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

2016-03-29石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上海

石超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

石超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和接触外来思想最早的地区,在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热潮中显现出了巨大生机,带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传播。五四时期上海新式报刊涌现、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展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上海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上海迅速传播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最早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当时上海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他们自己出版的刊物和书籍上介绍了有关西方的经济、文化状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某些重大事件。1898年发行的《泰西民法志》是上海第一部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但是直到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才形成一股洪流,这与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限制,发展十分缓慢。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经济掠夺,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1918年的海关总册曾写道:“欧洲战争,三年以来,举凡秩序,失其作用,故中国贸易为之阻碍,迨至本年作用之失,祸患之烈,未见减少,诚有变本加厉之势,如沿海及外洋船只继续之缺乏,即因战争所需,不时征取,一致用费从而加昂。”[1]19在这一时期,上海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据有关统计,“从1912年到1919年,上海华资工厂开办了143个,年平均增长数为18家。至于商业发展,更引人注目。繁华的南京路上,到20年代前后,不仅开办了许多新的公司,而且约有30余种行业、近200家专业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办起来,使南京路有了‘小巴黎’之称”[2]4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阶级力量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在此时不断壮大。截止到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的数量大约发展到200万。除此之外,手工业人员和商业店员数量激增到1200万。此时的上海是全国工人最集中的地区,“据估计,1919年,上海有工人50余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26.4%”[2]41。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斗争水平也不断提高。就上海地区而言,在1914—1919年就发生了85次罢工运动。其中一些罢工的组织性较强、规模较大、影响性较广。比如,1915年的上海人力车夫联合罢工,1915年上海搬运工人罢工,1919年上海三新纱厂工人罢工等。上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集聚了思想力量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易白沙等。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纲常礼教,要求自由平等,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要求以理性和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促使人们观念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为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1919年,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国内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北京,作为具有革命传统的上海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也积极投入到战斗中去。自6月3日之后的一周内,上海工人接连举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政治罢工运动,罢工人数近10万。同时,上海的大中小学生纷纷罢课,商人罢市。上海“三罢”运动很快便在全国得到响应,各地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爱国运动。6月10日,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下令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6月23日起,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掀起了拒签对德合约的高潮,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最终于6月28日拒绝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上海和北京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两个中心。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国际动力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上海各大报刊陆续用大篇幅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相关消息。11月10日,国民党人创办的《民国日报》以“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为标题,率先报道了“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倒克伦斯基政府”“美克齐美党(激进党,即布尔什维克)占据都城”“新政府即将提出公正之和议并分土地于农民及召集民选国会”的消息,并明确指出俄国此次革命的“主谋为里林(列宁)氏”。[2]46自11月13日开始,《时报》报道了“大量苏维埃政府的内外政策,如俄国与德国停战议和、列宁署发裁减陆军的命令、新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产生等消息。稍后,对苏联红军与外国武装干涉军及谢米诺夫、高尔察克、邓尼金等匪军的作战消息,也都作了报道”。[2]4611月15日出版的《太平洋》杂志刊发了《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并且对于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是由于阶级矛盾激化所导致。当然,起初国内报刊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报道还不够清晰和准确,存在许多错误报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的媒体对于十月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认识逐渐深入。从1918年开始,上海报刊在十月革命的意义和性质、布尔什维克的方针、列宁的生平与功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等问题上作了初步的报道和论述,使中国人民对于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更加关注和了解。当时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的震动,也齐齐汇聚上海,在报刊上广泛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广泛传播的表现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全国传播开来,上海作为当时开化最早的城市,与北京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两个中心,而且显得更为夺目。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得到广泛传播,主要表现在新式报刊的增多、新式知识分子的汇聚、工人运动的开展、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成立等方面。

(一)以新式报刊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不断扩大

五四前后,上海出现了一批新式报刊,其中一部分报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社会主义思想,显示出了与以往报刊不同的主题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后来因其任北京大学文科校长,遂迁到北京出版,1920年随着陈独秀回到上海,《新青年》便又回到上海出版。《新青年》杂志经历了由宣传资本主义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历程。《新青年》上刊发了大量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比如,第5卷第5号刊发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第6卷第4号发表了《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上)》,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蔡元培的《社会主义史序》等。

2.《觉悟》。《觉悟》是《民国日报》的副刊,创刊于1919年6月16日,邵力子担任主编,陈望道任助编。《觉悟》创立之初就刊载了大量介绍俄国革命以及国内外社会主义研究的文章,如译载了山川菊荣的《世界潮流之方向》、河上肇的《马克思底唯物史观》、山川均的《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等文章。

3.《星期评论》。《星期评论》是在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资助下创办的,由戴季陶和沈玄庐任主编。该刊物主要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尤其是在世界和中国劳工运动介绍方面享有名气。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在《星期评论》上发表了许多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文章。

4.《建设》。《建设》是国民党于1919年8月创办的。该刊物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戴季陶和胡汉民是在《建设》上发文最多的国民党人,比如唯物史观方面的《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经济学方面的《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原》《从经济的基础观察家族制度》等。

(二)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数量激增

五四时期,上海汇集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施存统、戴季陶等。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上海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不断壮大,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播。

1.陈独秀。1920年2月陈独秀由北京回到上海。五四时期,他积极筹办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调查工人阶级状况,发表了《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劳动者底觉悟》《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谈政治》等多篇文章。这一时期,陈独秀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主张消灭私有制;分析了劳资状况,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主张工人阶级自己管理国家;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思想。

2.李汉俊。李汉俊1918年底日本留学归来,回到上海。他深受日本社会主义的影响,其文章中引用了大量日语文献,比如,为了纠正对唯物史观的种种误解而写的《唯物史观不是什么?》一文后面列出的参考书目,既有《经济学批判》《空想的与科学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解说》等汉译文献,也有堺利彦著《恐怖斗争欢喜》和唯物史观的立场观之》、河上肇著《唯物史观研究》、高堺素之著《社会主义的诸研究》。[3]37

3.李达。李达早年留学日本期间便在《觉悟》上发表《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战前欧洲社会党运动的情况》等多篇文章,向国内介绍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他回到上海,与陈独秀一起积极参加建党活动,并负责编辑《共产党》月刊,又发表了《劳动者与社会主义》《马克思还原》等文章,批判无政府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等一系列问题。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工人运动中,指导工人运动的开展。李汉俊在1919年10月曾发表文章《最近上海的罢工风潮》,号召工人阶级打破“知识阶级”的精神牢狱,争取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团结平等。1919年12月1日,陈独秀发表《告北京劳动界》一文,号召广大学生同劳动者联合起来,鼓励劳动者争取自己的地位。1920年3月,陈独秀便打算将5月1日的《新青年》做成《劳动节纪念号》专版。在《劳动节纪念号》上刊载了李大钊《五一运动史》、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多篇关于国内国外劳工运动的文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920年5月1日,在陈独秀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帮助下约有5000名上海工人举行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大会,参加者高呼“劳工神圣万岁”等口号,积极维护劳工自身权利。“1920年11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自己的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会员共370多人,随后又成立了印刷工会、纺织工会等31个工会组织,还开办了小沙渡劳工半日学校”[4]。总之,五四前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马列主义知识分子积极深入工人群众实际,通过刊载文章、组织纪念活动、建立劳工组织、进行劳工调查等方式大大促进了上海地区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显示出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巨大作用。

(四)以建立共产党为目标的中共上海发起组率先尝试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广泛传播开来,工人运动逐渐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奠定了基础。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和其翻译杨明斋来华,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陈独秀在魏金斯基的建议下决定发起组织建立中国共产党。1920年5月,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邵力子等人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李达等8人正式成立了中共上海发起组。中共上海发起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传播马列主义。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首先向工人和小组成员介绍俄国革命经验,创办《劳动界》《新青年》月刊、《共产党》月刊等刊物,多方面介绍马列主义、共产国际及各国共产党的状况,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成立新青年社,从理论和思想上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准备。

2.深入劳工、开展劳工运动。中共上海发起组积极推进马列主义与劳工运动相结合,做了大量的宣传与组织工作。比如,创办工人刊物《劳动界》,开办工人学校,组织建立工会,支持罢工与组织集会,壮大工人阶级力量。同时,开始认识到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开展一系列农民工作。

3.开展建党前的联络工作。中共上海发起组不仅积极在上海地区做好马列主义宣传工作,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同时开展全国性的联络工作,帮助各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比如,陈独秀与李大钊、张国焘、张申府通过书信往来促成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在陈独秀、李汉俊的帮助下,董必武、刘伯垂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济南、长沙、广州这些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也都与上海小组成员密切相关。

[1]上海通商海关总税务司.中华民国七年通商海关华洋贸易全年总册(上卷)[M].上海通商海关总税务司,1918.

[2]周子东,傅绍昌,杨雪芳,都培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1898—1949)[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3]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李敬煊.受众视角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初探[J].学术论坛,2009.

责任编辑:贺春健

A81

A

1671-6531(2016)11-0010-04

石超/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上海200241)。

猜你喜欢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