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并十二指肠穿孔5例的非手术治疗与护理
2016-04-04彭春艳
彭春艳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南昌 330006)
ERCP并十二指肠穿孔5例的非手术治疗与护理
彭春艳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并十二指肠穿孔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 对5例ERCP并发十二指肠穿孔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3例乳头预切开穿孔者行鼻胆管引流术,2例进镜穿孔者行尼龙绳联合钛夹或单独钛夹闭合穿孔。对5例患者均做好术后的胃肠减压和药物治疗,并做好相关护理措施。结果 5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均痊愈,未行外科手术干预。结论 ERCP并十二指肠穿孔者根据穿孔情况可选择非手术治疗,但术中熟练的护理配合、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细致的护理是非手术治疗成功的有效保证。
ERCP; 十二指肠穿孔; 非手术治疗; 护理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是目前胆胰疾病诊治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但也会引起十二指肠穿孔等并发症,有研究[1]统计,ERCP并发上消化道穿孔的发生率为0.3%~1.8%。ERCP并发上消化道穿孔后处治原则是在早期发现的基础上,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笔者对5例ERCP并十二指肠穿孔的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及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5月至2010年5月共行ERCP 6233例,其中胆管结石3567例,胆胰恶性肿瘤977例,并发十二指肠穿孔9例(0.144%)。9例并发十二指肠穿孔患者中4例行急诊外科手术;5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其中3例胆管结石患者因插管困难行十二指肠乳头预切开术后插管成功,术中内镜下均未见穿孔,但操作过程中X线透视下均见右肾周明显积气,诊断穿孔,另2例进镜时内镜穿破十二指肠(2例均有上腹部外科手术史,X线透视下均见肾周积气)。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
9例并发十二指肠穿孔患者中5例采取非手术治疗:1)3例胆管结石患者因插管困难行十二指肠乳头预切开术后穿孔患者,取石后均行鼻胆管负压引流,并行禁食胃肠减压,静脉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抗生素等治疗,术后患者均有皮下积气,但无明显腹痛、发热,术后第2天查上腹部CT均未见明显积液,术后1周鼻胆管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漏,其中1例因取石不尽改放胆管内支架引流,1个月后再次行ERCP取除支架和结石;2例取尽结石者拔除鼻胆管痊愈出院。2)2例进镜时内镜穿破十二指肠者,立即改用胃镜行尼龙绳联合钛夹或单独钛夹闭合穿孔,成功闭合后行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术后第2天腹部CT示腹膜后少量渗液,无明显腹痛、发热,1周后拔除胃管,少量进食,胆管梗阻改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术中护理
2.1.1 密切观察
因ERCP患者均在无痛技术下进行,故术中要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患者有无躁动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随时注意观察内镜下及X线检查的影像情况,及时发现内镜下穿孔和肾周积气,并迅速做出判断,准备用物,配合医生行保守治疗的内镜处理。
2.1.2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
1)准备用物:十二指肠镜(OLYMPUS JF-260V),胃镜(GIF-Q260J),透明帽,BOSTON黄斑马导丝,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刀(KD-210-0725),鼻胆管,钛夹释放装置(OLYMPUS HX-5LR),钛夹(HX-600-135),异物钳(FG-44MR-1),尼龙绳结扎装置(HX-20L-1),尼龙绳圈(MAJ-254)。2)护理配合:3例术中内镜下均未见穿孔,但操作过程中X线透视下均见右肾周明显积气,诊断穿孔。取石后立即更换附件,切开刀带导丝插入胆管行鼻胆管负压引流;2例进镜时穿孔者,其中1例穿孔面约1.4 cm,直接用钛夹闭合(立刻更换十二指肠镜为胃镜,先端部装上透明帽,充分暴露好视野后,从活检孔道插入已安装好钛夹的释放器,送到内镜前端,推出金属钛夹,回拉把手使钛夹开放到最大,调整钛夹角度,尽量使夹子与组织成直角接触,顶住穿孔最边缘两侧黏膜,并加压后收紧夹子,听到“叭”一声后释放夹子,然后退出释放器,根据穿孔面的大小继续补充夹子);另1例穿孔面较大(约2.0 cm),使用了尼龙绳联合钛夹行荷包缝合(①用胃镜换下十二指肠镜,装上透明帽,异物钳夹持住尼龙绳随胃镜一起送至十二指肠穿孔处;②松开异物钳,将尼龙绳开至最大,并调整尼龙绳圈使其覆盖在穿孔面上;③从活检孔道插入已安装好钛夹的释放器,送到内镜前端,推出金属钛夹,回拉把手使钛夹开放到最大,通过调整钛夹或内镜,用钛夹夹持尼龙绳圈后,将钛夹垂直顶住距创面约0.5~1.0 cm的正常黏膜,再释放钛夹;④重复上述步骤沿创面周围用2~6枚钛夹固定;⑤缓慢收紧尼龙绳至穿孔面完全消失)。3)若由于穿孔气腹造成视野不清晰时,协助医生穿刺排气。4)插入复尔凯鼻胃管行胃肠减压。妥善固定,并连接负压引流袋。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禁食禁水,禁食时间视病情、血尿淀粉酶情况而定[2],病情恢复可逐渐恢复饮食,先进少量水(约50 mL),无不适后再进食少量低糖、低脂流质,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术后3、24 h常规查血尿淀粉酶;定期抽血查血常规。2)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的变化,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痛范围、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有无皮下积气,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3)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PPI等药物。
2.2.2 管道护理
1)鼻胆管的护理:①保持通畅及有效引流,妥善固定,防止导管折叠、脱出,注意观察导管在体外的长度,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翻身及起床时导管护理;②连接负压引流袋并每日更换;③详细记录每日胆汁引流量,并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化脓性胆管炎由脓性转为清亮时提示感染被控制,一般24 h胆汁量为700~1200 mL,若无胆汁流出,应仔细查找原因,若为胆沙堵塞,可用5 mL无菌注射器抽吸,一般多能疏通,若抽吸后呈负压,多系导管插入过深或有折叠,此时应检查口腔或在X线透视下造影,了解胆管内导管的位置,若抽出十二指肠液或气体,则表示导管脱出应重新置管);④若引流量在每天300 mL以上,一般不需冲洗导管,以免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但是由于鼻胆管的孔径较细,若碎石后,胆汁中的有形成份较易堵塞导管,导致引流不畅,影响引流效果,若引流量突然减少时,可用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加抗生素冲洗,冲洗时用无菌注射器尽量抽吸,当抽吸不到胆汁时再冲洗,冲洗时用力要缓慢均匀,以免压力过高引起患者不适及胆道压力过高导致败血症及菌血症;⑤导管放置一般不超过1周,因长期的外引流会引起胆汁大量的丢失和水电解质紊乱,故仅作临时性引流,术后1周鼻胆管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漏,患者体温、血相正常,无腹痛,腹胀缓解可考虑拔管。
2)胃管的护理:①妥善固定,用3M胶布固定于患者鼻翼及面颊部,远端置放于患者耳旁枕头上,并留出一段足够患者翻身活动的长度,同时避免管道受压、扭曲、滑脱及堵塞;②保持胃管通畅,观察引流效果,保证引流的有效性;③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若有血性液体引出,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④置管期间做好口腔护理,同时密切观察口腔黏膜的变化,若置管时间长,则每2~4周更换1次胃管并从另一侧鼻孔插入,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胃管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拔除;⑤置管期间加强营养支持,可根据医嘱给予高糖、能量合剂、维生素以及氨基酸等营养药物补液治疗;⑥患者体温、血相、血尿淀粉酶正常,无腹痛,腹胀缓解可考虑拔管。
2.2.3 心理护理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ERCP术后发生穿孔的原因及采取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ERCP并发上消化道穿孔后处治原则是在早期发现的基础上,大部分可采取保守治疗,若术中未发现穿孔,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腹膜后和腹腔感染,增加处理难度及风险。故术中除与医生熟练及默契的操作配合外,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保证内镜视野的清晰,随时观察X线影像情况,及时、及早发现穿孔,并根据穿孔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如未见明显内镜下穿孔者,可行鼻胆管引流术,并放置胃管行胃肠减压;若有可见的内镜下穿孔,根据穿孔创面的大小可行内镜下钛夹闭合术(创面<2.0 cm)或尼龙绳联合钛夹闭合术(创面>2.0 cm)。早期发现穿孔,内镜下钛夹治疗创伤小、恢复快[3];而尼龙绳联合钛夹闭合术对于较大的创面和穿孔也可有效缝合,避免了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4]。护士除了要有娴熟的内镜配合技术外,还要有特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一旦发现穿孔立即更换内镜,准备各种型号的钛夹及释放装置,若选择钛夹闭合,则常用OlympusHX-610-135钛夹,其钛夹夹角为135°,封闭穿孔使用效果好[5]。术后严格禁食、行胃肠减压,采用抑酸、抑制胆胰液分泌、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并做好各种管道护理,严密观察病情,以判断非手术治疗效果,一旦保守失败需行外科手术修补治疗。
[1] 智发朝.ERCP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5):227-230.
[2] 邹维华,张志华,李素霞.ERCP术后鼻胆管引流护理体会[J].北方药学,2013,10(6):187.
[3] 王玫,陈建平,庄耘,等.内镜下钛夹处理医源性消化道急性穿孔15例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2,24(6):356-357.
[4] 余福兵,何夕昆,郝玲,等.尼龙圈联合钛夹闭合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6):585-588.
[5] 周晓,李鹏,牛应林,等.诊断性结肠镜并发肠穿孔金属夹治疗三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11):604-605.
(责任编辑:钟荣梅)
2015-09-05
R473.57
A
1009-8194(2016)04-0075-02
10.13764/j.cnki.lcsy.2016.0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