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策略

2016-04-06李开婷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提问艺术挖掘引导

李开婷

摘要: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要正确引导学生质疑,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关键词:提问艺术;质疑习惯;引导;挖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78-0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中去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指导学生预习时发现问题,这样教师不但能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的疑难点,在施教时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有了内动力和心理的需求,就能在课堂上深入持久的思考,积极的讨论,如:

1.1 从课题处质疑。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学习课文前,就可以就文题提这么几个问题:谁的套子?怎样的套子?为什么说人是装在套子里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会是什么?初读时,对课题提问,学生就会在阅读时特别留意这些重要信息,理解这些重要内容,从而迅速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在课题中提出问题,能产生一种悬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全文。这样常常可以很快进入文章的主旨或主要特色,在帮助把握课文内容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五花八门的甚至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是浅显的,有的是适中的,有的是有一定深度的。这时,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最符合要求,最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在教《归去来兮辞》一课时,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筛选了三个: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去?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辞"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前两个问题比较浅显,比较容易回答,对于这样一般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疑。第三个问题是深一层次的,需要在学完课文后理解全文,再总结讨论解决。

1.2 从字词、语句上质疑。很多学生平时写作文老是写不好,把语句写得干巴巴的,非常平实,没有一点点的生动表达,就是因为不注意遣词造句,就是没推敲字词。推敲字词,不但能帮助理解课文,理解语句含义,更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水平。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学生可就以下句子提出疑问: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在这三句中,动词"泻"、"浮"、"画"为什么用得好?还有没有其它的词可以代替?换成其它的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哪一个更好?学生如能提出这些问题并努力解决,那么,课文内容学好了,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师在设疑引思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思、大胆讨论、大胆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作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要给以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有了,学生能积极动脑,他们掌握的不仅仅是课内知识,还能将课外知识融会贯通。

2.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学生举手了,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他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还向他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本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3.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自己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4.引导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朱鹮飞回来了》,学生质疑:"为什么朱鹮会这么少呢?""朱鹮消亡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种种由于人类不重视自然保护,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导致许多生物灭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材料,使学生不仅通过收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教师们就从"质疑"这里开始起航,用亲切、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在这种"无疑——有疑"、"有疑——无疑"的转换中,培养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并以此调动学生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研究的习惯,提高他们自主研究能力。

猜你喜欢

提问艺术挖掘引导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三法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