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生活方式健康化的路径分析
2016-12-17安涛
安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2-000-02
摘 要 基于生活方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生活方式特点,提出: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生活方式健康化应注意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生活时间、生活空间及消费、体育与医学的融合等方面入手进行考虑。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学生 生活方式 健康化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人们生活于世上都是通过生活方式表现出来,有学者认为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1]。也有专家认为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2]。不论哪种理解,它都要外化于我们的行为方式,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牵制着人类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影响着个人的情趣、爱好及价值取向。
生活方式一般由行为习惯、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生活消费五大要素构成,行为习惯是生活方式的外部体现。各种生活时间的长短、生活节奏的快慢是人们对生活方式把控的体现,工作时间、业余时间的合理分配是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大力发展,生活节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日益突显。生活空间、生活消费更多诠释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医学院校学生生活方式的特点
(一)行为习惯
首先在行为习惯上,大学生酗酒、吸烟、赌博、不吃早餐、熬夜打游戏、早上睡懒觉现象比比皆是,男生养成不良习惯的几率高于女生。医学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调查显示,在男生吸烟的占10.5%,饮酒的占23.2%,同其它高校相比稍偏低,同时我们也从中发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也存在差异,比如年级越高,吸烟饮酒的比例略高,在专业方面,跟治病救人密切相关的专业,比如临床、麻醉、法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针灸推拿、中医、护理等一些专业,因其医学知识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具有熬夜打游戏、早上睡懒觉等不良习惯的同学较少,相反,不参与医学技能实践,作为工作前线后备力量的一些专业,比如公共卫生管理、生物信息、应用统计学、应用心理学、医学英语等专业,就学生本身而言,在没有治病救人的职责困扰下,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压力相对较小,酗酒、吸烟、不吃早餐、熬夜打游戏、早上睡懒觉现象较频繁。因为医学院校特殊性,男生女生的比例就很不协调,据统计,我校的男女生比例就达到了3∶8,女生明显偏多,加之医学院校学生本身医学知识相对丰富,对健康营养方面的关注度高于一般学校大学生,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学院校学生的整体行为习惯特征:酗酒、赌博、吸烟、不吃早餐、熬夜打游戏、早上睡懒觉等不良习惯相对其他高校较少。
(二)生活时间
生活时间,按照一昼夜的生存活动周期,可以把人的一天的全部时间支出分为工作学习时间和业余时间[1],其中业余时间包括与工作学习有关联的时间,如上下班或上下课或自习路途往返,满足日常生理需要(吃、喝、拉、撒、睡)的时间、家务劳动和余暇时间。余暇时间即为娱乐休闲锻炼的时间。医学院校的学生相对其他学校学习时间较长,在业余时间里,因为女生居多,余暇时间逛街、聊天、上网看娱乐节目的偏多,选择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统计显示,有28.5%的学生以“不喜欢运动”、“缺少运动伙伴”为理由基本不参与体育运动。总体而言,在医学院校学生的生活时间里,学习时间偏多,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偏少。
(三)生活节奏
相对于其他大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医学院校学生的课业任务相对繁多,专业理论与实践专业性要求更高、更强,具有培养周期长、操作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觉醒,“人性、人化”观念的渲染下,现实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学历状况、实践技能、理论知识贮备、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的要求日趋高标准化、严格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医学院校学生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由慢到快的变化趋势。同时,这种学习生活的快节奏也为医学院校学生保持精神振奋、生活充实、朝气蓬勃提供了动力支撑。
(四)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包括实在的生活空间范围的大小和休闲活动及人际交往空间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医学院校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多遵循五点一线,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去体育馆、运动场运动的人较少,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图书馆或实验室,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反映希望学校能增加一些体育场地设施,本来学习时间紧,生活节奏快,他们希望想从事体育锻炼时间的时候,有场地可去,有器材可用。在休闲活动及人际交往方面,62.5%的同学更愿意上网游戏或者看电影,25.1%的同学愿意参与一些社团的集体活动,90.2%同学更愿意更自己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交往。总之,在学业压力之下,医学院学生中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在虚拟世界的空间里以寻求娱乐放松,人际交往的范围不大。
(五)生活消费
据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学生由于课业繁重,实践技能及实验较多,去校外兼职赚取生活费用的学生较少,仅占9.5%,绝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几乎占总数的62%,经济压力普遍偏大,他们在花费上很节约,理财观念也都很强,在生活消费中,75%的费用用于生活费。在体育运动消费上,由于受到多方面影响,75.5%的学生几乎没有体育用品消费和体育锻炼消费。体育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消费水平,而且还与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态度有关[1]。可见,医学院校学生的生活消费大多用于满足生活需求,而用于体育消费、健康促进方面的生活消费较少。
三、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生活方式健康化的路径
(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教育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检查和健康保护的工作者,首先要在自己健康的条件下,才能正确地、更好地为他人的健康服务。日常行为习惯的好坏是生活方式是否健康的基础,生活方式的健康与否是身体、心理、精神是否健康的试金石。在引导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上,学校方面可以定期举办一系列以“健康”为主题的活动,比如“健康生活方式”演讲、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不断强化加强健康意识教育。通过学校广播、网站、板报等宣传加以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不良生活方式要进行干预,如禁止在校园周围摆摊卖不利于学生营养卫生健康的食品。
(二)合理安排生活时间,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保障
在生活时间里,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课程的固定安排下相对固定、业余时间里,上下课路途往返,吃饭等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也相对稳定,往往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一方面,医学院校学生繁重的课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锻炼时间的保障;另一方面,这也跟医学院的生源有着莫大的关系,女生偏多,好动的女生偏少。另外,体育锻炼在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上,学校可以制定专门的锻炼计划,通过学校统筹,院系监督、老师带领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每天固定时间地点,所有同学必须参与一定形式的体育锻炼。
(三)加大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开放投入力度,拓展学生的运动锻炼空间
“运动”是生命力的体现,每天进行必要的一定量的体育锻炼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相对于其它高校,医学院校学生的“不浪费时间”观念更强,所以,在生活、学习、实验空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拓展学生的运动锻炼空间,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和免费的器材设施,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因为没有运动场地,排队苦等的烦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购买体育器材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有场地可练,有器材可用,练得舒心,用得放心,运动得开心。
(四)发挥运动对生活节奏变化所引发的积极作用,刺激更多参与
体育运动是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调节器,体育活动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怨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心理情绪,抑制身心紧张,可以增强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一方面,医学院校学生学习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投入到体育项目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上;另一方面,男生少,女生偏多,女生喜欢运动的偏少,尤其是在不会动作技能的条件下,更是寥寥无几,所以,丰富简化,减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负担,乐化体育运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积极发挥运动对生活方式健康化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05-323.
[2] 杨晓慧.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4(6):189-193.
[3] 江萍,伍林生等.重庆市医学院校学生生活方式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2):1435-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