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与群众工作方法创新
——基于在重庆市级贫困村驻村帮扶的调研思考

2016-03-29姚元和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精准

姚元和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黔江分校,重庆 409000)

精准扶贫与群众工作方法创新
——基于在重庆市级贫困村驻村帮扶的调研思考

姚元和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黔江分校,重庆 409000)

党的群众路线是做好精准扶贫的生命线,群众工作方法是做好精准扶贫的根本方法。就传统扶贫开发方式而言,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也呼唤着群众工作方法的跟进创新。一方面,信息时代对群众工作发起了挑战,需要充分认识由此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另一方面,精准扶贫中群众工作方法需要推陈出新,网上网下结合。基于重庆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密切联系群众方法的创新、宣传教育群众方法的创新、动员组织群众方法的创新、主动服务群众方法的创新、团结协调群众方法的创新。

精准扶贫;群众工作;创新

一、导言

2015年6月中旬,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考察和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 “四个切实”和 “六个精准”的具体要求。“四个切实”即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他特别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 (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这 “四个切实”和 “六个精准”实际上都涉及到如何做群众工作问题。可以说,要实现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我们党的群众工作也必须做得更加精准,更加富有创新性。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月视察重庆时强调:“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 ‘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为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激活内生动力来促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重庆市18个贫困区县特地为每个贫困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像黔江区就从区直部门和区属重点企事业单位,抽调了60名副处级党员实职领导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笔者便是其中之一。自担任黔江区太极乡李子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年来,笔者牢记职责使命,坚持吃住在村、深入调研、解困纾难、精准作为,有力推动了李子村脱贫攻坚进程,使该村成为全区脱贫攻坚样板村之一。其求真务实、精细缜密、创新图强的工作作风,得到重庆市扶贫开发办的充分肯定和所驻贫困村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扬。我们驻村工作的经验和成效,在重庆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举办的重庆市贫困村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上进行过大会交流,在 《重庆党校报》公开发表,并入选中组部编写的 《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案例选编》。《重庆日报》、华龙网、中国扶贫开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对驻村扶贫事迹进行过采访报道。

党的群众路线是做好精准扶贫的生命线,群众工作方法是做好精准扶贫的根本方法。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精准扶贫的要求,群众工作方法也需要开拓创新。其创新原则是:服务为本,推陈出新,融合发力;创新内容是:密切联系群众方法的创新、宣传教育群众方法的创新、动员组织群众方法的创新、主动服务群众方法的创新、团结协调群众方法的创新。创新的保障措施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制度完善、精神伦理培育等。在精准扶贫中,特别是要发挥好第一书记党建统筹员、村情调研员、政策宣讲员、项目协调员、群众办事员的 “五员”作用。

二、创造性做好群众工作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当前,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就是要把开展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与按期按质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结合起来,用扶贫奔小康的实际行动检验各级干部落实“两学一做”的成效。

(一)群众工作的内涵、作用及基本要求

群众工作是在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导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群众工作的内容可以分为5个方面,即密切联系群众、宣传教育群众、动员组织群众、热情服务群众、团结协调群众。党的群众工作的作用是对开展群众工作实际效果的概括和总结,群众工作是发展之重、民生之本、维稳之举、执政之基,具有推进发展、解决民生、维护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拉下面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群众工作的内涵、作用与基本要求,需要党员干部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本领,能真正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做到进得了门、说得上话、谈得上心,与群众能打成一片。

(二)信息时代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时代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已不复存在,党和政府对信息网络舆论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都面临着挑战;其二是高度集中的传统管理体制开始向民主分散的现代治理体制转变,党和政府很难再仅仅依靠组织权威对民众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引导;其三是不同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形成相互交融和相互冲突的格局,使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因多元文化长期并存和多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在信息网络给群众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群众工作创新带来了机遇:第一,把握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的平等性特点,使其成为群众利益表达的新通道,为公众的民意表达和社会参与创造有利条件;第二,把握信息网络快捷有效的特征,通过其服务群众取信于民,使党员干部在与群众互动交流中做到更加贴近;第三,把握信息网络传播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最大程度地调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从而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把握信息网络开放性与全民性的特征,使其成为群众监督权力运行的新途径。

(三)贫困地区群众工作的特殊性

据调查,黔江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电脑不足8部,其中绝大部分电脑是开商店或开网店的农户购买的,没有一台是贫困户家庭购买的。这说明,在网络并不发达、通讯也不便捷、道路缺乏通畅的农村贫困地区,做好群众工作最有效的方法仍然需要靠点对点、面对面、心贴心的人际交流方式。同时,也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做到网上网下结合,共同发力,群众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三、精准扶贫与群众工作的关联性分析

要厘清精准扶贫与群众工作的关联性,需要对精准扶贫与贫困、扶贫及相关理论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对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意义进行阐述。而贫困识别工作流程的复杂性、贫困识别中的规模控制方法和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等,都决定了群众工作方法必须进行调整和创新。

(一)精准扶贫与贫困、扶贫及相关理论的关联性

1.贫困及扶贫。国家统计局对 “贫困”下的定义是:贫困,即指物质生活困难,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定义,人类贫困是指生存状况的贫困,主要是指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包括识字率低、营养不良、预期寿命较短、母婴健康水平低下和不可预防疾病危害等。人类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从一维到多维的转变。多维贫困理论的主要创始者是阿马蒂尔·森,他从福利的角度研究贫困的多维性,认为贫困是对人的基本 “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只是收入低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多维贫困指数 (MPI)的概念。MPI采用了10个指标,如果一个家庭在3个以上的领域中是受到剥夺的,那么这个家庭就被认为是贫困家庭。扶贫是为帮助贫困人口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而进行的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工作。除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外,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发展支柱产业,发展基础教育,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2.贫困的生成理论及扶贫政策。关于贫困发生的原因,学术界对此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主要观点有:自然环境决定论 (弗里德里希·拉采尔)、人口挤压论 (托马斯·马尔萨斯)、资本短缺论 (罗格纳·纳克斯;纳尔逊)、效率与公平失衡论 (奥肯)、人口素质论 (W·舒尔茨)以及依附论 (萨米尔·阿明),等等。这些理论都是从经济学角度诠释贫困成因的。根据国际上现有的扶贫政策实践以及各种政策的功能定位,我们大致可以把各国的扶贫政策分为以下几类:其一是旨在直接增加生产投入要素的政策,包括人力资本政策、土地改革政策、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人口与移民政策等;其二是旨在完善市场的政策,如贸易开放政策、金融发展政策等;其三是旨在完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其四是旨在降低经济生活不确定性的政策,如社会安全网政策等;其五是再分配政策,如财政和公共支出政策等;其六是公共治理的政策,如扩大参与和赋权、政治和社会基本制度改革等;其七是国际减贫协调与合作政策,如结构调整政策等。在实际的政策实践中,很少只考虑单一的功能或目标,往往是多种功能和目标的组合。

3.精准扶贫的内涵及意义。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它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是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贫困居民识别出来;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包括农户信息管理、阳光操作管理、扶贫事权管理。精准扶贫是国家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核心目标,是贫困县考核机制、金融扶贫机制、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社会扶贫机制以及驻村帮扶机制的基础,也是新时期构建我国扶贫治理体系和实现扶贫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前提和首要任务。

(二)精准扶贫与群众工作的关联性

1.贫困识别中的规模控制方法需要群众工作更加求真务实。贫困人口规模分解,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的办法。重庆市贫困村的规模由重庆市分解到区县,区县分解到乡镇。很明显,规模控制方法虽然有由下而上的群众评议机制映衬,但基层必须遵循这种规模强制机制,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为了完成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的规模控制数,一些乡镇不免出现 “被贫困户”的滥竽充数现象,或受规模控制数限制而把同样真正贫困人口拒之门外。这就需要更加求真务实的群众工作方法,做到即使剩余有贫困户的规模指标,如果没有达到贫困户的标准,就不能划进贫困户盘子,使规模指标可以在乡镇内进行调剂。

2.贫困识别工作流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群众工作需要创新。重庆市贫困识别包括对贫困户的识别和贫困村的识别。对贫困户的识别,其工作流程为 “八步二公告一公示”,八步包括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数据更新;“二公告一公示”是指乡 (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 (镇)对象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区县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返回行政村公告,同时,通过区 (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等渠道公告,并报重庆市扶贫办备案。对贫困村,其工程流程为 “八步一公示一公告”,八步包括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登记表、数据录入、数据更新;“一公示一公告”是指乡(镇)人民政府对贫困村初选名单进行初步审核后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区县扶贫办,由区县扶贫办提请区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并公告。由此可见,要实现精准扶贫工作流程的阳光化和公平性,必须富有创新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3.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需要群众工作方法作出相应调整。扶贫开发议事协调机制,要求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健全党员干部联系贫困群众制度,强化村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扶贫开发评估机制,要求加强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到人到户评价机制,对贫困村、贫困户实行动态监管,使稳定脱贫村和脱贫户及时退出;对口帮扶工作机制,要求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帮扶对象不脱贫不脱钩,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所有这些,都要求党员干部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扶贫干部的工作水平和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

四、在精准扶贫中创新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

群众工作的方法包括5大类,分别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宣传教育群众的方法、动员组织群众的方法、主动服务群众的方法、团结协调群众的方法。在精准扶贫中,这几种方法都需要加以创新。其创新原则是:服务为本,推陈出新,融合发力。推陈出新是指群众工作要在保持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融合发力是指开拓创新的途径,即把传统群众工作与网络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即网上网下结合起来,使群众工作更有实效。但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做群众工作说穿了就是为群众服务,就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精准扶贫中密切联系群众方法的创新

密切联系群众,重在密切,难在常态化。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采用贴近法、疏导法、结亲戚法、接待法等一些新方法。贴近法就是通过驻村驻户,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虑,找准贫困的根子所在。通过对贫困户的心理疏导,打消他们对脱贫的畏难情绪和只愿向上伸手的依赖思想。通过与贫困户结亲戚,建立更加平等亲切的干群关系,增强互动。通过开门接待群众,随时倾听群众的呼声,化解群众的怨气。

(二)精准扶贫中宣传教育群众方法的创新

宣传教育群众,传统的灌输、示范、舆论引导等方法,如在主流媒体上开办专栏,造成舆论声势,如今仍然是有效的,只是这些方法难以做到点对点的传输和接受,很多是飘扬在空中,难以精准落地,因此要打好网下网上组合拳。一方面要改进宣传教育群众的传统办法,经常开展 “进村入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区县党委讲师团或建立产业宣讲团,采取 “微宣讲”方式,使惠民政策进村入户、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先进典型宣讲进村入户、法律知识普及进村入户。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也要带头 “上线”“触网”,就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形成在线处理群众诉求的良好机制。

(三)精准扶贫中动员组织群众方法的创新

扶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才能克难制胜。在农村,传统的动员组织群众,一般是通过开院坝会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目前在边远落后的农村仍然是有效的。推进精准扶贫,动员组织群众除了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如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医疗卫生机构、产业协会、商会、法律协会等一起,组织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推进扶贫工作走向深入。

(四)精准扶贫中主动服务群众方法的创新

主动服务群众重在主动,关键在效率。主动不是坐等群众找上门来,而是变坐等上门到主动串门,对群众的困难和困惑,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要加快研究并限时解决。在精准扶贫中,可以采取 “精准家访”的方式主动服务群众。特别是扶贫工作队,每周在贫困村走访的时间不少于两天,每月对每个贫困户家访不得少于一次。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六访”:访家庭情况、访思想状况、访邻里关系、访产业发展、访实际困难、访近期诉求。

(五)精准扶贫中团结协调群众方法的创新

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协调群众,重在矛盾和纠纷的化解,难在公平公正。精准扶贫是一种利益调节,就是要把实惠落实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而不是手榴弹炸跳蚤。而谁是真正的贫困户,又要通过精准识别、多方认可才能确定,如果干部优亲厚友、弄虚作假,就会引起群众反感和不满。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就地化解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引导群众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解决纷争。同时,发挥社会组织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缓冲作用。

五、精准扶贫中创新群众工作的保障措施

在精准扶贫中创新群众工作,需要各种保障措施,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完善、精神培育等。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加强村级党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扶贫工作队等3支队伍建设;机制制度完善,就是要建立率先扶贫导向的考核机制及成果运用;精神培育就是要弘扬和升华 “黔江精神”,解决重庆武陵山贫困山区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一)加强队伍建设

导致一个村久贫难脱,除自然条件差、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与积极性。据调查,重庆武陵山片区绝大部分贫困村同时也是基层党组织后进村。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使村级党组织在扶贫攻坚冲刺期站得出来,挺得上去,真正发挥冲锋陷阵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对贫困村第一书记的选派也要精准,对症下药,“量身定做”:对于班子不团结、工作动力缺乏的贫困村,就选派组织、人事、民政等部门的优秀工作人员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对矛盾纠纷多的贫困村,就选调政法、司法、信访等部门的优秀工作人员任第一书记;对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贫困村,就选派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优秀工作人员任第一书记。要让空降到村的第一书记不是名义上的 “一把手”而是要有真正的实权,出台明确、细致的奖惩办法,以激发第一书记更大的工作动力。建好新班子,让第一书记在村里形成的良好局面延续下去。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产品营销、劳务输出、科技服务等生产经营致富并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人,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人才在群众中的威信,由他们现身说法做群众的脱贫致富工作,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坚持完善干部驻村制度,建立完善扶贫工作队,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做好扶贫考核和经验推广

第一是建立率先实现扶贫导向的考核机制。围绕 “两不愁、三保障”总要求,在重庆武陵山片区各区县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率先实行扶贫导向的考核机制。对如期完成减贫摘帽任务的区县,给予一定奖励;对扶贫任务重、但扶贫成效显著、减贫摘帽的区县委书记、区县长予以提拔;对完不成阶段性扶贫任务的将实行 “一票否决”,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扶贫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整或问责。加强对贫困村 “第一书记”的激励考核,确保其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树立重视基层、关心基层的用人导向,出台干部 “逢提必下”政策,拟提拔干部必须先到贫困乡镇锻炼,已提拔干部如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要尽快到贫困乡镇 “补课”。第二是对参加扶贫工作队的优秀队员进行奖励,是公务员的,奖励晋级一档工资;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向上挂靠一档职称。启用干部时,要优先提拔任用参加扶贫工作队的优秀队员。第三是区县公务员招聘时,对符合基本条件的贫困村优秀村支书和村主任进行倾斜。对任期内完成扶贫任务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在考核成绩中实行加分政策,年龄和学历都可放宽。

(三)弘扬升华 “黔江精神”

我国传统的贫困干预政策,有时会导致逆向激励,形成反效果,降低了贫困人口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 “福利依赖”,乐于维持贫困的现状而不思进取。因此,精准扶贫除了要解决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外,也要解决贫困户 “穷有理、要应该”的精神动力不足问题。对于贫困地区山区来说,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升华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 “黔江精神”。“黔江精神”是全国扶贫攻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享誉全国,也是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武器,必须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升华“黔江精神”,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在保持合理内核 “苦干”的基础上,形成 “苦干会干加细干”的“新黔江精神”。苦干,就是我们的干部要有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善于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知难而上的工作热情,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会干,就是先行先试,大胆开拓,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新模式,最终让贫困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必成于细。细干,就是瞄准靶心,严禁脱靶,就是要精耕细作,绝不广种薄收,就是要通过扶真贫、真扶贫,使贫困群众得到 “输血”的同时,培育 “造血”功能。“苦干”体现了韧性,“会干”彰显着智慧,“细干”表明了方法。作为新 “黔江精神”的合理内核,“苦干”是基础,没有 “苦干”,所谓 “会干”和 “细干”都是纸上谈兵。总之,“新黔江精神”作为新时期的扶贫开发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的自强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精耕细作的认真精神,是重庆武陵山片区干部群众的精神财富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内在动力。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国务院扶贫办.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J].中国扶贫,2015(24).

[7]李景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张荣臣,谢英芬.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9]姚元和.重庆武陵山区实现区域发展的困局与出路探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10]姚元和.扶贫第一书记需要做好“五个员”[N].重庆党校报,2016-07-18(4).

[责任编辑:庆 来]

D252

A

1674-3652(2016)06-0034-06

2016-08-20

姚元和,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精准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