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声光中再现历史,在现实中叩响未来
——大型山水实景歌舞表演 《印象武隆》观后

2016-03-29张金尧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川江武隆历史

张金尧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在声光中再现历史,在现实中叩响未来
——大型山水实景歌舞表演 《印象武隆》观后

张金尧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印象武隆》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佳作,其思想精深表现在它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上,其艺术精湛表现在它的时空构思上,其制作精良体现在它的科技含量上。

《印象武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2011年10月1日,大型山水实景歌舞表演 (当时名为实景歌会)《印象武隆》在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重庆市武隆县问世。在迄今近1400场的演出中,这部艺术作品在歌舞的梦幻中再现了巴渝人文之光,在动人心魄的川江号子声中发出了现实追问,其思想意蕴足以给人以启示,其艺术构思值得人们去品味,其制作水准令人惊叹服膺。

一、《印象武隆》的创制

《印象武隆》由张艺谋任艺术顾问,王潮歌、樊跃任总导演,100多名特色演员现场真人真情献唱,其主要内容是濒临消失的 “川江号子”。

《印象武隆》属于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 “印象”系列。2003年,该公司首创 《印象刘三姐》,从而拉开中国大型实景歌会演出的序幕。其后,先后创作了 《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

《印象武隆》的主题是 “消失”。它涵盖了对巴渝历史与文化的记忆,展现了巴蜀文化的风土人情和已经濒临消失的艺术形式、生活方式,反思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冲撞,号召传承传统文化。

《印象武隆》剧场选址于武隆桃园大峡谷。这里,近山雄奇,远山神秘,沟壑清幽。剧场选择既保护生态,也为演出提供绝佳的表现空间[1]。

对于 《印象》实景歌会,学界多有研究解读者者,如任旭彬 《〈印象·刘三姐〉的符号意义解读》[2]等。对 《印象武隆》则少有探究,故这里略加考察。

二、《印象武隆》的人文意蕴

《印象武隆》以独特的视角让观众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壮美和巴蜀大地的人文,实乃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佳作。

《印象武隆》思想精深表现在它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上。就历史意识而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DNA洒落在这个国家、民族前行的历史大道上,所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即是。《印象武隆》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自觉正是当下文化自觉的重要的精神表征。该剧厚重的历史意识表现在编创者将川江人祖祖辈辈的川江号子作为文化符号,并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加以保护与传承,使这种已经消失的文明之花开放在现代科技的园地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印象武隆》里 “机械轮船”使 “川江纤夫”挣脱了纤绳,只留下川江人逆流而上、不畏艰险的精神,那一声 “听不见了”的叹息也不过是一曲人类的工业文明为曾经的农业文明唱响的挽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人类可以在工业文明里享受那种软绵绵的幸福而忘记 “来时的路”,倘若如此,巴渝人必将流失川江人无所畏惧、搏击风浪的精神 “钙片”,必将在工业文明的旅途中 “腿脚无力”而行将不远。君不见,重庆市 “直辖”以来的改革开放奋发有为的不朽诗篇,无不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具象化的“船工精神”的现代注释。就历史观而言,《印象武隆》具有诚挚的人民史观,即这部作品将来自于纤夫和纤夫的女人们真真切切的历史生活作为深厚的历史内蕴。《太阳出来喜洋洋》《抬石号子》《川江号子》《火锅摇滚》《哭嫁》等剧目,无不是巴蜀群众曾经的劳动场景和现实的生活画卷的艺术再现,其 “剧中人”无非是 “小”得不能再 “小”的 “某伯伯”“某娃儿”“某妹仔”等。随着 《印象武隆》的高歌劲舞、浅吟低唱,观众逐渐 “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些生动历史的 “小角色”?给我们精神血脉和生活经验的无一不是这些吾土吾民、咱爹咱妈?这不禁使我想到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谈到的文学艺术的起源:“(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 ‘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 ‘杭育杭育派’。”正如 《印象武隆》所昭示的诚挚的历史观:诸如巴渝船工们的人民群众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杭育杭育派”。

《印象武隆》艺术精湛表现在它的时空构思上。首先,《印象武隆》打破了传统的舞台 “三面墙”,尽可能地延展了观众的接受空间。观看 《印象武隆》之前,观众需要步行数百米的穿山隧道,而隧道的两旁,悬挂着数十幅纤夫生活的今昔对比的巨幅照片。行进其间,隧道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现实创造力,与 “无声的呐喊”画面实际上已经促成观众对于即将开演的歌舞剧形成了一种审美期待,而即将开演的歌舞剧无非是一种观众的 “填空”与 “兴味”罢了。穿过隧道,别有景致,抬头一望,四周壁立万仞,观众又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力。在这里,人类与自然的 “角力”形成了一种对抗性,这种对抗性就是这台歌舞晚会的艺术张力,移步换形中使人想象 “这一群人”环境的险恶与生存的艰辛,同时又叹服于他们无所畏惧的生命力。这是 《印象武隆》贯穿始终的艺术基调。其次,《印象武隆》处理好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该剧的两对 “父子”与 “母女”的对话,是一种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两代人的对话,就时间概念来说,其实是一种过去与现在的观念冲突,这两对 “父子”“母女”只不过是一种时空符号而已。巧妙的是,剧中的 “父”与 “母”的扮演者使用的全是方言,而 “子”与“女”使用的全是普通话,这样使用以来增加了语言的地方色彩,而 “子”“女”的对白其实也是一种提升外地观众的理解力的好办法。演出开始,一声具有浓郁川音的诞生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 “太阳出来罗嘞喜洋洋罗,挑起扁担郎郎采,光采,上山岗吆——”先声夺人,观众对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歌者与听者的应和,使旅美多年的与余同行的董庆文教授也深受感染。这正如鲁迅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现在的青年大抵不以为然。”鲁迅当年对木刻艺术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第三,《印象武隆》在节目编排上可谓浓淡得宜。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观念里总有一种浓淡法则,这是一种创作美学 “简约与繁丰”风格的特色呈现,如国画中的泼墨与留白之技法等,所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是。《印象武隆》的 《哭嫁》中,“母亲”对 “女儿”说 “这里的女人一生只哭这一次”让人印象尤为深刻,这是柔美中的刚烈、隐忍中的倔强。凄婉的哭声与另一时空中 “抬石号子”“摇滚火锅”形成鲜明的对比,尽显中国戏剧冷热调剂、苦乐相参的编剧魅力。金圣叹曾说作文有阴阳调剂之 “四苦”,正如 “舞槊之后,便欲搦管临文,则殊苦手颤;铙吹之后,便欲洞箫清啭,则殊苦耳鸣;驰骑之后,便欲入班拜舞,则殊苦喘急;骂座之后,便欲举唱梵呗,则殊苦喉燥。”《印象武隆》在编舞之中既突出了 “冷热调剂”“时空交错”的画面流动而新添奇趣,又在每一场景的转换中以 “对话”的过渡形式力促交错圆润而无突兀生涩之感,了无 “四苦”,无不体现了编创者的艺术匠心。

《印象武隆》制作精良体现在它的科技含量上。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理念有一种 “道器不离”的创作观,可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传统文论评判艺术作品有一条重要的标准,那就是是否 “文以载道”。这里的 “文”是指艺术性,这里的 “道”是其思想性。一部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其最主要的本质意蕴,涵盖了这部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内容与形式。但是,人类艺术的创作总是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与传播介质的改善须臾不离。在今天,由于声光电色的现代科技的出现,“文以载道”的 “载”这一 “书写”之 “体”已经成为评判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印象武隆》以万仞崖壁为帷幕、削沟壑小丘为舞台、借山涧玄影为江河、劈林间小路为歌途,依形造势而大气磅礴。尤其是在山涧中,一艘跨时空的 “机械轮船”从幽深的历史深处 “行驶”过来时,给人一种亦真亦幻之感,其奇妙的审美体验难以言说。当山林深处的 “船工”传来荡人心魂的 “号子”声时,一束远距离的追光准确地捕捉到歌者的身影,使人不得不惊叹现代科技的表现力;“出嫁”时沟壑中满堂烛影摇红,鼓荡着生命的激情;“抬石号子”中的 “杠子”敲击而 “地裂山崩”;一声 “没得了”在生民的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更有一种 “当众的孤独”(斯坦尼语)…… 《印象武隆》这就给当下的舞台艺术创作以另一种启示,那就是现代科技的光影效果不能失 “度”,不能仅仅为 “营造视听奇观”而掣肘主题宣泄和艺术表达。须知过度娱乐化的作品只能使观众止于养眼而不养心、止于视听快感而无诗意美感,甚至是花眼乱心。时下,一些综艺节目,用同一舞台灯光布景,不问青红皂白地应付不同主题的意蕴,因此在光怪陆离、喧嚣尘上的舞台上,浮动的电光声色往往侵扰了观众对艺术的从容接受和淡定浸润,当然也断难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相映成趣。这种所谓的 “视听奇观”就显得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可以说,《印象武隆》将科技力量充分赋予到严肃的创作旨趣之中,在光与影中实现了人文与科技的互补生辉。

总之,文化化人,艺术养心,《印象武隆》坚持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深沉的思考、充沛的激情、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浇灌出了巴渝文化的艺术之花,其新鲜经验值得借鉴,其启示意义值得思考。

[1]印象武隆[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MX7Qqyac3R71wt3PHioGbAej5_r95NiyUdMPRQMSmN7FI6 x2ivtCTe7Z2x8BCjxlCuSUfJYwvv8lLDeZ6s9oyCU3UHDChivfqbU5FliEMTlqguYXMa8QtY0pTf-2XUg.

[2]任旭彬.《印象·刘三姐》的符号意义解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

[责任编辑:丹 兴]

K248

A

1674-3652(2016)06-0133-03

2016-09-22

张金尧,男,四川遂宁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学研究。

猜你喜欢

川江武隆历史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寻味武隆”让当地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川江往事》
The Prospect of Wu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川江号子(重庆)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