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
2016-03-30陈桂明
陈桂明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教师所教的内容,而是学生能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我国近些年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建构主义成为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指导理念. 本文主要基于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建构主义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和应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数学;教学思想;创设情境;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更提出了建构主义等诸多新型的教学思想. 这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将建构主义更多地渗透到教学设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明明加强了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问题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但一旦换了提问的方式,学生便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只是专注于对知识的记忆,并没有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所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往往处在比较浅薄的程度上,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建构主义的渗透和应用.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是高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一个良好的情景可以将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让他们在情境中由衷地产生情感,进行思考,使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重建构主义的渗透,利用多样化的情景创设方法,以数学问题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契机,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能够自主建构数学认知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学生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忽略了与学生现有的认知体系相联系,很容易造成学生听不懂、不理解的问题. 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运用生活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 这样的教学情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体系,还能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数学学习中. 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蕴藏在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各类空间几何体的时候,可以利用滚筒、漏斗、空心球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利用创新故事创设情境
听故事对于高中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数学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小故事,并在故事的最后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问题、解谜题等,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尽早地集中在课堂上. 而且在故事中就已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和探索,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学习《概率》的相关章节时,教师便可以利用一些打赌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概率的学习中.
3. 串联新旧知识创设情境
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很多模块的知识之间都有一些潜在的联系. 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都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新旧知识相重叠的情况,形成负面的正迁移,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产生不利影响. 当新旧知识出现重叠时,教师在为学生指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联系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过程,避免新知识与旧知识相混淆. 各类函数的学习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会学生各类函数的概念和图象时,要加强与集合等其他模块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巩固已学知识.
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念和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是存在很多不同的,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主导了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加上“崇尚教材”的教学观念,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 为此,要想发挥建构主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必须加快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让教师能够深入地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和尝试.
1.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教学目标高于一切. 而传统的教学目标大都是围绕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设计的,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能力的培养. 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并利用目标分析确定各个总目标下的子目标,使教学目标多元化、层次化. 但要注意的是,设计教学目标时虽然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但要把握好尺度,避免教学目标被“意义建构”完全替代.
2. 开展会话式的教学模式
要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信息处理和建构的主体,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更大的课堂自主权.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过程等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会话中表达自己对教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会话式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保持思维的活跃,使学生更好地抓住教学知识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一些有创造性的想法,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发散,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建构能力.
3. 提倡学生自主协作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实现意义建构,而是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整个学习者群体实现思维和智慧的共享. 建构主义提倡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建立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直接记忆教材中或教师讲述的现成理论. 协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理解和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可以根据信息反馈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完成意义建构.
做好角色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但究其核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的能力. 无论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避免成为课堂的主宰者,逐步从传道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特别是处理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概念时,一味的语言讲解很难将数学概念的内在含义解释清楚,还容易因为枯燥的课堂形式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打击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能够放权给学生,组织学生通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对这些数学概念进行探讨,并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直观体验加以辅助,学生往往对这些数学概念能够形成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要注意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完全地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还是要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性.
回归数学本质,使学生学习数学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浮于表面,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本质,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数学化,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对常识材料的分析、比较、思考、概括,而并不是所有常识材料都是最直观、最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的,教师还需要对这些常识材料进行粗提取和精加工,剔除材料中不必要的现实意义,仅保留最重要的空间上、数量上的形式结构方面的信息,使这些常识材料变为“更精致”的直观. 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体验到数学概念数学化的过程,把握概念的本质所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作为较新的教学理论指导,相比于其他教学理论包含了更多的教育内容,也更加深刻地解读了学生学习的本质.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逐步加深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加快教学理念和课堂角色的转变,并学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抓住数学本质,逐步实现建构主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