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20例
2016-04-05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西安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西安 710061)
杨 勇△ 李燕琴 赵留存△ 杨京可△ 周克斌△ 韩生禄△ 董小鑫△
·短篇论著·
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20例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西安 710061)
杨 勇△李燕琴赵留存△杨京可△周克斌△韩生禄△董小鑫△
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单侧小儿鞘膜积液患者20例,均采用单孔腹腔镜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鞘膜积液患儿20例,年龄1岁9月至12岁。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行阴囊及腹股沟区彩超后,确定交通性鞘膜积液15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5例。交通性鞘膜积液表现为精索鞘膜积液者8例,左侧5例,右侧3例;表现为睾丸鞘膜积液者7例,左侧3例,右侧4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全部表现为精索鞘膜积液,其中左侧3例,右侧2例。
2 方 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留置导尿排空膀胱,取头低脚高30°仰卧位,于脐上缘做5~10 mm切口,提起腹壁,刺入Veress针建立气腹,压力12~14 mmHg,根据患儿大小选择置入5 mm或10mm套管,30°镜下观察双侧内环口。未闭鞘状突因气腹压张开呈现孔洞样。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用18号针头刺破皮肤,置入弯头18G自制穿刺针,穿刺至鞘状突12点腹膜下,潜行分离鞘状突内侧腹膜至6点后穿破腹膜至腹腔,将一根7号丝线头端经针芯导入腹腔,退针后再经原刺口进针分离鞘状突外侧腹膜,于6点钟原穿刺口穿出,导入细钩将留置丝线头端牵出体外,降低气腹压,挤压阴囊,迫使积液回退入腹腔,收紧鞘状突打结。非交通性鞘膜积液积液不能回退者,术毕穿刺抽吸。如对侧鞘状突未闭一并处理。退镜,缝合脐上缘切口,皮肤用4-0可吸收线褥式缝合。
3 结 果 2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0 min。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3例,亦行结扎,双侧结扎用时30~40 min。术后第2日进食,第2~3日出院。术后阴囊无水肿、血肿,穿刺口无感染,随访1~3月无复发。
讨 论
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系常见疾病,临床表现有交通性和非交通性之分。交通性和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在1岁前都有自愈可能,应予观察,1岁后如仍有临床表现,则需手术治疗[1]。由于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手术不用切开腹股沟管,不易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以及髂腹股沟神经等,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且能同时发现处理对侧未闭的鞘状突等优点[2],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3]。
腹腔镜下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理论依据:鞘膜腔和腹腔之间有较流畅通道,鞘膜囊液可自由进出,因此临床表现鞘膜囊大小随体位变化较明显。鞘膜囊壁无自主分泌功能,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即可阻断腹腔内体液流向鞘膜腔的通道。
对于小儿非交通性鞘膜积液,传统理论认为10岁[4]甚至12岁[5]以内仍存在未完全闭合的鞘膜腔,需经腹股沟切口探查,结扎未闭的鞘状突;囊内积液系囊壁间皮细胞分泌、吸收失衡所致,鞘膜囊需切除[6]。而Yang 等[7]认为,小儿非交通性鞘膜积液中,鞘状突管内有一直径1 mm瓣膜样小孔与鞘膜囊交通,推测该瓣膜只能使积液从腹腔向鞘膜囊单一流向,按交通性行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又通过开放手术切除的鞘膜囊病理证实囊壁主要为纤维组织,偶尔会有几乎无分泌功能的变性间皮,鞘膜囊内积液穿刺抽吸处理。研究病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没有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复发病例。本组中非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5例,年龄2~8岁,按Yang 等研究结果用腹腔镜探查治疗,效果满意,并随访3月,无复发。当然,对于小儿非交通性的鞘膜积液,有待更多中心进一步研究以及理论支持。
△西安市第九医院泌尿外科
睾丸鞘膜积液/外科学 腹腔镜检查/方法
R697.2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6.1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