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科学的殿堂里“任性”发展
2016-03-31喻叶东
喻叶东
让学生在科学的殿堂里“任性”发展
喻叶东
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的种子应该从小播撒,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倡导让创新意识沉淀于文化、让创新思想根植于心田、让创新成果精彩于教学、让科技创新引领学生徜徉、让学生在科学的殿堂里“任性”发展。于是,在每年的各级别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人们都能看到我们团队师生的身影。近年来,我们带领学生在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金奖14枚、银铜奖11枚,其中获国家级金奖2枚、银铜奖7枚,获国家专利4项。团队有10余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优秀科技辅导员”“科学教育先进个人”。学校也先后获“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实验基地”“全国百强特色学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湖南省优秀名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践行科学实践,用生命真诚地追寻科学教育的真谛,成就科技创新的精彩,成长中的孩子们会在科学发展的殿堂里更加“任性”。
一、大胆勾画,让创新意识沉淀在校园文化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放飞孩子们心中的梦想,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学校以“科技创新”作为办学特色,树立“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在校园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上均紧扣科技创新这一主题。
走进校园,科教楼中央偌大的彩绘宣传栏上醒目地记载着学校科学教育的十件大事。教学楼前方是新建成的院士花园,余淡远等十多位科技之星的专栏成为独特的风景。学科陈列馆是为学生们开辟的另一个帮助他们开拓视野、点燃创造热情的场所。芋头除毛机、无雨雾汽车用后视镜、电脑保护床、豆皮线切机、安全自救门、核桃开壳器等一项项国家专利产品的实物展示,激发了学生向往科学、走向科技创新之旅的梦想。清晰的教育理念宏观规划了学校未来的发展之路,学校将硬件建设与文化创造整体融入同一个主题,即将科技创新意识沉淀在校园文化的土壤中。
二、灵活引领,让创新思想根植于教师的心田上
“科技的力量是先导,而教师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先要占领学生热爱科学的盲区。”学校采用“专业指导+参观学习+实践磨砺+自主提升”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
强化参与意识是科学教师培训走的第一步。学校每年第一次行政专题会的主题,就是共商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大计,确定一年科学教育工作发展目标。主导教师会布置一年的科学教育工作,让全体老师明确学校科学教育的任务与重点,指导各部门及教师落实和分解各项工作目标,在决策分享中强化教师科学教育意识。
积极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加强专业培训是科学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一环。学校经常创造机会,让教师与相关专家、学者亲密接触。张鹏等二十多名教师先后到北京、上海、新疆、深圳等地学习,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最前沿的信息。同时,学校也将专家请进校园,加强培训力度。著名地震物理专家张少泉,青年科学家周厚德,《科学课》杂志社专家刘绍江,省科协专家喻泽红、汪湘,省教育专家刘先捍、王沛清、周振铎,市教科院专家梁京沙,市一中科学名师张胜武等先后被请到学校作专业指导。这样一来,专家执着的科学追求提升了教师的精神境界,学者精湛的业务水准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践磨砺、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是科学教师培训的关键手段。科学竞赛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以点带面”“以一带群”夯实课堂,展开专业引领。近年来,团队在岳阳楼区梅溪乡多所小学开展科学示范教学活动。从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注重科学教育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废弃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动静交替,我们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新的教学理念、个性的教学方法带给了许多年轻老师。
课题研究也是引领教师实践发展的有效措施。课题研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它需要技能,更需要智慧。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智慧型、创造型的教师,就要让他们去学习、去研究,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真诚实践,让创新成果精彩于灵动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揭开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的神秘面纱,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细致观察、大胆探索,点亮心中那盏智慧之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悉心研究摸索着科学教育的多种策略。
策略一:校本研究,常态实施。学校将科技作为一门必修校本课程,在小学一至六年级普遍实施。通过课程的系统建构和有效的校级管理措施,使之趋向正常的教学状态,成为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易于操作、易于指导的常态化实践性课程。学校设立科学教研组展开常态化教学研究,在浓浓的研讨氛围中,科学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科学创新教育教学得以常态实施。
策略二:学科整合,整体推进。“科学不仅只是科学课程,它整合、依存于各学科之间。”学校将科学创新教育有效渗透到其他学科中。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中,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综合实践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调查、采访、拍照、研究,将科学创新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
策略三:评价引领,有的放矢。评价引领是落实科学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每学年会定时开展“优秀科技活动提案”评比活动;每学期吸纳热爱科学、勤动手、勤动脑的孩子加入少年科学院;定期评选科技之星,通过建立评价学生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科学创造的热情。
策略四:文化熏陶,循序渐进。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匠心之作。我们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在校园内张贴科学家们的照片、名言,在教室外面悬挂学生自己创作的科幻画,在广播站开辟“生活中的科学”等栏目,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无处不在”。
策略五:教材编纂,思研共促。在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开发科学校本教材作为夯实科学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根据地方特色,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借鉴、改编、自创等方式编写1~6年级使用的科学创新教育校本教材。所编写的教材要求内容丰富,融风土人情、地方风貌、百科知识、学校特色于一体。并具有系列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特点。
策略六:家校协力,实践发展。为让科学创新教育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校内发展到校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家校协力的潜力,为家长开设科学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家长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让家长分享学校科技活动的新成果。每个寒暑假,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让家长在具体活动中感受科技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正是这些卓然有效的举措,开辟了一条条路径,引领着学生通向科学创新教育的殿堂。
四、放飞梦想,让创新精神引领学生徜徉在科学的殿堂里
科学理想的萌发不仅需要合适的教育土壤,更需要精心呵护才能进一步扎根。在孩子的世界中,活泼好奇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本能地拒绝一切僵直的教育。因此,灵动地创设各种教育活动成为必然。每年,常态的科技活动已成为经典。“走近科学家”活动是学生最向往的;年度科技节是学生最喜欢的;每年的科技创新大赛是学生最紧张的;每周的“周六科技课堂”是学生最快乐的。
孩子们翘首以盼的科技节,从专职教师到普通教员,从学生到家长,每一个人都会投入全部身心解读科学、实践科学,零距离地感受科技的魅力。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生平,读演故事;收集小窍门——懂得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改变生活;尝试小发明、小创造——体验科学伴随成长;撰写科学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观察与发现;改进电动玩具——将学与玩、研与乐巧妙结合。科技节上,科学创新教育在快乐中“润物细无声”。
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从捕捉学生对身边科学现象感兴趣的细微处入手,引导—辅佐—释疑—探究—攻关,环环相助,层层递进。在严谨的创作活动中,学生、老师、家长携手一起走向科学创新的盛典,孩子们真切地感受了科技作品创作、初评、展评、技能测试、专家问辩的精彩过程,提升了对科学的兴趣。
在科技实践中“任性”发展,给孩子们的心头点亮一盏明灯,让他们感受到理想的翅膀在科学原野上正一点一点地缓缓伸展……
(作者单位: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