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学史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探究
2016-04-06濮云飞
濮云飞
摘要:紧随世界新千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教育部提出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育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核心素养"这个牛鼻子。为此,我们在《依托生物学史开展新授课的课例研究》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归纳整理、形成文字。本文以生物学史为依托,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中心,认为生物学史中处处孕含着生命观念,是培养科学世界观的极好素材,生物学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而且其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材料,史料中展现的科学家的社会担当精神也是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关键词:生物学史;核心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81-01
在新千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教育部提出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育的新理念。学校教育是祖国持续发展的百年基业,提高全体公民核心素养的水平就成为了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核心素养就成为了新世纪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是教育最终落脚点。生物学核心素养是这一理念在生物学中的具体化, 也是生物学教育作用的体现,现如今正不断推动中学生物学教学走向新的高度。
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最新教材,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生物学史料。这些生物学史料再现了科学家的思维及为解决他们所面对的生物学疑点而孜孜不倦的探索过程;体现出科学家对待科学的严认真的态度和为追求真理而不畏艰辛、努力拼搏的献身精神。史料中还透露出科学家所处时代的科学研究情况,还有他们的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他们当时的思想认识和不断改变发展的真实经历。真实的历史再现使学生体会和认识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和掌握生命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充分利用生物学史开展核心素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生物学史中处处孕含着生命观念,是培养科学世界观的极好素材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就要紧紧抓住"核心素养"这个牛鼻子。课堂上,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巧妙用好"科学家的故事"等等生物科学史料,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就是我们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具体表现。
比如在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第1章《走近细胞》时,我们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科学家的认识和争论,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从而加深对生命的"在丰富的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以及"生命活动的客观物质性" 等生命观念的理解。
又如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思想,我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去了解感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有关内容。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建构生物不断进化的科学观念。
2.生物科学史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良好素材
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离不开科学家理性的思考,介绍科学家的经历和科学研究过程,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教育,使其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比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时,我们遵循"学习——实践——创新"的思路,简介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孟德尔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科学创新的实验方法。也就是说孟德尔的科学发现不是偶然的。通过这些复杂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确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时,我们让理性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结果进行分析时,我们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材中有关思考与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也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素材,在教学中,为了利于学生开展讨论,我们还适当补充了一些时代背境资料。如孟德尔进行遗传实验时期,遗传学的发展情况;孟德尔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前人相比孟德尔实验研究的创新点等。
对于可读性很强的"科学家故事"、"科学史话"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内外自主阅读,自己获取相应的信息。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后《细胞世界探微三例》等,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可获得这样一个道理: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来之不易,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3.生物学史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材料
科学探究是研究生命科学的最基本方法,是未来公民在创新型社会中从事生产和生活应该具备的能力。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家的不断探究过程,是探究性科学方法教育的优良资源。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经典的实验,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例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和(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的细菌的实验、遗传密码的破译、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的探究等,都可以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进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我们尽力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自己操作,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学科学、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生物学史中展现的科学家的社会担当精神是不竭的精神源泉
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就可以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积极传播生物科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学生在生物学教育中获得的优良品格和核心能力,是教育部2015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关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内容之一。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重新经历科学家所走过的历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一步步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的体验如同亲身经历了科学家的探索经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巨大的魅力所在,也深刻体会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社会担当精神。从而受到精神的洗礼。
总之,生物科学史再现了科学家对生命的探索历程,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锻炼学生各项能力;使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利用生物学史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即落实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实现了立德树人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