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指导数学教育
2016-03-30钟志敏
钟志敏
摘 要:“中庸”可以作为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阴阳学说”则可用于具体教学操作的指导. “道法自然”的理念告诉我们要遵循数学教育的自然本性. “天人合一”的系统论要求我们关注和整合复杂的教育教学系统的方方面面,促进数学教学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中庸;阴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数学教育
用“中庸”作为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顾泠沅教授指出:寻找中间地带是一种智慧,一种不走极端而达到集大成的智慧. 这个不走极端的“智慧”,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一“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其核心思想是“执两而用中”,“执两”是指要控制住事物发展变化的两极或两个维度,“用中”是指要促进这两极的“和合、和谐”,而不是简单的“折中”. 《中庸》第一章“天命章”盛赞“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但西方似乎恰好相反,爱走极端,从美国摇摆多变的数学教育改革就可以看出. 20世纪60年代,受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影响,美国发起了“新数运动”数学教育改革,结果是过于强调数学结构思想的理解,忽视了数学基础的掌握,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新数运动”失败后,反思中美国在70年代提出了“回归基础”的口号,认为只要通过反复的讲授,大量和机械的练习,就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度“回归基础”又导致了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不足,反思中美国在80年代提出了“问题解决”口号,强调要通过“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但这样又容易忽视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使美国的数学教育仍未得到理想的效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最响亮口号是“大众数学”,但对此的过度追求又导致了数学教育的要求和水准普遍下降,忽视了数学优秀学生更高层次的培养.
可见,教育走向偏极必将是顾此失彼,这是把非常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单化处理的后果.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试行了十年,新课程标准吸收了不少美国“先进”的数学教改思想,但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还存在不少争议,试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为了促进现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2014年郑毓信教授撰文提出“数学教育改革十五诫”:戒条之一——数学教学不应只讲“情境设置”,但却完全不提“去情境”;戒条之二——数学教学不应只讲“动手实践”,但却完全不提“活动内化”;戒条之三——数学教学不应只讲“合作学习”,但却完全不提个人独立思考;戒条之四——数学教学不应只提“算法的多样化”,但却完全不提“必要的优化”;戒条之五——数学教学不应只讲“学生自主探究”,但却完全不提“教师的必要指导”……,这些都是要求“执两而用中”,避免教学的失衡. 所以,我们应该把“中庸”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的效果和艺术性就体现在“用中”的水平上.
用“阴阳学说”作为数学教学的操作指导
“执两而用中”是宏观的教育指导思想,而《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就可以作为具体操作的指导了.
教育是复杂多变的,存在许多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极,一极称为“阳”,对立的另一极则称为“阴”,这阴阳两极相对运动变化的关系在我国古老的“阴阳八卦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形象描述.
图1内部的“阴阳鱼”(白为阳,黑为阴)的寓意是: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对立的两极,这两极是辩证统一的,其一是“阴阳对立”,相互制约,即“阴消则阳长,阴盛则阳衰”;其二是“阴阳相生”,相辅相乘,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而生”;其三是“阴阳平衡”,即事物的阴阳两极总是处于不断的相互影响、此消彼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若能阴阳中和平衡,则“万物育焉”,即事物处于生生不息的发展状态;若阴阳偏极失衡,则事物将处于败坏状态,甚至趋向毁灭. 外部的八卦图实际上是对阴阳两极此消彼长变化过程的“量化”表示,是一种古老的数学符号.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础性指导思想,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处理数学教学中矛盾对立的两极. 例如:
1. 基础(阴)与创新(阳)
阴阳对立——中国的数学教育过于重视“双基”而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的数学教育重视创新,但又忽视了数学基础的夯实.
阴阳相生——“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傻练”.
阴阳平衡——采取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和变式训练等方法,可以在“双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也必然会巩固和发展数学基础.
2. 应试教学(阴)与能力发展(阳)
阴阳对立——“统一的、稳定的、闭卷定时的笔试,能够考查的实际上只能是‘知识,能力是很难检测的. 尤其是创新能力,几乎无法用这样的笔试进行检验”. 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数学应试教学的原则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结果往往是“仅仅把解题作为‘知识学习,不提高到‘创新高度加以重视,就会异化为刻板的套路,成为单纯应试的工具. 有些学生把题目做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阴阳相生——“无知者一定无能”,能力强的学生基础肯定好,考试成绩也不会差. 2014年7月21日的《参考消息》摘登了2014年7月18日的《纽约时报》刊登的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亨利·L·勒迪格的研究文章表明“考试能让学生聪明”,其实验研究发现“经过测试后,学生调取知识的能力增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学习的重要挑战便是避免遗忘”.
阴阳平衡——学生能力的发展当然有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只不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难以短期见效而已. 现在数学高考的改革越来越着力于数学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使急功近利、机械训练的“题海战术”越来越难以取得好成绩. 应试和能力发展其实并没有本质的矛盾,问题是在于心态和实际教学操作,只要不急功近利,制定好学生能力发展的长远计划,改进数学教学,就能够既完成“应试”的社会任务,又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