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芈月传》主题歌看电视剧主题歌创作
2016-04-04谷玉梅刘鹏刘续红第一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厦门361021
■谷玉梅 刘鹏 刘续红(第一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厦门,361021)
从《芈月传》主题歌看电视剧主题歌创作
■谷玉梅刘鹏刘续红
(第一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厦门,361021)
谷玉梅,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刘鹏,厦门市刘续红音乐工作室词作家。
刘续红,湖北省黄石市歌舞剧院作曲家。
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火爆全国,其主题曲《伊人如梦》也使广大歌迷们心跳眼热。一时间,饭后茶余谈芈月,街头巷尾唱芈月的风潮,给影视行业和歌坛带来了久违的景象。毋庸置疑,一首好的电视剧主题曲,会大大有利于该剧的宣传、推介甚至久远流传。但是,一部好的电视剧却不一定能成就一首好的主题曲。这是因为,主题曲毕竟是服从、服务于电视剧的需要的。以这个思路来看,在当前大众普遍对电视剧主题曲冷漠、抵触甚至“吐槽”的情况下,《伊人如梦》能够受到广泛追捧,肯定有其独到之处。笔者认为,其“亮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密切契合”。
音乐情绪与剧情发展的密切契合《伊人如梦》的曲调,哀婉中带着倾诉,幽怨中带着无奈,沉郁中带着倔强,凄苦中带着向往,使受众在听觉与感官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闭目品味之,芈月那饱经坎坷磨难,从青涩稚嫩的纯洁少女历练成一个女政治家的啼血人生,有历历在目之感。剧中其他人物的形象似也可活灵活现。可以说,《伊人如梦》真正成了《芈月传》剧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剧情的延伸,又是剧情的升华,同时还是剧情的高度概括。
音乐背景与时代格调的密切契合除了尚古纳新的曲调外,《伊人如梦》在配器上也让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相结合,而主基调始终回荡在特定的周秦时代氛围中。可谓丝弦声声,舒缓伤感,洞箫吟吟,悠远漂泊;曲中含情,情中见人,丝丝入扣,不绝于耳。这样的音乐,引领受众从心灵深处穿越到剧中设定的年代,在情感上随着剧中人物一起跌宕、绵延,一起喜忧、悲愤。而现代电声乐器的陪衬,很好地起到了令古今结合、中西交融的作用,满足了更多层次、更多人群的音乐审美要求。
音乐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密切契合古朴而又典雅的歌名和歌词,确定了这首歌曲的总基调。同时,这首歌的歌词吸纳了词牌的元素,但又不拘泥于固有框架,既顿挫有致、朗朗上口,又情景交融,音韵缠绵。可见,这首歌词的创作很好地将中国古典诗词予以现代化、音乐化,使歌词既婉约悠长,又诗意盎然。词中“尝尽悲欢离合人间苦,却怎么咫尺天涯陌路”,“望尽相思红颜凋零处,我只愿与你朝朝暮暮”等句,即便没有音乐,读起来也是走心燎情的。这样的歌词,使古典文化又一次与广大电视观众实现了心灵的碰撞。苏联著名诗人、词作家伊萨科夫斯基曾经倡导词作家们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不必依赖音乐而有独立艺术价值的作品”,笔者认为,在这方面,《伊人如梦》的词作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音乐风格与歌迷需要的密切契合在目前歌坛整体浮躁的环境下,广大音乐爱好者尤其是青年歌迷们,在听觉疲劳、思维迷茫中,渴望享受到沐浴心灵的精品力作。而《伊人如梦》的创作者坚持走音乐创新之路,努力结合民族风格与通俗风格,注重词曲的美学价值,无疑给歌坛吹来一袭清新之风。同时,歌手霍尊独特的音质,稚嫩中带有向往,舒畅中伴随哽咽,古朴中蕴含时尚,更使歌曲音画相应,动人心魄,增强了耐唱性和耐听性,使学唱者有欲罢不能之势。
当然,一首影视剧歌曲如果足够好,就不会仅停留在荧屏上,其生命力会在民间持久存续。《伊人如梦》的价值能否到达这个境界,显然还有待时间的考验。目前,如果从传唱性这个角度来考量,《伊人如梦》也会我们带来几点新的思考。
第一是歌曲中依然有港台宫廷剧的味道,偏重个人情愫的表达,而在升华宫廷险恶、争斗残酷这一主题上尚欠火候。尤其是在如何使这类歌曲揭掉“高大上”的面纱,走向平民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第二是歌曲整体上还显冗长,在表现主题方面完全可以再精炼、再集中一些。
第三是其歌词在保留古典诗词风格的基础上,还可以再平实一些、简单一些,使受众一听就懂。
第四是在音乐风格上,应进一步吸收民族音乐的精粹,避免其只受青睐于青年歌迷的状况,使之走进更多中老年观众的心灵。
笔者对《伊人如梦》总体上自然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在为好作品“点赞”的同时,我们也有理由为当前其他一些电视剧主题曲暴热一时却很难传唱的状况担忧。要使电视剧主题曲既适合剧情需要,又满足大众胃口,或许还是离不开研究、借鉴早期电视剧的经验,如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许多歌曲,虽然原作歌词都比较深奥,但是经过词曲作者的再加工后,人们并不感到艰涩,而是朗朗上口,字字明了,大多至今传唱。由此或可见,只有通俗的和民族的才是最易被接受的,而只有创新的,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我们热切期待有更多能被广为传唱的电视剧歌曲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