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培育路径的四维度建构*

2016-03-29张远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公益

张远向

教育管理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培育路径的四维度建构*

张远向

近些年来,微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成为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是组织和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培育他们的微公益意识,提高其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微公益意识普遍欠缺的现状,力求从政府、高校、大学生和高校微公益组织四个维度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微公益意识,打造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学生微公益意识的培育体系。

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培育路径

微公益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它一般由个人或团体组织发起,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通过聚集每个人分散的时间和精力,帮助需要救助的困难人群。微公益既指微小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捡拾垃圾、看望孤寡老人;又指基于现代信息平台,利用微博、微信所发起的网络公益,比如发布重病救助信息、转发微博寻找丢失的儿童。微公益不同于传统公益活动,它以时时、处处可参与的特点及互联网迅速传播的便捷性,实现了公益事业的大众化、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体现的是新时期的全新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更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的青年人群,是组织和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到微公益活动的行列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微公益理念。笔者在山东省日照市的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进行了实地问卷调研,对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影响大学生微公益意识的不利因素中,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占25.8%,学校相关教育缺失占27.4%,大学生道德修养偏低占15.4%,微公益活动缺乏吸引力占到24.4%,其他原因有7%。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微公益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参加微公益活动的主动性,结合影响其微公益意识的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从政府、高校、大学生和高校微公益组织四个维度构建起培育大学生微公益意识的路径。

一、政府加大支持与规范力度,引导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

微公益事业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活动,其有序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并组织微公益活动,为他们形成微公益意识提供可能。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规范微公益发展。调研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微公益意识、对微公益不感兴趣与目前微公益活动的混乱状态有关。我国微公益事业没有经验,只是在摸索中前进,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媒体报道的与此相关的负面新闻,让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产生了不信任感,甚至持怀疑态度。为此,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微公益事业规范发展,使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微公益、认同微公益,这样他们心中自然会形成强烈的微公益意识。第一,充分利用规范性的政策措施对微公益活动加以正确引导,同时辅助一定的限制性措施预防“伪”公益的产生。政府出台微公益志愿服务规范,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微公益的准入机制和监督机制,推动微公益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加大对微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我国微公益活动起步仅有几年,但发展速度极快,这更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各级政府可以建立微公益资金投入机制,定期对微公益活动给予资金帮扶,还可以通过税收等途径,对微公益事业有贡献的企业,减少甚至免收税费。第三,监督微公益组织资金的使用去向,形成微公益组织定期考核和评优制度,以进一步推动微公益组织的良性成长。

2.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微公益氛围。微公益活动需要大力宣传,而政府主导的媒体在进行宣传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纸质媒体、现代网络媒体,都应积极报道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以便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公益氛围。发掘微公益典型,扩大微公益典型的影响力,号召大学生以典型为榜样,学习典型、争当典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的微公益意识。

二、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大学生微公益主体意识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阵地。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兴趣,培育他们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主体意识。

1.发挥教师独特作用,培育学生微公益意识。高校教师是学校中传播微公益的最佳人员,学校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发挥教师育人的功能。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列举实例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微公益,在思想上提高他们对微公益活动的认同感。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奉献意识淡薄的现实,学校应安排辅导员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宣传微公益的特点与益处,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微公益活动。教师们应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给学生讲解微公益的相关知识。可以使用音频、视频等素材,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示微公益的内涵、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也可以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参加微公益活动并写活动感悟。

2.积极打造具有微公益氛围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教育学生的无形课堂,要努力营造具有微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微公益的影响力。从长远发展来看,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因此帮助他们培养微公益意识,提高其人文素养与道德水平,就相当于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想信念基础。校服、校徽、校歌都是反映学校精神文化的有力载体,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高校可将微公益的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的各种载体中,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受教育,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微公益的存在。

3.广泛开展微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大学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此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往往对今后的生活有很大影响,甚至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着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对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方面,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更好地理解志愿服务、领悟微公益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因为这些活动完全可以由其自主策划、组织、完成,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在微公益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微公益并非强调我们做的事情大小、多少,而是在于将这种公益理念渗透于内心,形成一种主动的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微公益认知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重任。在微公益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更是责无旁贷,需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认知、认同、践行微公益。

1.应提升道德修养。大学生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对服务社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较高的道德修养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肯定是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必须从塑造良好形象开始,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在实践中提升素养,陶冶情操。更应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标杆,在自己的思想源头上摒弃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始终做到不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同化。

2.应提高网络信息鉴别力,增强其辨别事物真假的能力。“正确全面提升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增强大学生微公益辨识能力”。[2]微公益作为新兴公益形式,最早是借助于微博形成的,通过微博这一媒介,微公益得以迅速成长。大学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学习,同时也从网上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网上的信息并不全是真实的,有些信息包括部分微公益信息,存在着虚假宣传、欺骗他人的成分,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尤其在浏览、传播微公益信息时,宣传积极的微公益活动。

3.应提高对微公益的认知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微公益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媒体记者、明星等都对微公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关注度,当然也包括在校大学生。从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有组织者、服务者、传播者三重身份。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应该主动关注中国公益事业的前沿发展方向,学习国外先进公益理念,努力提高自身对微公益的认识度,逐渐认同微公益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慢慢撑起微公益事业的一片蓝天。

四、多渠道完善高校微公益组织,增进微公益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微公益事业在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很多方面亟须改进,特别是在高校微公益活动中更是这样。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完善高校微公益组织,以增加微公益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1.加强大学生微公益组织建设,提升团队运作专业性。根据调查得知,现在主要是社会名人或个别媒体主导微公益活动,这就使微公益活动仅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微公益需要更好地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目前的微公益发展模式已不适合这种趋势。所以,微公益组织需要专业化运作,提高自身的组织建设。大学生微公益运作团队应重点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增强微公益组织运作的专业性、正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大学生对微公益组织和微公益活动更加认同。

2.加大高校微公益传播力度,提高校园影响力。高校微公益组织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发校园微公益平台。现代网络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使得学生交往的方式更加广泛。要充分利用微博、腾讯QQ、微信等网络平台,建立微公益的主题专页,及时发布关于微公益的信息。为此,高校微公益活动应坚持以活动为导向,宣传是重点的思路,做好微公益活动的宣传工作,组建专门的宣传队员进行集中宣传。另外,要创新形式,突出内容,增强宣传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利用各种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系统性、全方位的宣传效果,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微公益,认识微公益,提高微公益对他们的吸引力。

3.规范自身运行机制,与传统志愿服务社团相结合。人们对微公益各项工作有所了解和认同,需要的是微公益的公开、透明。高校微公益活动的倡导者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应着力规范自身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体制机制,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规范微公益组织的规章制度,开展长期、系列微公益活动,确保微公益组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高校微公益组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大学校园中的传统公益社团经过长期的运作,机构设置健全,活动规范有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微公益组织可以借鉴其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于校园微公益活动的不足之处,传统优秀公益社团也应该主动传授经验,协助他们更好地工作,共同发展,赢得大学生们的欢迎。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2]游敏惠,程艳.大学生微公益现状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60.

责任编辑:何岩

G641

A

1671-6531(2016)11-0068-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6RW008)

张远向/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北京100083)。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公益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分析媒体对公益事业的促进作用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