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后的“三农”问题探索

2016-03-29王海鸿

江西农业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新型城镇化三农

王海鸿,李 宁

(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后的“三农”问题探索

王海鸿,李 宁

(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通过对甘肃省河西地区9个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进行调研,试图发现河西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府部门要制定一套确保农民生存生活的制度;建立专门的有偿帮扶组织;完善现有的农村养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机制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河西地区的土地流转,最大效率地实现土地流转的惠农目标,推进河西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三农”问题;调研

笔者对甘肃省河西地区9个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进行了调研,包括流转方式、流转途径、流转意愿等,试图发现河西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河西地区的土地流转,推进河西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整理调研数据时笔者发现,从表面上来看土地流转可以解决一部分“三农”问题,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素质;但是,综合调研数据及调研中的访谈信息,笔者认为土地流转后出现的“三农”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农村的没落、农民的孤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已刻不容缓。

1研究综述

土地流转自政策颁布至今已有10多年,学界对土地流转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浪,国内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日趋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对此问题的关注度更是有所提高,学者们对于土地流转的一些焦点问题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对土地流转的过程、土地流转的意义、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以及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学者的关注点大多放在土地流转的过程本身,而缺乏对土地流转的目标与初衷(土地流转是中央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有关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寄希望于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这是土地流转的初衷与目标)以及土地流转后农户的生活状况、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研究,并且学者对土地流转进行肯定并且研究其积极意义的偏多,而对土地流转可能带来负面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将从土地流转的初衷和目标出发,探讨土地流转与“三农”问题的关系,分析土地流转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带来的“三农”问题,进而结合笔者调研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2土地流转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2.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又被赋予了实现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民集中居住、农村人口转移,进而推进农村城镇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使命。

2.2土地流转与“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2004~2014年连续11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土地流转从酝酿到政策颁布实施已近10年,国家不仅颁布了相应的政策,也有配套的法律法规。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集体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

土地流转和“三农”问题息息相关,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又能实现土地流转的初衷与目标,即土地流转是中央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有关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等。土地流转似乎已经解决了一部分“三农”问题,但伴随着土地流转带来的各种好处,又产生了新的“三农”问题。

3土地流转后“三农”问题的调查

3.1农村问题

农村土地通过流转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建设有了相应的资金和土地来源,一部分农户脱离农村进入城镇,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水平,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1.1农村老龄化现象普遍笔者于2014年7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的9个村庄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统计发现,75%的被调查者年龄为50~65岁,他们仍然是家中的主要劳力;15%的被调查者年龄为40~49岁;仅有10%的被调查者在20~30岁之间。平均每家至少有1名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离开了村庄,这也使得当地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造成了村庄留守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

3.1.2农村社会互助系统崩溃有学者认为,在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前,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支持、生产上的合作以及人生礼仪等方面的人情往来。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帮工已经很少,仅限于重要的亲戚间。并且农村剩余人口主要是一些老人、小孩和妇女,他们的体力和能力都十分有限,自家事情都应付不了,又何谈帮助别人,因此,农村社会传统的互助系统面临崩溃。

3.1.3农村传统文化衰落村子里的干部提到,以前农村一进入腊月就开始筹办社火等传统文化活动,但是近年来,随着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他们往往临近过年才回来,回来后也只是短短呆几天就走,组织、筹办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的人越来越少,过年显得格外冷清,有的小孩子甚至不知道过年要舞狮子、耍社火这一传统习俗。虽然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有很多人感叹,现在的农村越来越不像农村,缺少了传统民俗、风俗,长久下来,农村传承的一些民俗、文化将逐渐衰落,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

3.2农民问题

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可以获得固定的租金收入,同时,农民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以从非农产业获得额外收入,但是,土地流转也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3.2.1农民生活成本提高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大量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现象,笔者调查的河西地区经济虽然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农经济,但是村民的日常吃喝都是靠自给自足来满足的。土地流转以后,农户传统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开始了吃饭必须花钱的新生活。

调研中提到土地流转的意愿时,大部分农户显得十分保守。从理论上来讲,土地流转应该是十分受农户欢迎的一项措施,可以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撂荒、农民老龄化、种地难等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如调研中就有这样一位农户,他已经54岁,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看上去比城市中的同龄人显得苍老很多,而且他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儿子又长期在外务工,流转土地对他来说不失为一个双赢的选择,一来可以安心在家带孙子,二来流转土地的收益也可以填补不种地的空缺,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也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

他认为:土地流转以前家里的收入和土地流转以后确实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消费不一样了,流转以前家里的消费主要是过年时办年货的开销、村上红白喜事的人情费、孙子的零花开销、水电费以及食盐费。但是土地流转以后柴米油盐哪一样都需要花钱,就连下饭菜也得从市场上购买,种地的时候还可以养些畜禽,现在不种地了饲养畜禽的成本很高,自然没法再养,生活成本大大增加。

在访谈过程中,村民普遍反映了日益增长的消费压力问题。土地流转打破了农民“口粮自己种,蔬菜基本自给,田间地头多种作物混种;家里可以养鸡、鸭,满足了蛋类的需要”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土地流转以后,生活成本的增加,反而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2.2农民养老问题农村自古以来就有“重男轻女”一说,而重男轻女的根源则是“女大不中留,养儿能防老”。现如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家中老年人的养老便成了很重要的问题。调研中有一位老人,家中只有他、老伴和孙子3人,儿子、儿媳外出打工,老人不仅要照看年幼的孙子,还要兼顾家里的农活,很是辛苦。等老人丧失劳动能力或是丧失行动能力以后该如何生活?单靠国家的养老金是杯水车薪;当他们生活无法自理,谁来照顾他?显然,农村的养老制度并不完善,而村中像他这样情况的农户不在少数。

3.2.3农民之间的关系疏远农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农忙的时候大家一起下地劳动,妇女在一起议议家长里短,男人一起谈谈种地经验和收成,农闲的时候相互串门,一起打牌,做针线活。随着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很多乡镇建起了“中心村”,农民居住得比以前更集中了,从之前走10多分钟变成了现在楼下楼上的关系,印象中的农户之间往来的场面并没有出现。笔者调研的地区有3个村子也建设了中心村,入住率比较高;在对现在实行的“中心村”满意度的调查中,被调查者表示满意的有65.2%,不满意的有34.8%。笔者对一名已经入住农户进行了访谈,调研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您对目前村子里已经建成的中心村是否满意”,他选择了不满意;问卷中不满意的原因包括“没有院子、上下楼不方便、面积、住楼房不适应”4个选项,被访问的农户却给出了笔者没有预料到的答案:“住进楼房以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以前那么亲密了,大家都变得生疏了”。从他的回答中笔者了解到,以前分散居住的时候,他经常去“联手”(哥们)家打牌,或者大家一起抽烟憧憬一下美好的未来,但是现在上楼以后大家一起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他说不像以前住的旧房子,现在的楼房可不一样了,每家收拾得亮晃晃的,去别人家就像是搞破坏,把人家家里弄得脏脏的,他觉得虽然有时候闲得无聊,但是还是规规矩矩地呆在自家最好了。长此以往,人们的关系变得生分了,交往也少了,农民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了。

3.3农业问题

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零碎经营的土地已经不能适应先进技术的应用,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土地的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先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应用。土地流转克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土地细碎化经营的弊端,也为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扫清了障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3.3.1农业规模经营效益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只有长期经营土地才能回收,实现效益,然而在现阶段,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虽然得到了大致相当于土地产出的租金,但以自身劳动力的无法转移为代价,埋下了很大的社会隐患。尽管目前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需求,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但在实际运作当中,仍然存在诸多变数。外出务工稳定性较差,经商风险也较大,加之农民技能素质不高,实现再次创业或二次就业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农业收入仍是许多外出务工农民的最后一道底线,许多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非是完全放弃经营承包土地,而是一种短期行为,解决短期内土地无人耕种的暂时性问题。土地流转的年限商定难以确定,基于对土地流转的期限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性的顾虑,土地流入方在经营土地过程中容易发生短期投资行为,会减少对土地的投入或是不计后果追求短期利润,长此以往,会降低土地的产能,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还是很低,规模经营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3.3.2劳动力大量转移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联结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也需要劳动力来参与农业生产,在农业没有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机械化之前,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操作。土地流转解放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或是主动或是被动都会发生转移和流动,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因为自身原因无法转移的,年龄较大的、要照顾孩子的妇女,剩余在农村的这些劳动力很难胜任农业产业化生产提供的岗位,较低的劳动力素质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流转切实解决了一部分困扰我国很久的“三农”问题,土地流转后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村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在这背后,更应该看到土地流转可能带来的新“三农”问题,农民的生活逻辑发生变化,他们该如何去适应,土地流转更是间接地加速了农村传统文化的消亡。土地流转克服了细碎化的小农经营,对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自然是水到渠成,但是,土地流转之前的种种隐患以及农户流转土地期限的不确定性等,都会造成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种种顾虑。对农地的“短期投资”是否会重现,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土地的生产率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在何方?

农村土地流转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日渐提高、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失、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土地撂荒严重的情况下出台的以克服或者缓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但是由于中国农村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土地流转实施过程中对一些关乎民生问题的忽视,导致了新“三农”问题的产生抑或是“三农”问题的延伸,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政府部门首先要制定确保农民生存生活的制度,对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建立专门的有偿帮扶组织,保障农村剩余人口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完善现有的农村养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机制,进而促进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真正实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EB/OL].(2014-11-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20/c_1113339197.htm.

[2] 郭占峰,王勇.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过疏化状况的实证分析:以陕西水村和山西南村为例[J].中国农村研究,2013(下):236-251.

[3] 李建斌,陈辉.土地规模流转后农民生活逻辑变化:基于安徽S、M村的实地调研[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43—6945.

[4] 麻陆东.农村土地流转、困局与出路:基于对河南省X县M村的调研[J].中国农村研究,2013(下):224-235.

[5] 贺文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研究,2013(下):253-267.

[6] 闫小欢,霍学喜.农民就业、农村社会保障和土地流转:基于河南省479个农户调查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7):34-44.

[7] 唐文金.农户流转土地的意愿与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 聂华林.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管珊红)

Exploration of “Three Rural” Issues after Land

Transfer under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WANG Hai-hong, LI N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Land transfer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of nine village in Hexi area of Gansu province, which tried to find out the land transfer problems in hexi area, and the government need to develop a system to ensure the farmer’s survive life. The government should to found specialized paid helping organizations, improve the existing pension system in rural areas, establish and improve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nd rural labor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then effectively address emerging “Three Rural” issues, maximize achieve land transfer target,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Hexi area.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Land transfer; “Three Rural” issues; Investigation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16)01-0123-04

作者简介:王海鸿(1971─),男,教授,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5-06-26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新型城镇化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