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4-04丰琰
丰 琰
(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丰琰
(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
[摘要]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康德、黑格尔唯心主义关于有机体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一词是马克思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立足于社会和社会形态,总括社会一切关系及其有机联系和运动变化状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所讲的社会有机体揭示的是社会中各种因素、关系、方面相互运作、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发展状态和规律,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实践性、系统性、动态性特征,其内容的科学性、丰富性对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方面,即使在人类社会所有关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却远非囊括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为了强调社会形态内部各要素的有机关联以及社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又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
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有机体”这一概念,不过彼有机体非此有机体,它大致等同于在当时还比较模糊的“宇宙”概念。近代的康德也关注过有机体概念,他认为“一个有机的自然产物乃是一个产物,其中所有一切部分都是交互为目的与手段的。”[1]25强调有机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就类似当今对有机体的理解了。辩证法大家黑格尔认为,有机体的本性是这样的:“如果所有部分不趋于同一,如果其中一部分闹独立,全部必至崩溃”,[2]268在他看来,有机体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有机关联组成的整体,强调每个部分均有其独特功能却又囿于整体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上述社会有机体理论有一定相似,但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从人们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在此基础上探究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发掘其背后隐藏的客观规律。马克思研究视角中的社会主要是指人赖以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它指社会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也就是社会形态,既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基本层次,也包括其他各方面社会要素。社会形态按其结构,分为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等。马克思指出,社会有机体囊括这一系列的社会形态却又不同于社会形态,它是社会各方面及各要素按照一定次序建立起来的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且这诸多方面和要素一直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因此,社会有机体理论可看作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它着重强调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有机联系和变化,具有强烈的相互关联性、系统整合性、总体效能性,是对社会以及社会形态概念的丰富和深化。
可以看出,如果把社会比作人体系统,那么社会的有机体概念所强调的就是比人体内部骨骼血肉神经本身更为复杂的有机联系。就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说:“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3]143此时的马克思已对社会有机体概念有了一个极为明确清晰的认知,他看到了有机体的基本特征,即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一)社会有机体内容
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指社会各方面以及各要素按一定次序建立起来的、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这诸多方面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这种前提就是五种生产。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人们能够生存和创造历史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更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二是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社会有机体存在的前提条件;三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有机体是由人们按照一定关系彼此结合而形成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四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和再生产,主要指思想和意识的生产及科学、艺术的生产,这是社会有机体的灵魂;五是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来讲的,人类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为社会有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来源。
马克思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他认为,地理环境和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无疑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扮演的角色是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动力;相关的社会制度、体制则是社会有机体形态的具体体现。
(二)社会有机体特征
1.客观性。主要指社会有机体中人的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客观性、以及各种关系的演变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既然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要素具有客观性,那么社会有机体的客观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马克思这一社会有机体的客观性判断,有力回击了蒲鲁东的“社会机体的秘密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的论断,批判了蒲鲁东把历史的实在进程看作“经济范畴在他的头脑中的排列次序”的主张。[4]533
2.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社会有机体中的活动主体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是社会有机体的承担者和实现者,社会有机体的发展需要人来推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社会制度的设计和安排、社会机制的运行和调控等都离不开人的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将人视为既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 又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 充分肯定了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118人无疑是社会有机体中唯一活的因素,故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运作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人类主体性特征。
3.实践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实践性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主要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在实践性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理解社会有机体的概念”。[6]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必须通过人的一系列历史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社会内部诸要素只有在相互矛盾和不断协调的运作中,才能产生推动社会有机体运行的力量,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根本区别,也使得社会发展规律更为复杂,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4.系统性。是社会有机体作为系统存在所必然具有的特征,具体体现在整体结构性和层次性。社会有机体的各方面、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这些要素、关系的有机协调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的总和。内在结构和层次是整体的内在展开,社会有机体的内在要素是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结构和层次而存在的,不同结构和不同层次间不断进行着信息、能量的交换,不断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从而共同推动社会整体发展。马克思指出: “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往的人的身体。”[3]45
5.动态性。是指从纵向的历史发展维度来看, 社会有机体并非一个凝固的体系和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 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其所以会不断变动、 进步, 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有机体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始终处于矛盾运动之中,这使社会有机体具有自生产、自组织、自调控能力,每一个具体社会有机体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同样,也都必将被新的社会有机体所代替。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我们从总体性角度和战略性高度把握社会发展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研究社会有机体是从历时态和共时态相统一、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的总体性高度进行的,这就为我们研究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高度的眼光和总体性的方法论指导。这一思想要求我们把五种生产和再生产逻辑地、历史地统一起来,在研究社会发展理论、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时都从这一总体性角度和战略性高度着手,进行顶层设计。
(二)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社会发展机制的作用
社会有机体的内在发展机制根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直接形成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和其他形式的实践,形成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社会有机体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们之间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精神交往日益关系化、规范化、固定化,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形成一个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总体体系。社会结构的衔接互动、社会制度的发挥作用、社会政策的贯彻执行,都需要社会发展机制的驱动、协调、整合,这就需要一套健全的、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配套的社会机制,既包括政策措施、发展战略,也包括相应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等。只有把这些方面不断完善和健全,才能加强社会有机体内部的良性互动,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是我们立足国情制定具体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要在遵循这一总体性要求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社会有机体的良性运转。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较大,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这种国情加剧了社会有机体各方面、各要素协调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实际,充分把握各地方的特色,建立各地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人文优势,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山区之间以及各不同阶层之间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寻找切入点、平衡点、交叉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均衡发展。
(四)要求我们积极有效融入世界发展大潮
全球化时代,随着网络、通讯、传媒等技术发展,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交流合作越发频繁与深入,一国想要脱离世界大环境而实现发展几乎不可能,整个世界俨然成为一个大的社会有机体。只有站在全球高度,使国内因素的协调与国际因素的协调有机结合,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才能真正把握社会有机体历史演进规律。因此,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良好国际发展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总之,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治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不管是某一领域的专门治理还是整个社会领域的综合治理,还是要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都能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中找到依据。故而把握这一思想有利于全面了解我国国情,对症下药地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更清醒地把握世界局势,是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德]黑格尔.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韩震.怎样理解社会是一个有机体[J].教学与研究,2001,(1).
(责任编辑鲁守博)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16)01-0017-03
[作者简介]丰琰,女,山东济宁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