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建研究*
2016-03-29程婷婷房敏
程婷婷,房敏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建研究*
程婷婷,房敏
校外实习基地是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其有效建设基于多利益主体的合作共建。以经济学中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理论为视角,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学校、实习单位、政府、学生等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冲突客观存在。只有通过长效机制的有效构建,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享,才能有效促进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建和基地功能的充分发挥。
利益相关者;校外;实习基地;共建
校外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它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实习教师、社区等多方利益主体,只有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均得到合理有效的满足,才能维护各方的合作共建关系。而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恰恰就是研究如何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以推动组织的整体发展和组织目标的最大实现。因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来分析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论证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多利益主体及其诉求
参照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实践教学的团体或个人。本文选取学生、教师、学校、实习单位和政府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主体,分析其角色以及各自的利益诉求。
(一)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学生是实习基地的使用者、消费者,同时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直接反应者、受益者,是搭建实习基地过程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学生在使用、消费实习基地时的投入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学费、生活费等有形投入,还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情感关注等无形成本。[1]学生通过实习,预想获得的收益主要体现为:校内所学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的提高、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人脉关系的建立等。这些利益诉求满足程度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对实践教学扩大投入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发挥引导、监督作用。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主要以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脑力劳动为主,同时也还包括时间、精力、情感等投入。其期望收益不仅有与其投入和贡献相匹配的薪酬,还有职位晋升、专业发展等个人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令人满意的教育服务,获得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也是其需求之一。这些期望收益转化成利益诉求则表现为对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对能力培训与发展机会的要求,对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2]
(三)学校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学校不但是内部资源的整合者,也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领导、控制功能的主导力量。在实践教学尤其是开发、建设、利用实践实习基地的过程中,作为基地建设的管理者,其主要的利益诉求表现在: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社会声望,最终获得政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就业市场、社会大众等关联群体的广泛认可,获取教育收益和社会收益;二是期待通过建设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创造经济价值,获得经济利益。
(四)实习单位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实习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成果的主要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最直接的动力来自市场竞争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期望通过建设实习基地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降低用人成本,满足用人需求,获得技术服务,优化技术结构,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期望通过基地共建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利益。
(五)政府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
政府作为本科院校的出资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在协助建设实习基地过程中的投入主要包括为本科院校所建立的法律、政治和财政框架。只有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政府才能够把握好对实践教学发展方向的控制,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顺利转型,提高其人才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多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是指利益双方基于利益矛盾而产生的利益纠纷和利益争夺过程,是利益双方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对抗的态势[3]。它反映两个或更多相关联的利益主体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况而存在的不和谐状态。笔者以实习基地为中心,分别阐释其与学生、教师、学校、政府之间的冲突。
(一)学生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冲突
1.学生角色转换慢和基地人文关怀不足间的矛盾。实习基地希望实习生在实习初期,能够快速地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地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当中。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实习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机会,其角色转换期长,不能尽早适应新的角色。同时,初进入工作岗位,学生心性未定,违反公司规定、组织纪律性差、迟到早退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对而言,实习基地出于安全考虑,严格要求实习生,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不足,导致实习生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服从组织管理。
2.学生期待岗前培训和基地岗前培训不完善间的冲突。作为实习生,初次进入实习基地,期待接受组织较为系统、正规的培训,从而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减少工作失误。而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基地相关负责人认为本科生在校期间都接受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出于对成本的考虑,没有必要再对实习生进行过多的培训,而只对其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
3.学生的高成就需要和基地工作安排简单化间的矛盾。实习生进入基地后,往往希望全面、深层次地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然而,实习基地往往是让他们从事日常性的基础工作,基本上不轮岗。基地管理人员认为本科实习生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关的实践操作技术。但对于实习生来说,现实实习工作的简单化、重复性无疑降低了他们对实习价值的效用判断,进而影响到他们投入实习的积极性和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创新性。
(二)教师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冲突
1.教师未进行实习前培训和基地要求岗前指导间的冲突。各实习基地认为实习生在进入基地进行实践学习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指导培训,从而使他们对基地的情况、自己的工作性质、职责范围有大概的了解。而实际中却恰恰相反,教师认为学生实习的具体流程以及实习中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是具有现实情境性的,学生只有身临实习现场,才会关注到这些问题,并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提前进行业务指导没有针对性。这导致实习生在进驻实习基地初期,对实习基本流程不清楚,对实习困难认识不足,进而影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的实现。
2.教师教学内容和基地岗位需求间的冲突。基地管理人员认为实习生应该在课堂上接触、学习相关前沿知识,熟悉实际操作技能,尽快地完成自身角色转换,全身心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理念上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惯性教师认为本科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关实践的环节应由基地加以指导。因此,教师在课程的安排设计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导致实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基地希望教师跟踪指导和院校指导教师缺位间的冲突。初入岗位角色,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和复杂人际关系使实习生无所适从,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基地出于成本的考虑,一般期望学校在实习生未到实习单位前,由校内实习指导老师进行理论的实习工作指导和心理引导。但与此相反,由于多数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理论素养优于实践素养,他们对实习生在基地的具体实习工作并不了解,因此,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难度较大。
(三)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冲突
1.学校岗位要求和基地岗位设置间的冲突。地方高校根据教学目标对各专业本科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期望其培养的学生能在相关岗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可事实上,考虑到自身利益,基地相关负责人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往往会将实习生安排在常规性的岗位进行实习,并且大多不会安排轮岗实习。这与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关联度较小,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简单、重复的实习工作往往使学生在高实习预期价值与低实习切实所得之间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由此,学生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从而给基地的正常运营以及学校的实习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2.基地要求学校加强实习管理和学校管理缺位间的冲突。在基地实习过程中,基地管理人员认为实习生想法多、难管理。因此,各基地相关负责人希望地方院校能够参与到学生的实习管理当中。但实际上,校方一般充当着“护送者”的角色,通常由带队教师在实习开始前将学生送到实习基地,实习结束后再安排学生返校,很少参与过程中的管理。对此,校方表示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单位分散等原因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管理难度较大。况且,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实习的主要活动场所,理应承担学生的管理责任。双方在学生管理的责任上互相推诿,导致实习环节管理混乱,进而影响学生实习效果。[4]
3.校方希望基地参与考核评价和基地参与不积极间的冲突。由于学生实习安排分散,学校在地理空间上远离实习基地,且学校、教师对于具体的实习工作不了解,对实习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动态考核难度较大。因此校方希望实习基地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最终的实习考核评价中,对实习生在基地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只负责盖章证明。然而,各基地管理人员认为,基地的任务只是对校方安排的实习生做好岗位安排和技能培训,实习考核是学校的责任。
(四)政府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冲突
政府与实习基地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政策扶持上的冲突。目前,各实习基地大都以利益为中心,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不太热情,这主要是出于成本——收益的衡量。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到基地实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基地工作成本,工作效率降低。因此,各实习单位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然而,目前政府却缺乏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学生培养的相关法律、政策。
三、校外实习基地共建中的多利益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
(一)保障机制的落实
一定的保障机制是促进实习基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组织、资金、时间等。组织保障是指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实习基地管理机构,从而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转和科学管理[5]。资金保障则是指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6]。时间保障是指实习教育时间要体现周期性、长期性、灵活性的特点。[7]这不仅要求学校在学生实习的时间安排上保持连续性,还要求实习时间的安排要与实习基地工作相协调,根据实习单位的任务调整实习时间。
(二)激励机制的构建
激励机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能量,其目的在于调动主体间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能对系统行为的发生和系统活力的增强起到“兴奋剂”的作用,关系到系统运行中各要素能量的释放,是实习基地建设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
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激励机制应强化三方面的制度建设:[8]首先,强化联系人激励制度。为了鼓励各专业系部内教师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应对教师联系建立实习基地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其次,建立实习教师激励制度。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是在理论教学任务之外承担的实习指导计划,任务较重,对此可采取证书发放、物质计酬等必要的激励政策来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制定实习基地奖励政策,应采取评优政策,对一些管理科学、实习效果好的基地进行奖励,调动其建设的动力。以上主要是从物质激励的角度展开活动。此外,也应当采取适当的情感激励。实习基地建设中主体间合作的过程是人际交往,感情流通的过程。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重视各利益主体间情感的交流,建立信任、支持的情感关系必定会促进主体间利益的协调、完善。
(三)约束机制的完善
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会存在只顾个体利益或部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情况,这就需要建立必要的约束制度来制衡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维护并促进合作关系的深化。具备有效制衡机制的基地与高校合作能使合作规范化并使其健康长效发展,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其长效发展以及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基地建设中只有动力而缺少制约的话,利益主体间的合作很容易沦为形式。
基地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来进行约束和监督,以保证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监督包括外部和内部的监督,政府部门和社会舆论等都属于外部监督。而院校和基地内部形成的监督组织机构或者条例对主体行为形成的监督则属于内部监督。基地建设中主体间的合作需要通过多元制衡,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以实现共赢。因此,在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于违反协议的的行为,严格按照协议予以惩处。与此同时,院校和基地也应逐渐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约束的力度,加强道德约束。[9]
(四)反馈机制的强化
所谓反馈是指为满足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共享,主体间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围绕着完善建设实习基地的目标不断调整行动并使之得以实现的过程。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反馈机制,一是做好信息沟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即高校各专业管理人员应当时刻关注各基地的战略规划以及组织发展情况,同时将学校的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基地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二是做好人才交流。为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选择部分实习指导教师去各基地学习,同时请基地相关专业人才到学校承担授课任务。通过人才交流,双方可以发现对方的不足之处,并督促其加以改善。三是做好战略交流。学校可以让实习基地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环节之中,结合基地发展需求,同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
(五)考核评价机制的健全
基地考核评价在坚持考核标准的同时,也应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基地绩效,以促进基地建设和管理问题的解决。合理而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保障实习基地顺利建设并正常运行,同时将评价结果做好整理与反馈评价结果,可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的培育机制。在考核评价机制中,地方本科院校与实习基地应共同制定针对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目标和责任要求。同时,各专业负责人应与基地共同制定较为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调整评价方式,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可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岗位任务的落实、实习报告的完成、实习答辩的效用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此外,对于系部内专业教师的指导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促使其完善个人的实习指导工作。
[1][2]蒋婷.地方高师院校高师生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互动关系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3.
[3]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王斐斐.基于博弈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6][7][8]刘海燕.高校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培育机制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
[9]杜国用,鞠永红.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11):123.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4
A
1671-6531(2016)11-0074-03
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大制度视阈下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研究”(J15WB29)
程婷婷/德州学院在读硕士(山东德州253023);房敏/德州学院讲师,博士(山东德州25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