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线路视阈下川黔古盐道遗产体系与协同保护

2016-03-29邓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川盐赤水河古镇

邓军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研究部,四川 自贡 643000)

文化线路视阈下川黔古盐道遗产体系与协同保护

邓军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研究部,四川 自贡 643000)

川盐运黔在清乾隆初年已形成 “仁岸”“永岸”“綦岸”“涪岸”4条固定的运输路线。在川盐入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地形成了由水路和陆路混合类型构成的川黔古盐道。调查发现,川黔古盐道是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其遗产体系以古盐道、古场镇、古街道、古码头、会馆、庙宇、碑刻、堰闸、运盐器具、档案文献及饮食、传统民间音乐、诗词等为核心,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的潜力。就保护层面而言,在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和凝练其内涵、特征及价值的基础上,需沿线各地协同参与,对其进行整体性、多层次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地探索川黔渝地区跨省 (直辖市)际大型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的新路径。

川黔古盐道;川盐运黔;文化线路;盐运文化;协同保护

一、引 言

川盐入黔是明代以来至近代贵州食盐来源的主要方式,不仅解决了贵州缺盐的民生问题,还对沿线和销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及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学界对川盐运黔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赵斌等对明清以来川盐入黔的历史进行了考证[1];李浩等对贵州及川盐运黔的盐务管理展开了研究[2];裴恒涛、魏登云等对川盐入黔与赤水河流域的开发做了较翔实的探讨[3];龚锐、李良品等对清代民国时期乌江盐道及盐运文化进行了梳理[4];刘彦群等从文化旅游的视角论述了川黔古盐道的旅游开发问题[5]。这些成果揭示了川盐入黔影响到黔民日常生活、黔省政治安定及民族稳定,对贵州的社会民生、区域开发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还缺乏对川盐运黔过程中形成的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川黔古盐道文化线路遗产的专题研究。这里在2014-2016年5次田野调查①第一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4月21-25日,调查区域为合江、叙永、纳溪;第二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14-24日,调查区域为江津、綦江、涪陵、酉阳、思南、沿河、金沙、仁怀、习水、赤水;第三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29-31日,调查区域为毕节;第四次调查时间为2015年12月6-10日,调查区域为赤水河流域;第五次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26-30日,调查区域为綦江、桐梓、江津。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川黔古盐道沿线因食盐长期的大规模运销而形成的文化线路遗产及其保护利用问题。

川黔古盐道文化遗产,是在川盐运黔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具有历史、考古、文物、艺术价值和文化景观、生态等内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总和。广义的川黔古盐道是指从四川 (含重庆)的产盐区长时段地将食盐运至贵州境内销售而形成的具有固定路线的水路和陆路组成的复合型运盐通道。本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川盐入黔的 “四岸”,即 “仁岸”“永岸”“綦岸”“涪岸”的盐道,对其盐产地②主要是指历史时期的富顺、荣县、犍为、五通桥、射洪、彭水等地。运至 “四岸”起点的运输路段不纳入本文探讨范畴。

二、川黔古盐道的形成与路线

贵州素不产盐,历史时期所食之盐主要是川盐、淮盐、粤盐和滇盐。元代,贵州开始食用川盐。《四川盐法志》载:“至元二年 (1265年)……是为贵州食川盐之始。”明代,“洪武三年 (1370年),募商纳米中盐,普安、普定、乌撒、乌蒙等处皆杂给淮、浙、四川、安宁等盐。”[6]清代,“顺治十二年(1650年)……贵阳、安顺、平越、都匀、思南、石阡、大定、遵义,以上九府州食川盐。”至乾隆(1736-1795年)中期,“不食川盐者唯黎平一府”,即贵州全省几乎全仰仗川盐大规模的供给。

清代,销往贵州的川盐主要是犍为、乐山、荣县、富顺及射洪等地所产的食盐;民国时期主要是富荣盐场及犍为盐场的食盐销黔,其中自贡富荣盐场的销区和销量最大。综合川黔渝地区的河道、陆路交通及食盐产地和盐务管理等因素,乾隆 (1736-1795年)初年,开始形成 “仁岸”“永岸”“綦岸”“涪岸”4大川盐转运贵州的口岸,运输路线也基本固定和清晰。对清代、民国时期川盐入黔的路线,《四川盐法志》《四川官运盐案类编》《川盐纪要》《四川盐政史》及 《涪陵地区盐业志》《黔西北地区川盐运销史料》等盐业史书和地方文史资料均有记述。综合分析上述文献,并结合实地考察,我们认为川黔古盐道的路线在民国时期最为典型,成书于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的 《四川盐政史》对其进行了较为可靠、翔实的记载,这里主要以此书记载及实地考察所获对 “四岸”路线进行梳理[7]。

仁岸。主线是合江—复兴—丙滩场—胡市镇—土城—顺江场—兴隆场—三合树—茅台村—鸭溪—刀把水—遵义、贵阳等地,逆赤水河而上,水运止于茅台,再转陆运。其中又有4条支线:第一,茅台村转陆运后,到达新场—滥泥沟 (大关镇)—黔西州—镇西街—清镇县;第二,滥泥沟分路后,一路到达陆广、平远州;第三,滥泥沟分路后,另一路线运至滴淦桥和安平县;第四,鸭溪分路后,依次可到团溪—瓮安、猪场—平越、牛场。

永岸。主线是叙永县—普市—赤水河—金银山—毕节县—兔场—南毗—水程 (城)厅—鸡冠营—代马—普安厅。其中又有6条支线:第一,运至毕节县分路后,到达七星关—七家湾—威宁州;第二,运至七星关分路后,一路到达挪呼—小城厅—八家寨—高石坎—立碑—地瓜坡—新城;第三,在七星关分路后,另一路到达黑童、马姑河;第四,普汛—瓢儿井—大定府—兔场—鸡场—郎岱厅—真 (贞)丰州;第五,在瓢儿井分路后,到达茶店—平远州—三岔河—安顺府—归化厅;第六,运至三岔河分路后,到达镇雄州、永宁州。

涪岸。主线是涪陵县—小溪场—边滩—羊角碛—江口镇—彭水县—龚滩—沿河县—新滩—潮底场—思南府—葛内渡—塘头场—石阡府—龙家沟—思州府—龙溪口—镇远府。其支线有2条:第一,涪陵县—小溪场—土坎场—中嘴场—龙溪场—彭水县—鹿角沱—龚滩—思渠关—沿河司—秀山县—松桃厅—铜仁府;第二,涪陵县—彭水县—正安界—务川界。

綦岸。主线从綦江县运抵三溪—盖石洞—越水镇—牛口石—松坎—新栈—中冈—枧坝—绥阳县—遵义县—羊崖关—崖坑场—瓮安县—平越县—都匀县。其支线3条:第一,青羊石—湾塘—三岔沟—正安县—灵官场—湄潭县—箐口场—瓮安县—荔波县;第二,新栈—桐梓县—四失栈—遵义县—息烽—沙子哨—定番县—平越县—都匀县—独山县—红水江;第三,沙子哨—狗场—广顺县—长寨厅—岂羊—罗斛县。

从其运输路线和范围可看出,川盐运销几乎涉及黔省全境。因地理位置及交通因素,川盐入黔主要对遵义、毕节、铜仁地区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些地区遗存的盐运文化也最为丰厚。同时,处于川盐入黔转运枢纽的泸州、綦江、江津、酉阳等地的盐运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

三、川黔古盐道遗产体系构成

川黔古盐道沿线留下了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盐运文化遗产。物质形态涉及碑刻、盐道、关隘、码头、古镇、盐号、会馆建筑等,非物质形态主要是船工号子、背盐歌、航行技艺、诗词及茅台酒文化等。

(一)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1.盐运碑刻。川黔古盐道沿线碑刻的文字记载,最能反映川黔古盐道的历史、分布及运盐规则等史籍未有记录的重大问题,极具研究价值。考察发现,数量可观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至今还散布于川黔古盐道沿线,见证和记载了川盐运黔的历史情形。

四川合江与贵州习水交界的红牵子山上立有清嘉庆十五年 (1810年)《同结善缘》功德碑①该碑文由合江何开明先生提供。,反映了乡绅、马帮和民众整修当地盐道之事,碑文载 “周王有千丰之地,夏禹有百世知 (之)应”,而 “我川黔运盐古道的修建,有我背盐人和乡绅功德而永垂。”可见,清嘉庆时已有 “川黔运盐古道”之称。

贵州金沙县留存有 《万年碑》《立德永年》《万福桥碑》②这3块碑碑文由金沙县文物管理所李庆阳先生提供。等修筑盐道的碑刻。清乾隆四年 (1739年)所刻的 《万年碑》记载:“石革闹③即今石场苗族彝族乡。缘属边隅,川黔接壤,南来盐路所行,高山峻岭,崎岖狭窄,举步艰难。为民不食少味之餐,排难,齐心修施,尽千辛万苦,终替庶民与行人解万千之患。”又据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所立的 《立德永年》碑记载:“因盐道之崎岖,乃由茅台而修至安底……不惜重金捐修盐道,由仁邑而至水西”,从而得知当地修筑盐道的社会、交通地理背景及具体运盐路线等珍贵的历史信息。

明清时期,食盐运输已成为赤水河流域重要的经济支柱。清代中期,赤水河盐运航道缺乏养护,淤塞严重。赤水 《天恩桥劳绩碑》记录了光绪六年 (1880年)丁宝桢主持对赤水河盐运航道的整治,碑文载赤水河 “运道维艰……率同盐商绅团,就地分修……上裕国课,下通商贾。”④此碑复制后展陈于赤水复兴万寿宫内。抗日战争时期,导淮委员会又对赤水河航道进行了整治,以利盐运。《整理赤水河航道碑》详细记述了战时的疏导情形,“民国三十年 (1941年),中央以赤水河为川盐运黔要道,惟滩险栉比,航运困难,又授命本会整治……以配合战时运输之需要。”治理后,“赤水河素不通航之重大险滩大猿猴滩,已经凿通。其次,如赤猿段大小丙滩、鸭岭三滩、葫芦老滩、大石梅滩,猿土段之黄泥滩、燕滩、落妹老滩,土郎段之滚滩,马茅段之马岩滩、陶公滩、蚂蝗沟滩等,均为著名险恶之滩,亦经加工整理,化险为夷……缩短全河航行时间三之一……有助于地方经济文化之发展。”⑤此碑复制后展陈于赤水复兴场万寿宫内。

重庆酉阳龚滩是 “涪岸”盐运通道上的重镇,留存了明清时期的 《永定成规》《永定章程》《永遵陈规》《同善结缘》碑等一系列反映地方盐业转运和规章制度的石碑。明万历元年 (1573年)的 《永定成规》碑文,表明龚滩是川盐入黔的重要中转站,所转运之盐称 “客盐”,且对搬运力价有详细的记载,即每包盐搬运上船的运费为5文钱,从船上卸运并抬至盐仓则每包加6文,规定所有脚夫由盐号验保并登记造册,以防止成规紊乱。清道光五年 (1825年)的 《永定章程》碑记载:“查岩屵石,该地历来为盐船搬滩贮之所……边计盐包行抵龚滩,向在河坝堆贮转运。”贵州思南县城济江亭旁所立的道光年间(1821-1850年)碑刻⑥碑名字迹已毁,部分碑文已较难识别。载:“自前明年间川盐入黔,务要大船领运……小船不准与大船通私”,大小盐船之间不能相互参杂,防止漏征盐税。这些碑刻对研究乌江流域的盐运历史文化有重大的价值。

另外,还有綦江的 《盐帮财神会》《盗盐反省》碑,金沙县渔塘河碑刻群、福宝镇禹王庙内的碑刻群、吴公岩修浚赤水河碑刻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川盐运黔的历史。这些碑刻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它们与历史文献、口述史等结合可有力地探明川盐入黔的线路、修筑盐道的背景与过程及其转运规则等,其价值和意义尤应重视。

2.运道交通遗存。川黔古盐道本体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古盐道、关隘、码头、古桥、险滩及闸坝等陆路和水路交通遗址。调查发现,典型的古盐道遗址有金沙县五里坡古盐道、毕节七星关段古盐道、叙永雪山关段古盐道、桐梓楚米镇蒙山古盐道、綦江郭扶镇鹿转垭古盐道及铜鼓殿古盐道、遵义麻窝盐道及鸭溪水淋岩古盐道、丙安穿风坳古盐道及纤道遗址等;关隘有合江武定门、叙永雪山关、毕节七星关及遵义娄山关等;古桥以元厚天恩桥、丙安双龙桥、东溪太平桥、威宁六孔桥为代表;闸坝主要有綦江盖石峒大信闸坝、羊蹄峒大严闸坝等;在古盐运码头中,太平渡盐码头、东溪镇盐码头、石角镇盐码头、大同盐码头、丙安盐码头、土城盐码头及马桑坪盐运码头保存得相对较好。

3.仓储遗存。川黔古盐道沿线重要的盐运中转站设有专事食盐运输和销售的盐号。龚滩有大业盐号、永盛盐号、茂隆盐号、顺昌盐号;大方县瓢儿井镇有19家盐号[8],叙永亦有13家盐号[9]。目前,遗存的盐号有思南周家盐号、元厚穿心店盐号、太平渡荣盛通盐号、仁怀马桑坪华家盐号、习水土城盐号、金沙罗马街盐号、黔西大关盐号、六枝岩脚镇永昌盐号、正安宝兴隆盐号等,反映出众多盐号组织经营川盐运销贵州的商贸活动。在马桑坪华家盐号、思南周家盐号、金沙罗马街盐号内,还留存有清代、民国时期的石制盐砝码。尤其是在罗马街盐号内还存有刻着 “仁岸”字样的盐砝码,其文物价值极大。如今,存放和分销川盐的盐仓遗存较为稀少,我们仅发现松坎古盐仓、龚滩 “半边仓”、土城的甲乙丙丁4大盐仓及盖石镇恒昌裕盐仓遗址。

4.传统聚落。贵州在历史时期的整体发展相对较为迟缓,随着川盐入黔,沿线交通得到改善,尤其是赤水河、乌江、綦江、永宁河航道的整治与畅通,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食盐跨区域运输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沿线提供食宿等服务,位于川黔古盐道交通节点上的场镇因川盐运输而逐渐地繁荣和兴盛起来。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的因盐运而兴盛的国家级、省 (直辖市)级等各层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如二郎古镇、丙安古镇、土城古镇、大同古镇、太平古镇、福宝古镇、尧坝古镇、中山古镇、白沙古镇、东溪古镇、郭扶古镇、龚滩古镇、思唐古镇、淇滩古镇、清池古镇等。綦江中峰老街、赤水复兴场古街、叙永陕西街、酉阳龚滩西秦街、纳溪天仙镇乐道古村落、叙永震东乡普市村、江津中山古镇盐店头老街及支坪镇真武社区等,均是非常有特色的盐运古街和传统村落 (社区)。

5.会馆与庙宇建筑。川黔古盐道沿线保存有数量众多的盐商修建的会馆建筑及水路边上祈望保佑盐运活动平安的镇江王爷庙,代表性的建筑有酉阳龚滩西秦会馆、川主庙、王爷庙;綦江东溪镇王爷庙、南华宫;赤水万寿宫、复兴场江西会馆;叙永春秋祠;毕节西秦会馆;金沙清池镇万寿宫;习水土城船帮会馆;石阡万寿宫;思唐川主宫、王爷庙、万寿宫;纳溪乐道南华宫;毕节瓢井镇陕西庙遗址等。从中反映出陕西、四川、江西、福建等地的商人在川黔古盐道沿线上从事盐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及其相关信仰。

除此之外,记载川盐运黔的原始档案文献亦可纳入其遗产范畴。自贡市档案馆就保存有大量的民国时期川盐运销的档案资料。近年,我们就查阅到 “綦岸”运盐契约①川康盐务管理局工管各运商公会,自贡市档案馆藏,档案号3-5-2581。;整理龚滩航道②龚滩驳道修理及征费,自贡市档案馆藏,档案号3-5-2648。;自贡井盐运到毕节、贵阳、遵义、安顺等地的原始凭证档案③伪川康盐务管理局运盐执照,自贡市档案馆藏,档案号3-5-3940。,对川盐运销贵州的历史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川黔古盐道上反映食盐运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饮食文化、传统民间音乐、诗词、信仰及民间造船法式、传统航技等。在饮食方面,典型的有茅台酒、福宝豆腐干、涪陵榨菜、合江早豆花及尧坝先市酱油,其起源、技艺、发展和传播均与川盐运黔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水道的赤水河船工号子、乌江船工号子、綦江船工号子、永宁河船工号子,陆路的背盐歌、背夫歌,红军在二郎、大关、土城镇等地开仓放盐救济百姓的故事,在沿线还略有流传。乌江、赤水河航道滩多水险,运盐船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适合各航段的航运技术,并创造性地制造了适合乌江航行的歪尾船及赤水河航行的牯牛船、茅村船、黄瓜皮船等,成为中国内河航运史上独具流域特色的木船。因水路航行风险极大,运盐船工又形成了祭拜镇江王爷和观音菩萨等信仰,祈求盐业运输活动的顺利。

许多的古代诗词描绘了川盐运销黔境的情景,应作为盐运文化的组成部分。“西南巨儒”郑珍创作的《吴公岭》,反映了吴公岭和赤水河的险恶形势及纤夫、背盐人艰苦卓绝的劳动。《吴公岭》记写的 “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10]及 《茅台村》中的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11]的诗句,生动地揭示了茅台酒和川盐的渊源。《牯牛船歌》诗中 “猿猴滩西凶滩多,船非牯牛不敢过。人言盐两四两力,牛腹受盐十五石。”[12]将湍急的流水与牯牛船盐运的情境展现眼前。虽说川盐入黔的历史已经远去,但通过这些诗句,其间的盐运场景似乎又钩沉起人们对川盐运黔的历史记忆。

重要的是,川盐入黔的历史活动还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精神财富。从交通地理来看,川黔运黔主要沿永宁河、赤水河、乌江、綦江等江河延伸,绵亘于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山区,需克服艰险的地理限制。从精神层面上讲,川盐入黔的历史反映出沿线民众千百年来与恶劣的地理环境抗争,展现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求生的豪情,其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及民众的信仰仍具重大的意义。

四、川黔古盐道的价值与保护回顾

川黔古盐道像血脉一样串联起沿线的大小城镇和村落,勾连起盐产地、沿线和销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促进沿线土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古建筑研究等多重价值。其一,川黔古盐道沿线及周边地域留下了厚重而多样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景观,且盐运文化与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是重要的文化沉积带和盐道文化线路遗产。其二,川黔古盐道沿途分布着众多的文物点,如盐运碑刻、摩崖石刻、会馆建筑和墓葬遗址等,具有重要的文物与考古价值。其三,川黔古盐道沿线是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并存的富集区域,沿途群山延绵,河流交错,历史文化名镇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双重价值。其四,数量可观的吊脚楼、庙宇、会馆、祠堂等民居建筑分布于沿线,是古建筑研究不可多得的 “活教材”。为此,近年来川黔渝地区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手段,加强对盐运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一)调查研究与盐运文化展陈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近3年对毕节、遵义、铜仁、綦江、江津、涪陵、酉阳、彭水、泸州境内的盐运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2015年12月,该馆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的30余位盐业史、交通史、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旅游学、传播学及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对 “仁岸”和 “永岸”的代表性文化遗产进行了多学科视野下的综合考察。2016年5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联合綦江博物馆对 “綦岸”的綦江郭扶、中峰及桐梓松坎、楚米等进行了合作考察。

同时,思南、沿河、赤水、习水、仁怀、金沙、毕节、綦江、江津、叙永、合江、纳溪等地的文物管理部门,较好地开展了对境内盐运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专题调查工作。部分地方还将搜集的实物、文献和口述资料纳入到博物馆展陈。例如土城赤水河盐运文化陈列馆、思南乌江博物馆、赤水博物馆、仁怀博物馆、茅台酒博物馆、复兴场万寿宫等均有川盐运黔历史文化的相关展陈。

(二)盐运古镇及盐运文物的保护

川盐运黔沿线的福宝古镇、太平古镇、大同古镇、丙安古镇、龚滩古镇、白沙古镇、中山古镇、东溪古镇、郭扶古镇、土城古镇、思唐古镇等盐运重镇,已申报成为国家或省级 (直辖市)历史文化名镇,在保护力度上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较好支持。思南周家盐号、毕节西秦会馆、叙永春秋祠、《永定成规》碑、《天恩桥劳绩碑》及丙安纤道、桐梓川黔古驿道等,被列为国家及省 (直辖市)市不同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了保护的级别和力度。

(三)打造和修缮盐运文化景观

川盐运黔沿线部分地方充分挖掘盐运历史文化底蕴,打造起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盐运文化景观。叙永鱼凫古街上制作有反映川盐运销的盐船、马帮、挑夫、背夫等雕塑,并在春秋祠外的广场雕刻了镇南桥人工运盐图、大悲庵运盐图、东门湾子接盐图等石刻,以表现清代民国 “永岸”盐运的历史场景。遵义鸭溪镇在高速公路入口制作有 “古盐道”雕塑,以反映川盐入黔运道的艰险及运盐力夫的艰辛。习水县在盐运险滩二郎滩修建了观景平台,思南周家盐号及土城盐号经修复后已经对外开放。

五、区域协同:川黔古盐道整体性保护与开发利用

川黔古盐道铺就了一条如同史诗般的盐文化传播的历史走廊,留存的盐运文化遗产不仅 “诉说”着曾经的历史,还对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有现实层面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加快及交通方式的变迁,川黔古盐道盐运文化遗产则面临着濒危和急剧消失的问题。这突出地表现为:沿线各地缺乏协同保护机制、开发性破坏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活态”留存的文化越来越少,沿线民众对川盐运销的 “历史记忆”逐渐减退。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切实加强沿线各地对其协同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联合申报 “国保”,加强文物保护

遗产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且分布范围广的川黔古盐道,具有多重复合价值。泸州、江津、綦江、涪陵、酉阳、毕节、遵义、铜仁等地区的文博机构应联合行动,用 “文化线路”的视野,将其打捆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 “整体”的形式提升保护级别。目前,四川、云南、贵州联合申报的 “茶马古道”及山西平陆县虞坂古盐道,已成功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为川黔古盐道申报“国保”单位提供了经验借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及 “中国大运河”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为川黔古盐道的保护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效应。待条件成熟时川黔古盐道各地可协调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前期工作。与此同时,应对相关文物点在进行价值认定的基础上,抓紧申报不同层次的文物保护单位给予及时的保护,对存在严重隐患的物质文化遗存和濒危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除此之外,应将盐运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加大对船工号子、盐道上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搜集、整理,加强对沿线信仰、习俗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二)建立协调机制,打造盐运景观

沿线地方政府应协商建立起保护和协调机制。四川、贵州、重庆的省 (直辖市)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协调制订统一的总体保护规划与行动原则,尽快启动编制川黔古盐道文化线路保护方案,建立盐运文化旅游开发合作机制,并纳入西南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协作发展的框架。现阶段,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蜀道等相比,人们对川黔古盐道的概念尚不清晰,知名度小,但从重要性和价值上讲,并不逊于以上文化线路,其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遗产旅游开发视角而言,可将川黔古盐道作为线索,串联起沿线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并将个体遗产价值融入古盐道整体,深化认识单体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和关联性,丰富古盐道的整体文化内涵,有效地构建川黔古盐道文化生态空间及遗产廊道体系。在操作层面,可选取盐运文化密集且类型丰富的代表性线路,打造底蕴深厚的盐运实体文化景观,通过修复沿线的古道、古镇、驿站、盐号、盐店、盐仓、码头等及其附属设施,凸显 “盐运文化”符号,并与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融合,使其成为沿线地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三)继续深度调查,开展综合研究

启动川黔古盐道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田野调查工作,对相关的盐业运销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专题的调查研究,全面摸清盐运文化遗产的体系构成并逐一认定其价值。一方面,应分别对川黔古盐道的 “仁岸”“永岸”“綦岸”“涪岸”的盐运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专题式深度调查;另一方面,可以县(区)市为单位,对各地区的盐运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科研机构和学科之间及川盐运黔沿线的地方文管所、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宣传机构应加强合作,对川黔古盐道所承载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俗、语言、民族、宗教、交通及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展开综合研究,进而协同推进川黔古盐道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致谢:本研究在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过程中,得到毕节、金沙、威宁、遵义、赤水、习水、仁怀、铜仁、思南、沿河、江津、綦江、涪陵、泸州、合江、叙永、纳溪等地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1]赵斌,田永国.明清贵州盐运史考[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付萍萍.晚清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川盐在贵州的运销[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李浩.国民政府主黔时期贵州盐政研究(1935-194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马琦.清代贵州盐政述论:以川盐、淮盐、滇盐、粤盐贵州市场争夺战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06(1);裴恒涛.民国川盐运黔纠纷与川黔政治生态[J].盐业史研究,2014(3).

[3]苏林富.盐运与赤水河中下游地区的发展[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3(2);苏林富.抗战时期的赤水河川盐运输[J].贵州文史丛刊,2015(2);裴恒涛,谢东莉.赤水河流域川盐入黔的历史变迁及其开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裴恒涛.川盐入黔与赤水河流域的社会互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王佳翠,胥思省,梁萍萍.论川盐入黔的历史变迁及其对黔北社会的影响[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2);魏登云.论仁岸川盐入黔航道四次整治[J].青年与社会,2013(12);罗进,魏登云.仁岸川盐入黔路线及其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5);母光信.川盐入黔与仁怀的经济和文化[J].贵州文史丛刊,1996(6).

[4]龚锐,胡洪成,田永红,等.乌江盐油古道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李良品,吴冬梅.清代及民国时期乌江盐运水道盐运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

[5]刘彦群.川滇黔古盐道与旅游开发研究[J].盐业史研究,2005(4);刘彦群,王红.川黔渝生态金三角盐道与休闲旅游联动开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刘彦群,谢天慧.古盐道在川黔渝生态区旅游资源整合中的重要作用[J].盐业史研究,2009(4).

[6]丁宝桢.卷10转运五贵州边岸[M]//四川盐法志.清光绪八年(1882年)刻本.

[7]吴受彤.卷5第三篇运销[M]//四川盐政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铅印本:59-65.

[8]大方县瓢井镇志编纂委员会.大方县瓢井镇志[M].贵阳:贵阳精彩数字印刷有限公司,2011:2.

[9]叙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叙永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317.

[10][11][12]郑珍,编纂;龙先绪,注.巢经巢诗钞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278、237、547.

[责任编辑:丹 兴]

G127

A

1674-3652(2016)06-0019-07

2016-09-1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自贡盐道与区域社会文化研究”(YWHZB14-01);2015年度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规划课题“自贡盐运文化遗产研究”。

邓军,男,四川自贡人。馆员,主要从事盐业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川盐赤水河古镇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松蕈菜谱
滑菇菜谱
古镇之旅
论清代川盐入黔优势及其主要地位演变路径
栗蘑菜谱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赤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