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英语教材大学生视觉素养建构研究
2016-04-05陈风华刘春华
陈风华 刘春华
(1.香港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 香港 999077; 2.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74)
基于多模态英语教材大学生视觉素养建构研究
陈风华1刘春华2
(1.香港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 香港 999077; 2.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74)
结合《新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插图语料,在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和图像隐喻构式指导下,探讨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材建构大学生视觉素养的过程和范式。结果发现:(一)《教程》符合第五代立体化教材和多模态教材的编写理念;(二)《教程》插图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听力练习和口语拓展模块内容的视觉素养;(三)《教程》插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涵指认知能力。
多模态; 英语教材; 立体化教材; 新实用英语; 大学生; 视觉素养
一、引言
当前多媒体语境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开展和研究方兴未艾,该模式优势体现在交互性和多媒体性,其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文简称《要求》)提出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国内相关研究证明目前我国大学生阐释能力,思考能力和批评能力等元认知思辨能力均呈现不充分状态(武文颖,2009),国外也有研究证实很多学习者能观看和阅读图像的表层知识,但是缺乏深入解释和加工图像内部特征的认知能力(Metros,2008)。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研究多偏重于本科生教材如《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大学体验英语视听说教程》等,对专门为高职大学生编写的教材《新实用英语教程》开展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对《新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1》(下文简称《教程》)插图视觉素养建构的深入探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凸显出该领域存在广阔的探究空间和研究潜力。《教程》作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和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英语教材,具备很强的权威性和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对其多维度和多层次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研究结合多模态教材概念、视觉素养特征、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和图像隐喻构式考察《教程》插图语料的功能和语类等形态,试图建构《教程》插图视觉素养认知框架,从而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和信息素养。
二、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材
(一)立体化教材
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集多元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材在我国大学课程教学中扮演着指导地位的核心角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经历了五代教材的发展嬗变(陈坚林,2007;张虹,2011;隋晓冰,2012)。Breen和Candlin(1987)指出教材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内容应符合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增加其学习兴趣。Cunningsworth(1989)提出教材应该充当学生学习辅导者的清晰角色,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尽可能体现学生智力发展和成长需求。2001年教育部首次提出“立体化教材”概念,庄智象(2003)认为立体化教材(Integrated Textbook / Integrated Coursebook)是指综合性程度高的既关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更重视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英语教材,其立体化特征表现在如下方面:1)内容立体化:创造真实语境训练学生听说交际能力,开发多样辅助教学资源强化学生语言技能,开发一纲多本教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2)形式立体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设计电子教材,同时发挥传统教材优势;3)服务立体化:提供“一体化教学方案”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编写者既要倡导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又要与时俱进设计出现代化教材践行先进教学理念。总而言之,内容立体化是核心主体,形式立体化是必要手段,服务立体化是辅助措施。马俊波(2006)把立体化教材概念定义为以语言学、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多媒体形式开展教与学的学习资源系统,主张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应当呈现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特征。
在立体化教材概念提出的基础上,陈坚林(2007)从不同角度总结出第五代立体化教材的应用框架:1)理念:建构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2)结构:纸介质教材(意义输入、文化背景,等),多媒体光盘(立体演示、情感激励等),网络学习平台(虚拟场景、立体互动,等);3)方法:情景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协作化学习,包括内容认知,形式记忆,文化习得等形式。蔡基刚(2008)提出第五代大学英语教材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实用性:包括基础与能力,理解与表达,欣赏与使用,控制与真实,语言与内容等方面;2)主题性:包括听说与读写整体特质性,听说与读写割裂危害性等方面;3)倾斜性:倡导语言教学内容和知识学习主题相结合;4)主体型:主张教师角色从讲授者及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及设计者;5)任务性:强调设计和开展任务来完成教学;6)立体性:重视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付诸应用;7)多样性:呼吁教材一纲多本。不难看出,立体化教材同时具备多内容、多形式、多技术等明显的多模态表征。
(二)多模态教材
Okada和O’Brien(1995:266-274)认为多模态教材要具备协同性、多维性、共时性、动态性、链接性、网络性等基本特征;Kress和van Leeuwen(2001)提出多模态是指综合使用相互强化或相互补充的多种符号表达相同含义;胡壮麟(2004)指出大学英语教材要体现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超文本包括电子文本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张德禄(2010)把多模态教材概念定义为由图像、文字、录像和录音等多种模态共时或历时出现共同组成的外语教材,具体表现如下:1)统领性纸质教材:包含提示性、索引性、链接性和注释性特征;2)完整性电子教材:体现协作化、分类化、超文本化、个性化、写作化和模块化特征;3)可教性演示教材:具备纲要性、重点突出性和整合性特征。Chapelle(2011)强调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教材开发要考虑课堂教学与真实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内容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意识。
三、《教程》视觉素养认知建构
(一)视觉素养表征
视觉素养是指通过观察拥有、整合感觉经验建立视觉认知的技能,通常由以下认知经验决定:1)实现学习者和图像进行有意义沟通的经验;2)促使学习者训练视觉方法的经验;3)锻炼学习者实现视觉上有意义观察的经验;4)培养学习者观察、学习、交流、解释和理解等视觉能力的经验(Debes,1968)。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颁布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提出视觉素养是使个体高效寻找、阐述、评价、应用及制造图像和媒体的系列技能,它们帮助个体熟悉和分析视觉资源创造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美术、道德、文化等知识领域。个体一旦掌握视觉素养,就会成为批评视觉媒体的消费者和效力公共文化的贡献者。视觉素养的评价标准包括:1)辨认和识别视觉资源;2)发现和获取视觉资源;3)解释和分析视觉资源;4)评估和归纳视觉资源;5)设计和创造视觉媒体;6)熟悉和精通制约视觉资源的潜在要素。国内学者对视觉素养作了初步研究:张舒予(2003)提出视觉文化是包含通过视觉和知觉直接获取及解读信息的文化范式,何高大(2014)把视觉素养概括为读图、解图及译图等视觉认知技能。
(二)《教程》插图功能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视觉型和分析型英语教材在我国教材资源中占主导地位。Richards和Rodgers(2001)认为影响教材使用效果的关键因素是设计模式、使用方式和教学方法。Numanoglu和Bayir(2009)提出图像在教材编写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关键地位。Tomlinson(2011)指出视觉化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课堂学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插图能激活学生相关图式和百科知识,也是《教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相关研究证明插图不仅能增加教材吸引力,而且能实现教材可视化叙事,有效提高学习者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和考试成绩。一些学者(Hunter,1987;Tang,1994;Mayer,2006)从不同角度对教材插图功能进行了分类(参见图1)。
表1 教材插图功能
国内学者对教材插图也作了深入研究,高水红(2000)发现教材插图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整体与整合;2)感觉与感悟;3)再现与表现。宋振韶(2005)把教材插图分为四个类型:1)独立图:完整意义由单幅图像呈现);2)发散图:相同主题由多幅图像表达);3)序列图(相同主题由独立图像共同表达);4)多层图(相同主题由独立图像层层深入表达)(参见图1)。综合中外学者研究发现和《教程》插图设计理念,本研究提炼出三种常见的实用类型:1)装饰功能,2)表征功能,3)组织功能。
从各单元模块包含的插图数量考察(参见图1),《教程》Unit 1-Unit 8每个单元都包括视频理解(Video Comprehension)、听力练习(Listening Comprehension)、口语拓展(Speaking Developing)、工作情景(Workplace Context)和快乐时光(Happy Time)五大模块。首先,就视频理解模块而言,每个单元都配有三幅插图,这表明视频理解作为“热身”模块难度在《教程》中自始至终维持平衡,类似情形是工作情景模块和快乐时光模块。其次,就听力练习模块而言,每个单元插图数量都不同,波动趋势相比其它模块而言最为突出(参见图2),这可以解释为由于每个单元听力练习难度不同,因而需要相应数量插图帮助学生精确理解听力内容,Levin, et al(1987)指出教材课文越难插图越有帮助,从图2可以判断出Unit 1-Unit 3听力难度逐渐降低,而Unit 3-Unit 4听力难度显著增加,其中原因正如《教程》“前言”所描述:“每四个单元之后设一套复习测试题”。以此类推,可以判断出Unit 5-Uni 8中Unit 7听力难度最大,因为该单元配备的插图数量最多,同时也为Unit 8设定的总复习测试作好铺垫。第三,就口语拓展模块而言,各单元插图数量各不相同,插图整体走势强度仅次于听力训练模块,反映出Unit 1-Unit 8口语难度总体趋势是逐步增加。具体而言,Unit 1-Unit 4插图数量不断增加,表明口语难度持续递增,Unit 4-Unit 5插图略有减少,Unit 5-Unit 7插图数量缓慢增加,Unit 7-Unit 8插图数量略有下降,说明《教程》前四个单元口语难度持续增加,后四个单元难度是“下降→增加→持平→下降”的多变趋势。最后,工作情景模块插图数量独占鳌头,体现了《教程》学以致用的编写理念,也关照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现实诉求。总体而言,学生能够在数量众多插图的帮助下加深对听说主题内容的认识与了解,在听说训练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也为教师教案设计提供了坚实教学参考理据,实现教与学双赢理想效果。
图1 《教程》模块插图
图2 《教程》模块插图分布走势
从各单元拥有的插图功能数量分析(参见图3),首先,表征功能插图在各单元中的数量都是一枝独秀,总体走势在《教程》中也趋于稳定(参见图4),这与陈坚林提出的内容性认知理念和蔡基刚倡导的主题性学习观念一脉相承,任远等(2014)研究发现英美大学教材课文的每个单元都聚焦学生实际生活,贯彻“内容为基础(Content-based)”编写理念,内容编排以图文结合的思维地图和百科知识等多模态方式呈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实现了实践性、趣味性和系统性编写目的。其次,组织功能插图数量走向在《教程》中呈现出缓慢上升(Unit 1-Unit 6)和倏然下降的鲜明对比趋势(Unit 6-Unit 8),这与前面的考察结果殊途同归。最后,装饰功能插图在《教程》中只有寥寥数幅,虽然只充当了一些点缀作用,但也给学生视觉上带来了审美愉悦,客观上增加了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纲》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体现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图3 《教程》插图功能
图4 《教程》插图功能分布走势
(三)《教程》视觉素养认知建构
Kress和van Leeuwen(1996/2006)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提出视觉设计语法(Grammar of Visual Design)图像分析框架,认为图像能够呈现客观世界。他们把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别发展成为图像视觉意义的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概而言之,图像与读者之间不同的拍摄距离建构不同的隐喻含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个人距离:指特写短镜头拍摄图像,隐喻密切或个人的关系;2)社会距离:指长镜头拍摄图像,隐喻非个人的社会关系;3)公共距离:指远距离拍摄图像,隐喻疏远的陌生关系。在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基础上,冯德正(2011)进一步研究发现视觉语法互动功能能够建构“图像和观众之间关系是拍摄位置”的隐喻构式,包括“图像拍摄距离是权势距离”,“垂直拍摄角度是权势关系”,“水平拍摄角度是观众参与”,“低角度拍摄是图像权势”,“高角度拍摄是观众权势”等子隐喻构式。
依照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和冯德正的图像隐喻构式,可以详细分析《教程》视觉素养认知建构过程及范式。首先,如图5所示,描述个人距离的插图数量不仅在《教程》中的七个单元位居首位,而且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形态,说明《教程》大部分插图与读者之间建构的是亲密互动关系,这就不断增加了学生的熟悉感和友好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程》“前言”部分强调的“立足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遥相呼应。相比而言,描述社会距离的插图数量在《教程》八个单元中总体表现出跌宕起伏的不稳定状态,在数量上也比个人距离插图数量相差甚远,因此这些插图可以判断为不是《教程》设计的重心所在,这可以从只有八幅描述公共距离、隐喻图像与读者之间建构陌生关系的插图数量上得到印证。其次,依照图6描述,平视角度插图数量在《教程》中名列前茅,象征《教程》大部分插图与读者之间建构平等社会权势关系,因而能增加学生对插图的兴趣感和好奇心,消解学生与插图的陌生距离。相比之下,表示读者强势地位的俯视角度插图和暗示图像强势地位的仰视角度插图在数量上就显得微乎其微,这彰显出《教程》编写者热切期望学生积极参与到插图设计的听说活动中的设计理念。
图5 《教程》插图距离类型
图6 《教程》插图设计角度
从插图构图功能视角分析,Teng和Sun(2002)指出相似特征经常出现在水平排列的图像上,而对比特点则往往反映在垂直排列的图像中。从图6不难推断,《教程》垂直排列插图在数量上和水平排列插图相差无几,但是前者数量总体趋势呈现更不稳定的状态,表明体现相似特点的插图数量上多于对比特征的插图。考察图7不难判断,水平排列插图隐含强烈的相似特征:上一行三幅插图都是描述办公室职员,下一行都是描写办公场地,但是上下行插图则呈现出明显的对比特征,如女经理(Manager)与部门办公场所(Branch Office)呈现的是人与物对比;首席执行官(CEO)与总部(Headquarters)呈现的也是类似特征。因此,通过分析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视觉素养,也体现了《教程》“教材特色”所描述的“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企技能的要求”。
图7 《教程》相似和对比特征插图
从插图语类分布探索,《教程》插图包括真实图像和虚拟漫画两种类型。Barthes(1997)认为图像讯息包括语言讯息,被编码肖似图像讯息和非编码肖似图像讯息。杨俊(2008)指出多媒体技术设计的图像可以建构真实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漫画作为被编码的肖似图像包含丰富外延或直指(Denotative)含义,
图8 《教程》照片和漫画插图
照片作为非编码肖似图像蕴含大量象征性内涵或涵指(Connotative)意义,具备强烈文化隐喻性和意识形态性。首先,就照片和漫画数量而言(参见图8),前者在《教程》每个单元都远远超过后者,这显示《教程》编写目的旨在不仅培养学生认识和熟悉插图外延意义的认知技能,而且重点培育学生透过图像表层参悟插图内涵意义的视觉素养。其次,就照片和漫画描述的文化主题而言,英美国家内容占据《教程》大部分主题篇幅。张蓓等(2004)提出很多国内编写的英语教材和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主要内容都是灌输英美文化为主,因此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文化英语教材势在必行。刘可红(2005)考察大学英语教材文化取向发现包含英美文化的文章占主导地位,容易导致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漠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性文化。王菲(2010)指出这种现象在大学英语教材中依然普遍存在,表现为突出英美文化取向,边缘化中国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缺少比较文化的内容。因此《教程》增加中国和非英国国家的文化内容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四、结语
视觉素养能够快速培养视觉感官经验, 切实提高认知素养,使当代大学生尽快成为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证实了通过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和图像隐喻构式学生能够有效培养认知隐喻能力。隐喻能力不仅能提高语言概念流利性,而且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认知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Littlemore和Low,2006),因此,教师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图像努力培养隐喻认知能力提高视觉素养和学习素养。本研究考察了《教程》插图照片和漫画语类建构的视觉素养过程及基本范式(参见图9),结果发现:首先,《教程》符合第五代立体化教材和多模态教材的编写理念;其次,《教程》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听力练习和口语拓展模块内容的认知理解;再次,《教程》插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涵指认知能力;最后,《教程》需要增加反映非英语国家内容的插图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全面了解中西方世界的多元文化。毋庸讳言,囿于语料限制本研究只考察了《教程》单本教材,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期望后续研究进一步补充及完善。
图9 《教程》视觉素养认知框架
蔡基刚, 唐敏.2008.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 (4): 85-90.
陈坚林.2007.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 (5): 374-378.
冯德正.2011.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 (1): 24-29.
高水红.2000.教材插图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3):36-40.
何高大.2014.二语习得视觉化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 (1): 27-32.
胡壮麟.2004.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5): 345-350.
教育部.2010-07-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教育部.2007-07-10.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DBL/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846/201011/xxgk_110825.html.
刘可红, 吴华.2005.外语教育的文化取向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4): 99-102.
马俊波.2006.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J].外语电化教学 (112): 25-29.
任远, 刘正光, 莫婷.2014.境外英语读写教材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4): 19-24.
宋振韶.2005.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22-26.
隋晓冰, 周天豪.2012.外语教材的研发与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148): 52-59.
王菲.2010.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 101-104.
武文颖, 浦晓露.2009.大学生视觉素养认知能力调查[J].当代传播 (5):41-44.
杨俊.2008.人本主义教育观与多媒体课堂电子教案的设计原则[J].外语界 (2): 84-92.
张蓓, 马兰.2004.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 (4): 60-66.
张德禄, 张淑杰.2010.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J].外语界 (5): 26-33.
张舒予.2003.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庄智象, 黄卫.2003.试论大学英语教材立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 (6): 8-14.
ACRL.2011-10-01.ACRL Visual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visualliteracy.
BARTHES R.1997.影像的修辞学[J].陈越, 译.世界电影(4): 181-196.
BREEN M P, CANDLIN C N.1987.Which Materials? A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Guide[C]∥SHELDON E (eds.).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Problems i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13-29.
CHAPELLE C.2001.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NNINGSWORTH A.1984.Evaluation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M].London: Heinemann.
DEBES J L.1968.Some Foundations for Visual Literacy[J].Audiovisual Instruction (13): 961- 964.
HUNTER B, CHRISMORE A, PEARSON P.1987.Visual Displays in Basal Readers and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C]∥WILLOWS D M, HOUGHTON H A(eds.).The Psychology of Illustration.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116-135.
KRESS G, VAN LEEUVEN T.2001.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rnold.
KRESS G, VAN LEEUVEN T.1996/2006.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Mayer, 傅小兰, 严正.2006.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
METROS S E.2008.The Educator’s Role in Preparing Visually Literate Learners[J].Theory into Practice (2):102-109.
NUMANOGLU G, BAYIR S.2009.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extbooks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Visual Design[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 2140-2144.
OKADA M, O’BRIEN M.1995.Intro Stat: A Hypertext-based Design for an Electronic Textbook to Introduce Biomedical Statistics[J].Computer Methods Programs Biomedicine (3): 265-276.
RICHARDS J C, RODGERS T S.2001.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G G M.1994.Textbook Illustrations: A Cross-cultural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of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ssues of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 (13):175-194.
TENG N Y, SUN S.2002.Grouping, Simile, and Oxymoron in Pictures: A Design-based Cognitive Approach[J].Metaphor and Symbol (4): 295-316.
TOMLINSON B.2011.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辑:许莲华]
An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isual Literacy Construction Based on Multimodal English Textbooks
CHEN Fenghua1LIU Chunhua2
(1.FacultyofHumanities,TheHongKongPolytechnicUniversity,HongKong999077,China; 2.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illustration corpus ofNewPracticalEnglishViewingListeningandSpeakingTextbookand visual grammar framework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pictorial metaphor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paradigm of college students’ visual literacy through multimodal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The primary finding of the paper is addressed as follows: first, the textbook is compliable with the edition notion of the fifth integrated textbooks and multimodal course books; second, the textbook’s illustrations can effectively help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visual literacy of comprehending the content of listening practice mode and speaking developing mode; third, illustrations in the textbooks mainly focus on fostering students’ connotative capability of visual literacy.
multimodality; English textbook; integrated textbook;NewPracticalEnglish; college student; visual literacy
2016-02-01
陈风华(1975-),男,湖北黄冈人,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模态符号学及多模态话语分析。刘春华(1973-),女,湖北荆门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流与翻译教学。
G642
A
1672-0962(2016)06-01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