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

2016-03-29徐香兰许富家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双元制专业课职业院校

徐香兰,许富家

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

徐香兰,许富家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通过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产业发展的经验,引进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职业教育;双元制;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术型”“高技能型”“高服务型”人才。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与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因此,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现行职业教育从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提升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到企业(行业)进一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企业(行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一元”是为学生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供培训基地的企业(行业);另一元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职业学校。“双元制”模式的学制一般为2~3.5年,教学分别在企业(行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由企业(行业)负责实训,职业学校负责相应理论知识的培训,是一种由企业(行业)与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对学生进行培训的特殊教育类型。校内,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接受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在校外,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培训,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还能在专业技能培训中深化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较高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在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由于学生多数时间在企业(行业)里直接参加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而且接触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所以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有利于他们结束培训后随即参与实际工作。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做一体化”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适应产业升级改造、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教、学、做一体化”是一种集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基本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有效教学方法,既能促进专业课教师的“教”,又能促进学生的“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促使理论知识的传递与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缩小现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专业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既掌握较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教、学、做一体化”在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实训教学,需要打破原教材的理论体系。因此,这是职业院校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和层次性以及课堂教学内容更符合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

(二)人才培养模式应选择“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企业文化,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机会。它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只有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达成高度的融合,才能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为其今后的职业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校企合作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学校愿意和企业(行业)合作,而企业(行业)并没有太高的热情去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很多企业(行业)认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一种无效率的支出。而德国中小企业愿意投入职业教育是因为通过参与职业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出自己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而不需要花大量的费用到劳动市场去寻找。

只有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才能促使职业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利益纽带和公平原则,引导企业(行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参与或直接举办职业院校,逐步将职业教育转变为教育与产业的共同发展体。要把“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基本目标,落实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发挥企业(行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为了解决“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行业)经济投入较多的问题,职业院校应组织行业内著名专家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向企业(行业)提供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企业(行业)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行业)的经济效益,激发“校企合作办学”的兴趣。

(三)课程设置应满足“直接就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在特定的企业(行业)参与培训,与企业(行业)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因此能有效地提高培训后直接就业的能力。由于该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所以更能实现人才与市场相互对接,为企业(行业)的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目前,职业院校本身发展的滞后性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导致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相脱离。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就业需求的矛盾。因此,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要在原有职业教育课程目录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即根据岗位技能需求及时完善课程标准和专业设置,促进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相互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互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互对接,将企业(行业)最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行业)的技术同步发展。同时,要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增强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师资培养应打造“一专多能”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与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社会公共需要相适应,为企业(行业)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培养出满足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人才,职业院校教师本身应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到“一专多能”。“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目前,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动手能力差,在实训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脱离实践的现象。

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以校企合作办学为主渠道,鼓励专业课教师去企业(行业)挂职锻炼。校企合作办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有利的资源平台。这种教师与企业(行业)的接触,能够缩短理论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的距离。其次,鼓励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将企业(行业)的高新技术引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步性。积极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高级技工、技师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以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再次,采取有效的考评制度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各项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专业课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是实现合理化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支撑。

(五)教育形式应采用“立交桥模式”

各种不同教育类型随时分流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一般中学里,结束基础教育后的每个阶段,毕业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标,既可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又可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这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搭起的互通“立交桥”模式,更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同时,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创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并实现各种教育学历的相互对接。

目前,我国尚未打破旧的职业教育格局,没有建立较完善的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互通“教育立交桥”培养模式。要彻底改变职业教

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横向不畅的状态,尝试“中职-高职、中职-本科”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一是“中职-高职3+2”。学生前3年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并接受相应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修满3年后通过考试晋升到高职高专院校。二是“中职-本科3+4”。学生在中职学校修满3年后,通过统一考试晋升到本科院校学习4年。这可拓宽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渠道,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3]于志晶,刘海,程宇,李玉静,岳金凤,孟凡华,房巍.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J].职业技术教育,2016(6).

[4]杨晓东.提升高职土木类双师型教师教科研能力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11).

[5]马莉.我国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6(8).

[6]孙刚成,翟昕昕.特色化职业教育学校创建策略探究[J].青岛职业技术雪学院学报,2016(1).

责任编辑:苏航

G719.516

A

1671-6531(2016)11-0078-03

徐香兰/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吉林延吉133002);许富家/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吉林延吉133001)。

猜你喜欢

双元制专业课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