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以青岛市为例
2016-04-04傅建祥
傅建祥
(青岛农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东 青岛 266109)
以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以青岛市为例
傅建祥
(青岛农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东 青岛 266109)
摘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岛市农业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一定的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形式。但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政策和法律环境还不完善、创新主体利益取向不一致、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和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等问题,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通过政府主导,搭建科技协同创新的平台,推进多元化协同创新组织形式建立和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资源优势、扶持农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以青岛市大沽河流域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契机,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进青岛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现代农业;青岛市
农业是立国之本,“三农”问题始终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青岛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同时是一个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油料、水果、蔬菜和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外贸出口基地,现代化农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青岛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功不可没。但同时必须看到,青岛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科学研究的不同部门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导致本就匮乏的技术创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持续创新合力。破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的难题,是实现农业科技支撑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以协同创新推进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破解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难题的途径
明天谁来种田?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讲:脑子灵的,考大学走了,身子行的,当兵走了,年纪轻的,统统打工走了。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00后不知种田。解决谁来种田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其实,解决谁来种田首先决定如何种田。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如果继续存在,谁来种田就成为无法破解的难题。以机械化为基础,实现标准化、自动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耕作方式,在解决了如何种田的问题后,谁来种田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是实现现代化耕作方式转变的基本保证和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变革的迫切需求
农民要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是关键。文献表明,我国农民耕种面积是在7.5亩时是盈利的,一旦经营面积扩大,就会亏损。原因是一家一户的传统耕作方式有两个成本,一个是显性成本,一个是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指的是农民的各种投入,隐性成本就是工钱。农民一家一户经营的时候,不考虑隐性成本,赚的是自己的工夫钱。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隐性成本已经变成显性成本,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就会亏损。解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效益问题,首先是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更多的机械化来代替人力成本。要对农作物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采收、流通等所有的环节进行分解,看哪个环节可以实现自动化,哪个能实现半自动化,或是简化步骤。农民有这个意识和需求,科技人员应该通过协同创新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农业的规模经营效益就能得到实现。
(三)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农业经济也面临这个问题。农业转型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转型是从重视产量到产量和质量并重。第二,转型是向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一个作物甚至整个农业的发展,没有机械化,不提高劳动生产率,不降低生产成本,是很难发展起来的。第三,转型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在转型过程中,科研协同创新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二、青岛市农业科技资源状况
(一)青岛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状况
青岛市现有1个高等农业院校,3家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1家省级农业科研院所,8个部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占青岛市相关机构17%,下同),4个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12%),8个市级农业重点实验室(16%)。
在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资源中,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和青岛康大集团集团可谓异军突起,独领风骚。他们是仅有的2家国家农业创新型企业,2个国家级农业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另外,青岛市还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10个,拥有市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青岛市涉农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只有1个莱西市现代种业孵化器(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涉农公共研发平台为青岛市食品药品安全性评价检测公共研发平台,涉农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传播平台。
(二)国家和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2007年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技术研发、推广与服务的协同体,成效显著,作用巨大,被誉为建国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的“第二次革命”。2010年,山东省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它是国家体系在我省的延伸和补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集合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高层次顶端人才,组成协同研究创新的团队,面向农业生产实际,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重点研究农业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提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目的。全国50个体系中的首席科学家有3位是青岛市的,分别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花生,禹山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张国范)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鲽鲆类,雷霁霖),青岛市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共46个,占全省(153个)的30%,其中,岗位科学家35个,综合试验站11个。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涉及粮食作物、园艺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等15个产业,创新团队仅青岛农业大学就有首席专家3人,岗位专家35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实现了由“单项”向“综合”的转变。体系根据产业的技术需求,设立针对产前、产中、产后的重点任务,把以前各阶段的“单项”研究转变为“综合”研究;二是打破区域和行政的界限,以国家的农业产业为领域开展行业技术联合攻关,目前只有体系具备这样的平台;三是体系技术研发使用者明确,主要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3种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着重成果转化和技术示范,不再以理论验收过关为标志;四是体系管理摆脱了琐碎的行政和具体项目管理,由体系管理各自体系的科研方向和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使项目承担人的研究行为与责任相匹配,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从研究力量和研究范畴上体现了协同创新。研究力量包括综合性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和地方推广部门。研究范畴更多强调公益性创新研究。
(三)青岛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
青岛市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是集聚青岛农业科技资源,进行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设有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采用三区联动的思路进行总体布局,核心区由青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和即墨、胶州两个核心园区组成,形成多个特色示范区和不同纵深的辐射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公共研发平台、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平台,并在即墨和胶州核心区建设4600亩科技创新试验展示区。目前已在即墨核心区成立了光伏农业科技研究院,开展蔬菜、茶叶、花卉等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在胶州核心区建立了800亩实验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依托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已获科技部批准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
三、青岛市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主导作用还需加强
青岛市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主体分属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他们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难以形成合力。一方面,现有的科技评价,导致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的兴趣不大,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是能在企业发展立竿见影的项目,缺乏长远目光,两者难以形成合作共识。目前,青岛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在项目投入引导创新主体进行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实现创新主体的全面合作,完成协同创新,实现政产学研用的真正结合,必须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评价制度和科技协同创新成果分享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从政策和机制上为实现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创造条件。政府在这方面还需做很多的调研、论证、制定、协调和落实。
(二)科技协同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
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复杂性、长期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企业不能成为科技创新投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具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所需要的资金保证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政府也无法完全提供科技协同创新的专项资金,因此,单独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主体无法保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三)科技协同创新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政产学研用各个行为主体自成体系,科技信息缺乏交流与共享的通常渠道。以青岛市农学会为主的各种社会团体作为青岛农业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多数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既是开展一些活动也是以会员之间交流感情为主,导致研究单位内部以及研究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更是狭窄,基本停留在偶发性和个人间的交往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企业无法获知,企业的科技需求也难以送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中。
(四)青岛市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协同创新缺乏平台
科技协同创新缺乏项目和体制依托,无法实现共享互动。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烟草所、山东农科院花生研究所和青岛市农科院4个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缺乏合作、交流和共享,难以形成共识。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青岛市现有的8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质合作内容少。
(五)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力量自成体系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虽已初步实现农机农艺的结合,但科技研发方面力量薄弱,分散重复而难以集约,只能注重单一生产环节,人才、资金等要素不能有效整合,导致主要农作物农业装备研发活动存有严重的“孤岛”现象,使农业科技研发的资源无法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系统化、市场化。另外,政府搭建的各种技术平台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成体系,使主要农业科技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低。
总之,作为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农业大市,青岛的农业科技仍然是创新驱动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基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也极为不足,这些都制约了技术创新。农业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普遍不足,除山东新希望六和和青岛康大外,其他1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无科技研发机构。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没有形成技术创新要素和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和模式,难以形成持续的创新合力。
四、青岛市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搭好舞台
政府是协同创新顶层设计的主体,是实施协同创新的引导者和推进者,应在全面梳理、系统评估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好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在协同的产业领域、协同体的组建、协同的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青岛市应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有效推进政、校、所、企相互之间的全面合作,突破现有体制束缚,构建新的稳定结构,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协同创新探索路径。政府应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从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经费投入。农业是公益性极强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政府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首要主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私人机构为辅的多元化投入体制,把农业科研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稳定投入支撑。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源动力。
(二)积极鼓励多元化协同创新组织形式的发展
鼓励协同创新多形式合作方式展开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政府通过基金或课题形式,简化课题申报的流程,以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农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的解决为导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实验室、基地共建,课题联合等形式进行创新;通过政策,激励机制,项目评审的成果化导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理论和基础研究向应用转化延伸,鼓励企业从科技成果应用者向科技成果供给者身份的转化,鼓励各个环节协同创新;鼓励科技人才在创新各环节各主体之间的流动,通过人流、信息流、知识流为纽带将创新主体各利益方联系起来;鼓励协同创新长期合作形式的发展;通过完善科技入股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交易机制等,鼓励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研发人员科技入股,与企业建立长期科技创新合作关系;通过政策扶持、配套支撑、孵化器供给等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自主创业,创建科技内生型农业企业;通过农业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和区域农业科技协作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其地方创新团队,政府逐渐从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淡出,推进高层次,企业为主导的,深度合作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市场化转型。
(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资源优势
建议青岛市相关部门把国家和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资源纳入青岛市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资源的大框架内,根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运行特点和青岛市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需求,统筹安排,发挥其在人才、成果、技术和知识方面的优势,为我所用。国家体系各个试验站的职责就是将国家各位岗位科学家的技术在各个地方集成示范,解决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而地方创新团队的目标也是解决地方产业发展的问题,二者的终极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可以召集这些试验站,制定一些与产业相应的发展计划,利用这些试验站将全国的专家请过来,集中解决产业问题。
(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
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根据产业需求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政府要引导农业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研发。加大支持农业企业技术参与各级政府下达的科技项目创新的比例,对企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行补助政策。对企业自筹资金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给予政策性补助。
重新构建为私营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科技金融体系,从根本上改变私营高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来促进技术创新
可采取鼓励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成立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同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政府要组织力量严厉查处假冒专利的侵权行为,及时处理专利纠纷。对重大侵权案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会同公安、工商、质检和法院等部门采取联动机制,确保打击有力,以保护技术开发者的利益不受侵犯。
(六)以青岛市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为契机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一是把青岛市大沽河流域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纳入国家层面的协同创新架构中,积极争取加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以集聚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建立青岛现代农业科技公共研发平台和信息平台,实现与北京农科城互联互通,搭建园区与国内外农业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二是依托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大厦,整合青岛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三是以创新创业发展为统领,实现创新创业集聚发展、海洋陆地联动发展、国际国内共同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林水利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协同并进。四是发挥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作用,组建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园区联盟投资公司,通过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联合园区内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扩大园区发展基金规模,进一步吸进科技、人才、金融等优质资源向园区集聚。五是重点支持园区种业产业发展,开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加强“青麦6号”等优质农业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研究,并在示范区、辐射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易晓波,李光.湖北省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68-72.
[2]许道宝,洪雷.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创新工作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0(10):29-30.
[3]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8):24-25.
[4]许红梅.产学研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5]杨起全,张峭,刘冬梅,等.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2012(3):5-10.
[6]严雄.产学研协同创新五大问题亟待破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03-19(B6).
[7]王傅,汤中军,韩克嘉,等.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功能剖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3):1-2.
[8]刘汉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股份制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9]徐斌,付晓军.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J].当代社科视野,2011(1):38-42.
[10]辜胜阻,洪群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考[J].经济管理,2008,30(19/20):1-6.
[11]虞佳,朱志强.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J].科技通报,2013,29(7):225-230.
[12]韩立民,陈自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26.
[13]王章豹,祝义才.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115-117.
[14]王兆华,魏志刚,辛丽轲.青岛市农业科技现状调查与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40-44.
[15]李超任,王润桃.协同创新助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J].中国高校科技,2013(12):34-36.
[16]高智勇,高建民,卫军胡,等.陕西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92-97.
[17]钱月宝.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的建议[J].商品与质量,2013(11):10.
[18]刘光宇.河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0(2):23-25.
(编辑:武云侠)
Reflection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chnology
Fu Jianxiang
(JournalEditorialDepartment,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Qingdao266109,China)
Abstrac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strong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Qingdao, a city with rich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they are still at early stages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of lacking top design, imperfect policies and imperfect legal environment, inconsistent interest ori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subject, not forming the diversified investment mechanism, and lacking effective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haring mechanism.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 set the stage fo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 the full exertion of the government's leading role;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form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to suppor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moment of constructing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in the Dagu river basi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Qingdao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路径探析”(2013RKB01194);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青岛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2012-B-09)
作者简介:傅建祥(1963-),男(汉),山东昌邑人,编审,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1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4-02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