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提升与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分析及对策

2016-04-06赵志明张翠婷赵宁马爽高文阳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赵志明 张翠婷 赵宁 马爽 高文阳

摘 要:为提高高职石油天然气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分析了石油天然气类专业服务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可以通过推进校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再通过改善石油天然气专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构建并完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来有效地提升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最终服务于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与技术升级,实现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专业;专业建设;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C-0090-02

一、高职石油天然气类专业服务产业的现状

高职石油天然气类专业主要有石油工程技术、油气开采技术、钻井技术、油气储运技术、油气地质勘探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都是服务于油气田开发和建设的,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开设这些专业的高职学校一般都随油田区域的分布而分布。更为有特点的是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多以石油特色为主要特征,最重要的是这样的高职学校大多都是该区域的油田企业创办和开设的,还有在此区域的一些市属地方办学的高职学校也相继开始了高职石油天然气类专业的开设。

石油企业办的石油高职院校和地方办的石油高职有着各自的特点。石油企业开办的高职院校与油田企业联系紧密,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十分有优势,往往这类高职院校和油田的采油厂、钻井公司、集输公司等都是平级单位,都隶属于某区域性油田,都是这个区域性油田下属的二级单位,所以他们在交流时特别方便,对油田一线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员、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认知实训上相比地方石油高职学校有着特殊的优势。

地方开办的高职院校是在当下石油专业开办盛行,而其地理位置又处于石油企业所在地,在整个石油天然气专业类发展中想“分得一杯羹”的同时,也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其不属于石油系统内部的子单位,在专业建设上没有任何优势。

无论石油企业办的高职院校还是地方高职院校,它们拥有的石油天然气类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等与产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亟待缩小。高职石油天然气专业要贴近地方产业,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培养石油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石油行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增强高职石油天然气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才是发展石油高职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组成与布局需要调整

高职石油天然气专业设置与石油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存在低层次重复现象。在2014年以前,高职石油天然气专业委员会没讨论高职石油天然气专业名称设置之前,高职石油天然气类有11个高职专业,而今调整到了5个专业,但专业设置的重复性还是没有根本解决,比如,石油高职里有招生就业比较好的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以及钻井技术专业,很显然外行人士也能看出石油工程技术明显是包含油气开采技术和钻井技术的。部分传统专业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石油天然气类专业设置领域过于分散,这样将不利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不利于重点专业的培育和专业群的形成。

(二)专业建设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石油天然气类个别高职专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在专业建设中,其对应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大。比如,开设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就很尴尬,不得不把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分成钻井、采油、修井等几个方向,分别对这个方向再逐级去研究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还不能充分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很多专业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石油企业一线的技能专家没有真正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如地方高职开办的石油天然气专业由于大型石油国企和地方政府之间各自存在着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地方政府与石油企业级别相当,导致学校与石油企业生产单位间的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所以特别是地方高职开办的石油类高职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聘请石油企业技能专家以及校企合作还有待深入,专业建设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双师”教学团队的结构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石油天然气高职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完全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紧缺。

现在石油高职专科学校以及地方高职院校大多都是在2000年左右由中职学校、技工学校、部分大专以及电大等教育教学机构合并而来,与其相应的师资也是由此继承而来,师资的素质不是很高,与高职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地方高职开办石油天然气高职专业时的师资、教学硬件更是相差甚远。各个高职院校近年也吸纳了许多新生力量,这些新晋教师普遍学历较高,一般都在研究生学历以上,但他们都是从学校再到学校根本没有高职教学经验,并且他们是被学历教育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也没受过相关的职业教育。

(四)人才培养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

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对石油天然气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把握不准确。

石油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没有十年前那么火,现在已经趋于平缓,学生每年的就业比例保持在一种较好的态势,但是市场对石油天然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变化不定。起初石油企业十分需要油气开采技术方向的毕业生,而后对钻井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变大,特别是与其相关的技术方向,最终导致一个石油工程技术搞出了几个方向,油气开采技术专业的好多毕业生去干钻井的活,而今还有个别油田对油田化学方向的毕业生需求量变大,如延安市的很多石油企业对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油田化学类学生很感兴趣。

三、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采取的对策

(一)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政府要发挥自己的统筹、协调与服务职能,借助其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使高职石油院校应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充分了解本地区石油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以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部门、职业教育专家、石油企业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的作用。及时引入石油企业新技术、新标准和新工艺,学校与企共同制定石油天然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创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二)在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达到石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展实践育人,实施生产性的实训和顶岗实习活动,全面培养石油天然气专业学生具有从认识、技能培养、实际操作到综合创新逐层深入的综合职业能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借用石油企业的设备、师资、案例等,引入企业的管理规范与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建设仿真、模拟、虚拟与真实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生产性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以校企平台资源为纽带,将教学延伸到校外,建立学生校外教学与实习基地,将部分专业课程和一些含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模块外移至企业进行传授。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的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

(三)改善石油天然气专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石油企业的科研合作伙伴不一定非得是本科院校或者科研院所,石油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参与进来,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以实现双方的全面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在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合作。针对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科研项目,促成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攻关,不但可以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而且能促进高职相关专业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实现科研基地与技术服务平台的共建。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出资建设相关专业的校内外技术研发基地,享有该基地或科研设备的使用权,同时享有员工培训或学生实习的权利。

(四)构建并完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重点专业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本专业主干课程标准、项目化学习内容、核心课程的电子讲义、教案、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与学生网上共享,有效地构筑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运用单元自测、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网上答疑以及建立学习日志、做好在线笔记等方式,保证学习质量与效果的普遍提高,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有效地实现校企联合施教。

四、结束语

石油高职院校要想把专业建设好,学生培养好,最终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就必须做到能培养出适应石油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实现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素质优质人才,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求发展。为实现此目标,石油高职院校要进行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过硬、结构梯度合理的教师团队。同时石油高职院校需要健全专业人才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要培养一个有利于石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学生勇敢地承担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最终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的目的,这样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爱萍.利用产业背景优势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J].价值工程,2014,(32).

[2]张雪武,方从严.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程德蓉,曾利奎,邢晓林.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3).

[4]周玲玲,汪蓓蓓,王磊,巩振虎.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5).

[5]倪涛.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6]苏志刚,任君庆. 在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中求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数据通信网络维护分析及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