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综述

2016-04-06王颂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吸引力

王颂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为此职业教育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涵义、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成为问题的原因、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的综述,发现研究中遗漏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涵义;吸引力;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C-0009-02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涵义

价值说。南海、白汉刚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标志职业教育价值大小的量度,主要是指一种积极性、自主性和主体性。主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龄在校生或毕业生以及在职、转岗、待业、失业和转业人员选择职业教育或接受职业培训以培养或提升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其次还指对职业教育价值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体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各种组织、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力度。

制度说。孟景舟认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依赖于人们为其设计的组织制度,并把职业教育吸引力分为内生吸引力和外生吸引力。职业教育组织制度本身及由其引发的一系列行为所产生的称为内生吸引力;职业教育组织制度以外的因素所导致的则为外生吸引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历经的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新职业教育五个阶段就是以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资源分析得出的。

系统说。李重庵认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质上是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是一个“场”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点”的问题,所以是要研究它所在的系统,包括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而不能只研究职业教育甚至职业学校。

选择说。朱旭蓉认为教育吸引力是指当受教育者面对一系列的受教育形式时,受教育者认为是最优的选择自身,也就是个人所偏好的那个选择。它是个体综合判定的结果,包括判断被选择对象的外在形象,判断它的可接近性,同时也考虑个体的选择动机、自身偏好和累积经验等。

印象说。《聚焦2010》和《吸引力报告》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是如果人们愿意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个人价值及目标,并且把职业教育作为未来学习的选择之一,并愿意给亲朋好友推荐,人们关注并了解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本身和毕业生都有好印象,我们就可以说职业教育对社会是有吸引力的。

综合各家学者之言,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吸引力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程度,以及受教育者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动力基础。作为一名初高中生为什么选择职业教育而不去工厂做工就能很直接地反映职业教育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把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分为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两个层面。

从教育外部来看,欧阳芬、欧阳河等学者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并指出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差距、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不同职业对人们吸引的程度;陈凤从基于就业准入视角认为就业准入制度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最终保障力量和风向标,就业准入制度有效实施、发展和改革的源动力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因此,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的原因也就和职业教育就业层次不高、就业准入控制不严等密不可分;也有学者从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阐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李名梁等认为要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则应该从其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职业学校管理者的核心层以及媒体、企业、政府、职业教育联合会、第三方独立机构的外延层;徐向平则从基于生命历程模式理论的职业发展轨迹的角度,选择没有完成职业技术教育的年轻人,用半结构化访谈分析的方法发现尽管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指向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目的在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进而提高年轻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入学率,但年轻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更多的则是他们的社会认知、家长引导以及自身经历等,尤其是他们先前的职业轨迹多少都会增加或削弱职业技术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付忠勇从高职教育的制度上分析认为高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低下、基于制度设计的经费短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也因适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生源规模显著下降而陷入困境;李名梁、李媛媛从职业技能大赛的角度认为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参赛学生培育、宣传效果、校企合作等八个方面具有隐性影响,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增强。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既涉及教育外部因素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职业教育内部自身的问题,以上主要是从教育外部视角出发以提高职业的吸引力入手提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面临的几点问题,接着从职业教育内部主要就是在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教学上。

教育内部来看,学者李红卫从学生的视角切入,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一个个案研究,认为普通高中是精英教育,成绩落后的学生会被无情地淘汰。而对职业学校教育而言,几乎就是一种学困生教育。得出既然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那么研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必须从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沈琳从高职生职业认同感的角度认为高职生职业认同感缺乏,主要受传统观念、不良社会思潮、社会发展进程和中国家庭结构等因素影响。可通过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构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协调机制、增加高职教育社会美誉度来增强高职生的职业认同感,相反高职教育吸引力的提高也能够进一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认同感。原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则认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薄弱,不少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制度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并且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还很不够,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还不够畅通。

放眼国际,也有一些学者以国际眼光看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吸引力所面临的问题。

唐智彬、石伟平认为导致职业教育在德国出现了下滑的状况是由于双元制内部对其需求和必要性看法的分化问题、双元制适应市场和行业变化的速度太慢问题和双元制的高费用问题;英国则由于其教育传统的问题,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英国的主要历史性软肋之一。这反映了传统对英国职业教育长期的偏见性影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也曾一度面临社会认可程度低的问题,导致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状况;此外,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同样得不到与普通教育同等的青睐。

综合以上各家言论,可以看出学者们分别从自己研究的独特角度出发涉及到了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各个方面。而在教育内部因素来看,学者分别从学生、学生认同感、职业院校基础建设等方面探讨,却唯独少了有关教师方面的因素,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固然不如本科院校,但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倾向于文化和技能互补型的“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而这类教师的缺乏也使得职业院校的独特性有所缺失,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相对而言,如果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技术能力,相对应地进一步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学制进行配套,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就可以反哺学校,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这样既解决了就业也提高了高职院校一批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解决的对策

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解决对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不可缺少的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政府角度来说,欧阳芬、欧阳河认为应缩小各职业之间的差别,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弘扬职业教育文化,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改进社会用人机制,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扩展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立交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

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李红卫认为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上要有特色,既教书更育人,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努力做到动手与动脑二者兼顾。沈琳认为高职院校应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育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构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实施双证制度;结合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转变职业学校管理者管理方式。

从教师角度来说,徐向平认为应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拓宽职业教育教师视野;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

从学生角度来说,丰富学生来源,增强学生职业教育意识;石伟平、唐智彬认为应加强职业教育改善学生短期收益的功能,职业教育要找准服务对象,即其可能吸引的对象,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黄尧认为完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机制,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 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做到“先培训、后就业”。立足学生发展,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与服务。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展学生社团,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四、结束语

结合学者们先前的研究,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吸引力方面还存在没有涉及到的领域:首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近年来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也越发引起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保护存在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成员走出家门进城务工,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掌握一门生存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是否也如其他地区一样在吸引力方面存在问题是应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其次,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与师资力量也有关系。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缺失的原因与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有很大关联。“双师型”教师力量的缺失,使得有技术的老师缺少文化知识的传授,而空有理论的老师缺乏技术,相互之间的连接性缺乏造成师资力量不强也因此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也反映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缺乏连接性。建立起一个从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到专业型研究生的完善的升学体系,实行职业教育自己的一套招生政策,学生可以一直沿着职业教育这一轨道进行学习,打破以前职业院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普通院校之后、职业院校比普通院校低一等级的这种人为障碍。

参考文献:

[1]南海,白汉刚.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7).

[2]孟景舟.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历史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0,(7).

[3]李重庵. 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访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

[4]朱旭蓉.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5]王文槿.关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国际文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4).

[6]欧阳芬、欧阳河.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职教论坛,2010,(12).

[7]陈凤.基于就业准入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J].科技信息,2009.

[8]李名梁.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J].职教通讯,2011,(7).

[9]李名梁、李媛媛.我国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分析[J].职教论坛,2010,(24).

[10]李红卫.从学生视角看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个案研究[J].职业论坛,2012,(5).

[11]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

猜你喜欢

吸引力
中国吸引力
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好用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吸引
跟踪导练(三)4
跟踪导练(四)4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提升行业吸引力
提升高职“多元”吸引力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