的标准。

(一)城镇化发展对苏州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要求

苏州城镇化的内涵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人力资源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乡二元制度下,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学历和成长环境制约,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使其在自身的职业发展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市民化的转变中需要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其中,首先是顺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公民素质等;其次,需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技能和素质;同时城镇化发展还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信息技能、创业、协作能力,成为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城镇化发展还需要新生代农民工适应现代城市快节奏发展的抗压受挫心理素质以及自我心理的调试及情绪管理能力。让“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成为每一位苏州新生代农民工追求的精神方向。

(二)城镇化对苏州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的要求

1.培训机制的制度化。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制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提供配套的保障措施,加大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免费职业培训制度。市、区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资金投入力度,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划归政府的职教体系中,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充分调动新生代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参加或组织培训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为辅、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扶持企业、民间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培训体系的成长。

2.培训机制的常态化。新的发展形势迫切要求提高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建立一支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将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真正使高技能人才的智力支撑成为苏州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建立政府长效投入机制,用好就业专项资金,积极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

3.培训机制的系统化。在培训机制中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新生代农民工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使其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形成有机联动的机制。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是协调各方力量和培训主体的主导,从政策的制定,统筹规划培训方案,对培训机构和企业进行监管、给予多方面扶持,并形成信息反馈,主导各方力量的信息沟通。发挥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和各自优势力量,形成一个学历教育、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能网络系统。企业作为培训项目的起点和落脚点,是培训工作的收益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上既是实施者也是培训成果的利益获得者,一方面要充分借助政府力量,与各类培训机构协作,另一方面做好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规划。整个培训机制形成供求平衡、协作化运作、监管到位的生态化、良性循环系统。

4.培训机制的共赢化。首先,企业在机制中获得了国家政策支持、资金补贴。在校企联合中,职业院校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岗前引导和在岗培训,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必要设备,共同形成富有特色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统筹兼顾的原则,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从而获得企业效益生产力的提升。其次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中获得更多发展契机,在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获得实践资源共享和经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获取更大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形成了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四赢的局面。

三、苏州新生代农民工现有培训机制的制约因素

(一)培训缺少主导机构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主导性作用并未发挥,重视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造成苏州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还处在没有针对性和系统化的阶段。由于缺少主导方,造成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组织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通,信息不对等,同时主管部门缺乏监管和培训后期跟踪反馈。

(二)地方政策还不完善

苏州目前还没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具体政策文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均是放在农民工培训、城乡劳动者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的统一管理中。尚未从根本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和需求进行规划管理。首先从国家层面上,需要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进行立法制度完善,其次,地方政府需依据地方需求进行政策完善,从立法、政策层面形成强制性和自发性结合,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到企业资质认证、标准认证体系、职业资格准入系统中,形成对企业的约束性,同时纳入税费优惠、奖励政策,使企业获得政策优惠和人力资本提升的双收益。同时政策完善,也将大大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和主动性。

(三)培训缺乏市场导向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主要依托于职业院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授课内容等方面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并且有些院校将举办各种培训班作为创收的重要途径,重招生轻培养,重理论讲授轻实践锻炼,所学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对于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的开发往往缺少市场和企业实践调研,闭门造车,造成与企业实践岗位数量需求不匹配,或者无法满足企业岗位实际技能需求。

(四)培训内容模式单一

目前苏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式主要有:企业岗前培训,侧重岗位知识和企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侧重岗位初级技能,主要是业余时间进行。在培训内容上,未能顺应企业转型升级的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例如,缺少培养城市文明认同感和城市生活责任感的引导性培训,包括城市生活常识、职业规划意识、法律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素养、安全意识和技能、健康心理辅导与干预等,这些知识、素质的缺失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高和自杀案例频发的重要原因。另外还需要增加学历教育、职业技能中级高级培训。在培训模式上还可以丰富多种形式和开辟多种渠道,例如远程培训、以赛代训、自选内容的“循环-菜单式”,时间上间断性和连续性结合,短期性和长期性结合。

四、苏州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的建构

(一)建立政府主导机制

改变目前多头主导,各自为政,缺少协作的局面,采取政府主导机制,立足苏州经济发展的长远以及阶段性目标,着眼市场需求,建立一个培训目标明确,培训规程有序,各方力量有机联动的政府主导机制。具体执行层面可以采取联席会议制度。由地方政府牵头,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联合,包含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和工青妇相关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凝聚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优势,从而顺应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全覆盖、多元化的需求。政府主要发挥的职能作用是:1.制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制度,完善制度建设。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各相关部门的常规工作职责,对于企业将其纳入到行业资质认证、职业资格准入中来,并引入税费优惠政策,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的标准化体系纳入苏州公共就业培训机构服务规范中来。对各类培训机构和学校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评估机制;2.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资金投入和使用计划、培训目标计划、培训项目计划等;3.组织定期联席会议,制定合作方案,指导协调各方工作;4.定期监管、控制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对培训结果及时评估、鉴定;5.通过信息平台及时信息发布和信息反馈。

(二)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资金应以政府资助为主,将其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支出计划中。评估不同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资质,采取培训产品购买的方式,更符合市场化的选择。除了政府资助之外,其次是企业资金投入,包括劳务输出地、劳务输入地、新生代农民工个人都相应的承担部分费用,从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依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机构特征)。在重大市政项目、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农业发展项目中,将培训项目经费考虑在其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来说,基础素质教育和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引导性培训采取免费和部分免费培训为主,高级技工、高技能提升培训收取一定费用为辅。

(三)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信息数据库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信息渠道不畅问题一直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建立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信息库非常有其必要性。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市场人力资源需求信息,企业招聘信息,政府和培训机构培训信息,同时建立网络报名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网络学习资源库,使其成为“一条龙”培训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培训信息数据库,对培训情况进行登记记录,个人培训经历、职业资格、形成培训积分,成为考量个人职业资格,工作岗位应聘资格的重要参考。网络平台和信息数据库为新生代农民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信息依据,为企业发布和提供人力资源信息,为培训机构提供职业技能需求信息。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组织建立信息和服务中心,除了建立维护信息网络数据库之外,还提供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培训指导、跟踪服务,为其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协作化运作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苏州市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力资源类型及其职业技能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个体需求为导向,建构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协作化运作机制(见下图)。改变原来培训机构培训目标不明,企业不作为,政府培训计划缺少系统性的弊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体目标取向,促进就业为培训落脚点,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升,促其城镇化新市民角色融入。在协作化运作下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顺应市场需求,采取多样化、自选式、菜单式、循环式,发挥企业和培训机构不同的特长优势(见下表),形成资源、优势互补,苏州重点在现代服务业和新城镇建设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入更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加强网络教学和以赛代训。

图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协作化运作机制

表 不同培训机构的特征对比

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的建构中,还需注意制度化建设中配套制度的完善,如户籍制度、企业用人机制的完善,以及城镇化建设中原市民对新市民角色的认同,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新市民角色的定位,和整个学习型社会氛围的营造等相关问题。同时,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苏州规划蓝图:2020年城镇化率要超85%[N].苏州日报,2014-06-19.

[2]蓝子淇,谈婷婷,胥心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其出路研究——基于苏州市的调研[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6): 47.

[3]司聪.对苏州“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调查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61-62.

[4]刘丽,邹苏野,陈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分析——基于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宿迁市758位“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调研[J].甘肃农业,2014,(6):33-34.

[5]杜永红,李鑫.城市融入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与对策[J].成教研究,2012,(18):51.

[6]吕莉敏,马建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及策略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70.

[7]吕莉敏.城乡一体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3,(4):37.

责任编辑:王春艳王远

[作者简介]胡海侠(1976-),女,汉族,江苏省睢宁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537(2016)01-00024-05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机制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家乡的城镇化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