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16-04-06卢亚丽
卢亚丽
摘 要:随着我国对科技人才需求的增长,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提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明确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健全双导师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培养环节等管理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C-0064-02
目前,我国硕士学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学术硕士学位,一种是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型硕士学位不同,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国家拓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改变了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非全日制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格局。教育部在2010年提出调整硕士研究生结构的目标:力争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在2015年占研究生总规模的50%以上。从相关数据调查研究来看,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在2011年3月时,就已经多达39种,其招生数量已经占据了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0%。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现时间较短,导致社会公众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区别认识不足,并且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尚不够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相关部门重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战略定位,进一步从理论上区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同时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个人素质。本文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定位系统性地从理论视角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更加完善的全面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专业学位的内涵、发展及其定位
要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首先应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涵和定位,只有明确了内涵和定位,才能为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专业学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 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 它本身并不一定代表获得者拥有高精深的专业理论修养, 或者在相关专业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从其内涵及外部特征来看, 专业学位的内在规定性显示, 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 能够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 合理地解决专业问题。因此, 专业学位注重应用、注重实践。
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招生对象开始面向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培养类型也开始由以学术型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应用型为主的模式转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与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属于新兴事物,其发展虽然为应用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同时也会由于其迅速的扩张在短期内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了对学校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培养环节等原有形式和结构的失衡,同时也引出了一定的教育质量问题。
从专业学位的内涵和定位出发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二、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关系
目前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包括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招生的初期,社会上包括学校内部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二者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明确,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在此有必要明确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
专业学位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和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两类学位获得者进一步深造可以交叉发展。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高等教育越成熟,两个体系的划分越明晰。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北京理工大学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招生6年。招生人数从最初的每年20人左右增长到现在的每年70人左右,招生比例达到招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详见下表)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如何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从生源质量、入学考试、培养方案、培养环节、导师队伍、实践能力、学术氛围等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提高生源质量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优秀的生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吸引全国各个高校的优秀生源,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学院利用网站及时发布各种与招生相关的信息,同时采取各种奖励的政策,对于来自“985高校”的优秀学生给予一次5000元的新生奖学金。
严把初试、复试关。在招生政策上采取灵活的措施,报考学术型研究生可自由转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增加复试比例,每年专硕的复试比例控制在150%左右,以扩大遴选的范围。此外在达到初试成绩外,加大复试所占比例,同时面试时着重关注学生对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体系是否了解,对自己的定位是否合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打好基础。
(二)制定合理的课程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前提条件。首先构建基础理论教学平台,一些数学基础课程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是比较重要的基础,比如,《数值分析》为我院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次是专业基础课,例如,我院控制工程专业所开设的《线性系统理论》和《自动控制中的线性代数》等,学好这些专业基础课也是学好专业的前提。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针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学生可以选择相关课程进行选修,为论文的研究和撰写积累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别设立实践课程“高等自动控制系统实验”——专硕必选;此外选修课中的部分课程增加实验内容,如伺服驱动与控制、智能控制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或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
同时,为了发挥我院科研的优势,发挥科研平台和自制仪器设备作用,让学生更早、更多接触科研测试设备,了解科研实施过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企业项目合作、聘请企业导师等,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每年评选实践方面的优秀生作为奖励。
(四)导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保证。培养专业学位类型的研究生对导师的要求应不同于学术型学位对导师的要求。从事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还应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了区别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在导师遴选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导师是否具有工程背景。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只有两年,因此为了保证能够顺利毕业,学生需要提前进入课题,在指导方式上一般采取导师组的指导形式,导师组由课题组内的3~5名老师组成,学科带头人任组长。
(五)加强培养环节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的特殊要求——两年制,因此,在课题时间安排上需要提前进入课题。第一学期结束,导师确定研究课题; 第二学期上课的同时,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准备开题报告,期末必须开题; 利用暑假尽早开展实践培养和论文研究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首先应强调实践性。选题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在选题时应依据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导师在研的横向科研项目为背景写学位论文,确保所选题目很好地与工程实际相联系,注重将实践和理论提升相结合。
在培养环节制定的过程中,在开题、中期、答辩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严格把关,尤其在论文送审过程中,采取了30%比例进行盲评,盲评专家由校内和校外两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进行评审,保证了论文质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答辩小组成员采取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区别的方式。特别是一些在企业完成论文的学生,答辩小组成员应至少有一名以上相关企业高级工程师参加。
加大培养环节检查力度,学院聘任6名离退休教授(已聘四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授课质量、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培养创新性一直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学位都需要创新性。因此,学院也比较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每年开展研究生论坛,聘请院士、知名学者做报告人次不少于20次,并由研究生自己组织论坛进行交流;每年评比成果优秀的研究生并进行表彰,同时由获奖学生做经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虽然目前我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要求并未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但是我院仍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学术成果。
学院实行团队管理模式。学院成立了17个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加强理工结合、基础和应用研究结合、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创造了多种交流机会和形式。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其培养质量好坏关系到高校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水平,因为必须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雯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属性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10).
[2]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3] 别敦荣.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4] 邱兰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3,(10).
[5] 李良碧.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途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