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急通络止痛饮治疗三叉神经痛52例
2016-04-05周敏
周 敏
(云南省嵩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 嵩明 651700)
缓急通络止痛饮治疗三叉神经痛52例
周敏
(云南省嵩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 嵩明 651700)
目的:观察缓急通络止痛饮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52例用缓急通络止痛饮治疗。结果:痊愈42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结论:缓急通络止痛饮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
三叉神经痛;缓急通络止痛饮;疗效观察
近5年来,笔者自拟缓急通络止痛饮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52例均为1995年10月至2000年4月门诊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36~65岁,平均57岁;病程0.5个月~10年;体型较瘦36例,适中14例,偏胖2例;疼痛位于右侧32例,左侧19例,双侧均受累1例;疼痛位于第1支(眼支)分布区2例,位于第2支(上颌支)分布区19例,第3支(下颌支)分布区16例,第2支与第3支合并受损15例;每日发作10次以下12例,10~30次34例,30次以上6例;治疗前曾服卡马西平等治疗37例,手术治疗未愈3例,接受针灸或中药治疗39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诊断标准[1]。面额部持续数秒至2min以内的发作性疼痛。疼痛具有4个特点,即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分布区,疼痛具有突然、剧烈、表浅、刀割样或烧灼样的性质,疼痛由触发区域开始,或者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进食、说话、洗脸或刷牙引起,在两次发作期间完全正常。没有神经系的任何缺损所见,发作具有刻板性。由病史、体检和特殊检查排除其它引起面部疼痛的原因。
2 治疗方法
自拟缓急通络止痛饮治疗。药用白芍30~60g,赤芍30g,炙甘草30g,延胡索20g(醋炙),当归15g,丹参15g,炙乳香15g,炙没药15g,全蝎10g(研末分冲),蜈蚣3条(研末分冲)。若寒热或阳亢等证象明显,则随证加味。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加生石决明60g(先煎),钩藤15g(后下),夏枯草15g;风寒诱发加川芎30g,细辛15g,桂枝20g;胃火炽盛加生石膏60g(先煎),细辛2g(后下),葛根30g;风痰窜扰或痰湿内盛加小白附子30g(开水先煎透),僵蚕15g,苍术20g。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mL,分3次饭后1h服用,连服10天为一疗程。1个疗程内疼痛发作消失者续服5~10剂(此时可改为每剂服2天,每日服2次)巩固治疗;若1个疗程后疼痛发作未消失,再服1个疗程后停药观察。
3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发作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好转:疼痛消失,6个月后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或(和)发作时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疼痛未缓解。
4 治疗结果
痊愈42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服药后均无任何不良反应。
5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属中医“面痛”范畴。多在40岁以后发病,有资料显示发病率达77.2%[2,3],女性较为多见。其疼痛常为阵发性短暂抽痛,痛有定处,突然发作,反复出现,甚为剧烈。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所见多有动风表现,如在发作时不断作咀嚼动作,同侧面肌抽搐等。病机为阴虚、血瘀、动风。中年以后,阴血亏虚,血络瘀阻,肝风内动,则筋脉失养,挛急而痛,遂见发作性的剧痛、抽搐。虽然面颊部主为足阳明胃经所过,但足少阳胆经亦多有络属,且肝主筋、肝胆互为表里。《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故当从肝为主论治。针对基本病机,治宜柔肝缓急,化瘀通络,熄风镇痉。缓急通络止痛饮为芍药甘草汤、活络效灵丹和止痉散三方相合而成之复方。其中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活络效灵丹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加延胡索以增强活血止痛之功,并具良好镇静作用:止痉散熄风镇痉,活络止痛。全方缓急通络、熄风止痛,遂收良效。
[1] 戴瑞鸿.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379.
[2] 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6.
[3] 刘淑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熄风止痛饮干预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R277.751.1
B
1004-2814(2016)02-0135-01
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