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柯瓦雷与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之分歧

2016-03-29刘美惠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学史史学科学知识

刘美惠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1)

论柯瓦雷与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之分歧

刘美惠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1)

柯瓦雷与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存在着3大分歧。其一,柯瓦雷主张内史的研究进路,夏平则抱持不对内史、外史作出过分区隔的态度;其二,柯瓦雷赞同17世纪发生一系列科学革命的观点,其代表作意图为科学革命张目,夏平则旗帜鲜明地否定科学革命的发生;其三,柯瓦雷作为科学思想史纲领的开创者,其编史方法主要有概念分析法与语境分析法,夏平则深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力图再现科学知识被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共同制造出来的历史图景,其编史方法主要有陌生人说明方法、对称性原则、集体传记研究方法与历史主义方法等。

柯瓦雷;夏平;科学编史学;科学革命

科学编史学是指对科学史进行的编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科学史与科学史家[1]4-5。亚历山大·柯瓦雷(AlexandreKoyre,1892-1964)与史蒂文·夏平(StevenShapin)都是科学编史学活动的重要代表。亚历山大·柯瓦雷被誉为科学思想史学派的不祧之宗,他对近代科学革命的研究成果,引发了托马斯·库恩所言的 “科学史的编史革命”。柯瓦雷的代表作有 《伽利略研究》《天文学革命》《牛顿研究》《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等。史蒂文·夏平是著名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代表作有 《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波意耳与实验生活》《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科学革命——批判性的综合》等。柯瓦雷强调科学思想史在科学史中的核心地位,夏平则关注社会因素在科学史中的显著位置。目前,学界对柯瓦雷与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已有所探讨①主要研究成果有范莉、魏屹东的《西方科学思想史哲学建构的成功范例——柯瓦雷的哲学化科学思想史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2期;范莉、魏屹东的《语境分析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以柯瓦雷的概念分析法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4期;范莉的《内史大师柯瓦雷的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赵万里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史:夏平的建构主义科学编史学述评》,《科学文化评论》,2004年3期;杜严勇的《科学史的合理重建与社会学重构——拉卡托斯与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之比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1期;王哲、刘兵的《对〈利维坦与空气泵〉的编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6期;刘海霞、黄居源的《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探微》,《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7期;刘海霞的《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的两个来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2期;刘海霞的《走向科学实践史: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但将两者的科学编史学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仍有所欠缺。有鉴于此,这里将深入剖析柯瓦雷与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的差异,厘清两者之间的分歧。

一、内史与外史

科学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着内史与外史的分化。内史主要是指科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外史主要是指科学发展过程中受到科学自身以外因素影响的历史[2]。托马斯·库恩曾心怀忧虑地指出:“看来常常有两种不同的科学史……把知识作为科学实体来考虑,经常称之为 ‘内部进路’,这仍然是主要的形式。把科学家作为一个更大文化范围中的社会群体,关注他们的活动,这经常称之为 ‘外部进路’,这是 ‘内部进路’新的对立面……只要看看这个领域的现状就一定仍然会把它们看做两个实际上分离的学科。”[3]110在库恩看来,“内部进路”是指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史取向,“外部进路”是指科学史研究中的外史取向。

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柯瓦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内史,且科学思想史正是他展开科学内史研究的核心。柯瓦雷指出:“科学思想史……旨在把握科学思想在其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本身中的历程……关键是要把所研究的著作置于其思想和精神氛围之中,并依据其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好恶偏向去解释它们……同样根本的是要在科学思想的历史中纳入该思想理解自身以及它与先前思想和同时代思想之关系的方式。”[4]也就是说,柯瓦雷将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提升到科学发展史的主流位置,以此彰显科学思想的变革对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同时,柯瓦雷强调要努力站在科学思想发生的 “现场”去理解科学思想的演变历程,而不是以今天的眼光去挑选、解读符合今人价值观的科学思想。他说:“必须抵御这种诱惑……即为了使古人经常晦涩、笨拙甚至混乱的思想更易理解而将其译成现代语言,尽管澄清了它却也同时歪曲了它。”[5]这是一种旗帜鲜明的反辉格史学的立场。

柯瓦雷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他说:“人们往往试图用一种精神态度的彻底转换来刻画和解释这场转变 (按:17世纪的科学革命)……总体来看,上述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有时甚至就细节来说也是正确的,但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还是显示出了总括性解释所带有的全部缺点。此外,它还忽略了中世纪在技术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炼金术的精神态度。”[6]2-3柯瓦雷虽然并不完全赞同前人对17世纪科学革命的认识,但是,他始终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库恩曾指出:“对于新的编史学的全部新内容来说,这种编史学的目标主要仍然是指向科学思想和工具 (数学、观察、实验等)的演化,通过这些工具,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作用于自然。最优秀的科学史专业人员如柯瓦雷,常常缩小文化中非精神因素对他们所考虑的历史发展的意义。”[7]110挖掘精神因素的巨大价值,实际上就是寻觅科学发展历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的科学思想的作用。在柯瓦雷眼中,科学思想史的目标就是借助一些重要著作、文本、概念在思想中重演或重建过去的科学发展历程[8]。

与柯瓦雷不同的是,夏平否认科学史研究中内史、外史之分化的旨趣[9]。1982年,夏平发表 《科学史及其社会学重建》一文,公开宣称利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科学史个案进行再分析,并力倡消解科学史研究中内史与外史之间习以为常的鸿沟。在 《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波意耳与实验生活》中,夏平再现了波意耳塑造其科学家身份的 “黑箱”,阐述了波意耳在与霍布斯的论战中取得胜利的一系列原因,揭示出波意耳走向科学鼎峰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夏平看来,科学知识并不是客观真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是自然而然的,科学知识的产生存在着社会建构的因素。他说:“解决了知识问题,也就解决了社会秩序的问题。”[10]316因为,科学知识的产生兼具内因、外因双重因素,那么,科学史研究中划分内史与外史的不同阵营实非必要。另外,在 《科学革命——批判性的综合》一书中,夏平提出了自己有关科学编史学的看法。他说:“我把科学理所当然地看成是处于历史情境中的社会活动,它当然要与它发生于其中的环境联系起来理解……很长时间以来,历史学家就对科学的一种社会学方式和一种历史 ‘背景’方式的恰当性进行着争论,这种争论似乎把实践者划分为两类:一类人注意到所谓的‘知识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方法、证据;另一类人则强调 ‘社会因素’,包括组织机构的形式、政治和经济对科学的影响、科学的社会应用或后果。现在,似乎对于很多历史学家来说 (对于我也是如此),这是一个相当无聊的划分……假如从历史情境和整体面貌上 (即社会学上)来理解科学,那么这种理解应该涵盖科学的所有方面,涵盖其思想和实践不亚于涵盖其制度形式和社会应用。”[11]8可见,夏平倡导对科学知识的全部问题加以仔细研究。

其实,夏平并不赞同将科学的社会学因素与外部因素划上等号。他说:“把科学的社会学方面与科学的外部因素等量齐观,在我看来是一条古怪的、缺乏创见的研究道路。在科学家的实验室内部和外部有同样多的社会因素,而它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发展同样内在。”[12]9故综合研究才是理解科学发展历程的绝佳视角。

二、科学革命是否存在

“科学革命是打破传统的活动,它们是对受传统束缚的常规科学活动的补充。科学革命显著的范例,是那些在科学发展中以前一直被称为革命的著名事件。”[13]5“科学革命”确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研究议题,围绕这一问题,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界曾经产生了诸多堪称经典的论著,也形成了一些截然对立的观点。1954年,霍尔(A.RupertHall)撰著《科学革命》一书,首次以“科学革命”冠于书名,使“科学革命”一词名声大噪。同年,贝尔纳 (J.D.Bernal)在其代表作 《历史上的科学》中专列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1卷,探讨其观念中的 “科学革命”。部分学者认为科学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想革命。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认为科学革命 “使基督教兴起以来的一切事物相形见绌,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降格到纯粹的插曲之列…… (是)现代世界和现代精神的真正起源。”“科学革命”的界标性意义在于,它造成了 “科学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显著差异。科恩就认为科学革命意味着 “连续性的打破,已经可以承前启后的新秩序的确立,旧的、为人熟知的事物与新的不同寻常的事物之间的分水岭等。”[14]5

部分学者认为17世纪的科学发展经历着一种 “革命式”的转变,在技术层面、思想层面显露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像。柯瓦雷服膺于 “科学革命”的观点,夏平则站在消解 “科学革命”的阵营。

柯瓦雷的3部代表作 《伽利略研究》《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与 《牛顿研究》是其关于科学革命发展史的经典作品。《伽利略研究》旨在发掘近代科学革命的前奏与端绪,《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再现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前行历程,《牛顿研究》深入剖析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完结及其影响[15]。他注目于近代科学革命中 “‘底层思想结构’及其本体论转换”[16],通过阐述科学思想的变迁历程,揭示出近代科学革命波澜壮阔的发展势头。在柯瓦雷看来,“科学史的研究对象是科学观念的演变 (与革命)”[17]1,科学观念的革命是他展开科学史研究的 “缺省配置”。

科学观念或思想的革命是柯瓦雷科学革命观的核心论点。他坦言:“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无疑正是这样一场嬗变……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转变,近代物理学既是它的表现,又是它的成果。”[18]2此外,柯瓦雷还指出17世纪科学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可以被精确测量的世界,即 “粉碎一个 ‘或多或少’的世界,一个充满着质和可感知觉的世界,一个沉醉于日常生活的世界;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精确的、可以被准确度量并且被严格决定了的 (阿基米德式的)宇宙”,并且它的两个显著特征在于cosmos的瓦解与空间的几何化 (自然数学化或科学数学化)[19]2-3。

然而,夏平并不赞同柯瓦雷关于 “科学革命”的看法,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根本就不存在唯一确定的科学革命”“恰恰相反,而是存在着致力于理解、解释和控制自然的大量不同的文化实践,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也经历着各自不同的变革模式。我们现在更加怀疑 ‘科学方法’——一套获取科学知识的连贯的、普遍的、有效的方法——这种事物的存在,更不相信它起源于17世纪并从那时起就被毫无疑问地传给了我们的说法。”[20]1、3

夏平还认为 “科学革命”这一论断的提出,实际上并不符合17世纪的历史事实。他说:“科学革命这个想法本身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 ‘我们’对先人兴趣的表达……讲述他们 (按:伽利略、笛卡儿、波意耳)的故事只是抓住了他们在建立如今被接受的自由落体定律、彩虹的光学原理及理想气体定律的过程中被历代相传的角色,而不可能大量把握17世纪他们自身的职业和科研项目的意义和价值。”[21]6-7夏平强调 “科学革命”只是现代学者为了理解17世纪科学发展历程创造出来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多多少少具有一些现代科学的影子。“我们有理由说,17世纪的绝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我们的科学先驱,或许他们所接受的关于自然界的信念也与我们所选择的先驱大为不同。”[22]7换言之,我们是否选择 “科学革命”这个术语,只能反映出我们的学术偏好,而无法体现出17世纪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正如库恩所言:“方法论的指导法则本身不足以对许多类型的科学问题提供惟一的实质性的结论”“在一段确定的时间内,一个科学共同体所信奉的信念之诸组成成分中,总是有一种明显的随意因素,其中包含着个人与历史的偶然事件在内。”[23]3、4在夏平看来,“科学革命”只是部分学者们脑海中以今比古的想象观念,并非客观事实。

三、科学编史学纲领

科学编史学纲领是指对科学史进行编纂的指导思想。实证主义编年史纲领、科学思想史纲领与科学社会史纲领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3种科学编史学纲领[24]108。乔治·萨顿(GeorgeSarton)被誉为科学史之父,也是实证主义编年史纲领的代表人物。不过,实证主义编年史纲领也遭到了诸多的责难。托马斯·库恩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史则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记载这些成功的累积过程以及抑制它们累积的障碍……然而,近年来,有些科学史家已经发现,越来越难完成科学累积发展观所指派给他们的任务。累积过程的编年史家们发现,附加的研究使他们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逐渐地,其中有些人怀疑提这类问题简直就是错误的。或许科学并非是通过个别发现和发明的累积而发展的……所有这些怀疑和困难的结果是在科学研究中发生了编史学革命,尽管这场革命目前仍处在早期阶段。科学史家并未全然认识到他们这样做的意义,但是他们已经逐渐地开始提出新型的问题并且追踪不同的、通常是非累积的科学发展线索。”[25]2-3换言之,一方面,实证主义编年史纲领有选择性地过滤掉科学事实中看上去 “非正确”的部分,仅仅保留下科学事实中被认为是 “正确”或者 “科学”的部分;另一方面,实证主义编年史纲领陷入考证科学事实的发现时间、发现者、发现地点等问题中无法自拔,不能展现科学发展历程的全面图景。

柯瓦雷作为科学思想史纲领的领军人物,极为反对实证主义编年史纲领指导下的科学累积发展观。他说:“人们应该以与研究成功那样同等的精力研究错误和失败……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两或三次深刻危机之后,在摧毁了我们的旧观念并作出适应新观念的努力之后,我们比起我们的前辈来更适合于理解过去的危机和论战。”[26]也说是说,柯瓦雷将科学事实的 “正确”与 “错误”、“成功”与 “失败”等量齐观,力图对它们作出不偏不倚的客观描述。托马斯·库恩曾经盛赞柯瓦雷的这项工作,他指出科学史家 “尽力展示出那门科学在它盛行时代的历史整体性……从这种新的观点出发,能够给那些意见以最大的内在一致性并且可能与自然界更紧密地契合。这些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最好的典型也许体现在柯瓦雷的著作中。这些著作告诉人们,科学并非像旧编史学传统的著作家们所讨论的那种事业。”[27]3

基于对实证主义编年史纲领的批判,柯瓦雷提出了科学思想史纲领,其最为重要的方法有二:其一,概念分析法(methodofconceptualanalyzation),它是指在人类思想统一性的背景中,分析和追溯某个概念的萌芽、诞生、发展、成熟、传播、衰落的历程,揭示出影响它和它所影响的思想因素以及它与其他重要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28];其二,语境分析法,它是指分析某个科学事实的相关环境因素,揭示科学事实与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方法强调科学事实的实证研究与历史分析,强调哲学与宗教思想对科学的影响[29]。

然而,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深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浸染,他侧重于从社会层面分析科学知识产生、扩散的过程,着力于重塑科学知识被制造出来的历史过程,将科学争论纳入科学史研究的范畴,其科学编史学方法主要有4:陌生人说明方法、对称性原则、集体传记研究方法与历史主义方法[30]。夏平曾在《真理的社会史》中谈到其研究路径与目的。他说:“关注科学知识的基础问题,这在传统上是哲学家的保留领域;它使用通常为历史学家所有的证据和技术;而它得出结论的形式和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学的”“我的目的不是要模糊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风格,而是要重构所谓历史实践,从理论上促进对历史叙事的细化。”[31]8换言之,夏平把对科学知识的研究放置于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关照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尽量还原科学知识被制造出来的过程。“知识并非外在于实践活动:它是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活动制造和保存的”[32]13,这一论断甚为精辟。

四、结语

柯瓦雷与夏平的科学编史学思想存在着3大分歧:其一,柯瓦雷主张内史的研究进路,夏平则抱持不对内史、外史作出过分区隔的态度;其二,柯瓦雷赞同17世纪发生一系列科学革命的观点,其代表作意图为科学革命张目,夏平则旗帜鲜明地否定科学革命的发生;其三,柯瓦雷作为科学思想史纲领的开创者,其编史方法主要有概念分析法与语境分析法,夏平则深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力图再现科学知识被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共同制造出来的历史图景,其编史方法主要有陌生人说明方法、对称性原则、集体传记研究方法与历史主义方法等。

[1]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2]刘兵,章梅芳.科学史中“内史”与“外史”划分的消解[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7][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M].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5][26]柯瓦雷.科学思想史研究方向与规划[J].孙永平,译.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12).

[6][17][18][法]亚历山大·柯瓦雷.伽利略研究[M].刘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15][28]刘胜利.科学思想史的魅力——评亚历山大·柯瓦雷研究科学革命的三本著作[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3).

[9]杜严勇.科学史的合理重建与社会学重构——拉卡托斯与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之比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1).

[10][美]史蒂文·夏平,[美]西蒙·谢弗.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波意耳与实验生活[M].蔡佩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12][20][21][22][美]史蒂文·夏平.科学革命——批判性的综合[M].徐国强,袁江洋,孙小淳,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13][23][25][27][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美]科恩.科学中的革命[M].鲁旭东,赵培杰,宋振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6][意]皮埃特罗·雷东迪,著;刘胜利,译.从科学史到科学思想史:柯瓦雷的斗争[J].科学文化评论,2010(6).

[19][法]亚历山大·柯瓦雷.牛顿研究[M].张卜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4]吴国盛.反思的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9]范莉,魏屹东.语境分析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以柯瓦雷的概念分析法为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4).

[30]刘海霞,黄居源.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探微[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7).

[31][32][美]史蒂芬·夏平.真理的社会史——17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M].赵万里,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丹 涪]

G30

A

1674-3652(2016)06-0051-05

2016-09-27

刘美惠,女,河北临西人。主要从事科学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欢

科学史史学科学知识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蜗牛看牙医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细胞呼吸”科学史的分析及教学建议
例谈科学史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