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胡广与明代文学走向台阁体的过渡

2016-03-29伍美洁

关键词:台阁馆阁解缙

伍美洁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论胡广与明代文学走向台阁体的过渡

伍美洁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胡广作为明朝前期重要的文人和政治人物,具有关键性的过渡地位,这些在他的诗文中都有所表现。他在治国理学系统的建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推动了台阁制度的建立和台阁文风的形成与发展,在从开国文风到馆阁文风的转变过程中,从相对自由的气息到台阁气息增强的过程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处于历史的过渡阶段,时代的反差造成际遇、心灵与文风上的反差,使胡广身上呈现出一些特殊性,心中的愧疚和对生死的思考始终难以释怀。鉴于胡广重要的过渡性地位,对胡广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明代文学研究。

胡广;台阁体;过渡性;反差;特殊性

台阁体是明朝前期伴随着所谓“太平盛世”出现的一种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史著所揭示的“常识”,一般工具书及文学史著多认为其“流行于永乐、成化年间”[1],代表作家为“三杨”。由于受到上述影响,对于台阁体及明代前期文学的研究,亦多围绕“三杨”展开。何宗美教授认为台阁体可以往前推进,他说:“在文学史上较为系统地建立台阁体文论体系的当属明初宋濂,他将台阁体之渊源追溯到《诗经》之雅、颂。从洪武到弘治的一百多年堪为台阁体盛行时期,这不仅是明代特有的政治生态所致,也是中国文学史中整个台阁体发展演进的一个结果。”[2]这给该领域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即必须突破以往“三杨”的范围,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去寻求明初文学与台阁体发展的原由,更好地揭示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历程。

明初“靖难之役”的发生,使政权发生了很大的变动,随之文坛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各大流派的争鸣变为台阁体的独尊。目前对于变更前后的各流派及个体都有较翔实的研究,但对这一变化之中的过渡阶段的研究却明显不足,给人的印象是这一变化似乎是突然发生的。殊不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质变的飞跃出现之前,必然会存在着一个微妙的过渡阶段。那么,明初文学这一变化是怎样过渡的呢?本文认为,在学界所揭示的种种情形之外,有一个过渡人物长期被忽视了,这就是胡广。

胡广作为明初重要文人,是明初文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他的生命历程比较短暂,但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历史性的变革,如从朱允炆到朱棣政权的交替,内阁制度的设立等,这使得他的人生经历异常丰富,反映在他的文学中就是微妙的复杂性。目前对于胡广的专门研究较少,中国知网中仅有吴琦、龚世豪的一篇论文,主要研究明初江西士大夫群体中的胡广,以人物生平事迹为主,缺乏对胡广个性的分析及独特地位与影响的评定[3]。其他研究,都只是间接或顺带提到胡广,如魏崇新[4]、陈文新[5]等提到了胡广在文学风格上属于“法唐”派。还有一些专著如李圣华《初明诗歌研究》和尹恭弘《明代诗文发展史》中有关于胡广的章节,但篇幅都比较短小。从上述情况看,胡广在文学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几乎完全没有受到关注。而实际上,由于胡广在明初拥有很高的文学和政治地位,时代的过渡性融贯到他的文学和人生之中,使得他的诗文表现出一种特殊性,并由此形成了胡广作为明代文学研究中不应被忽视的一个关键性人物的地位和价值。

一、胡广与明初文学风气山林台阁的转变与过渡

在明代前期文风转变的过程中,胡广既与明朝开国文风有相同之处,但相同之中已经表现出不同。这种不同,一方面是对前代文学继承与学习的不同,另一方面是作家主体地位的渐变。胡广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其过渡性得到了十分明显的表现。

从朱元璋建国以来,明朝的诗歌都是宗唐的,并且认为诗歌关乎世运与人生,重视诗歌的实用性。在明初,虽然朱元璋对文人群体是严加控制,但整个文化氛围还是相对宽松,所以在明初文坛活跃着各大流派,如江右派、闽中派、岭南派等,随着后来对文人控制的加强,株连甚广的文人案件频发,文坛逐渐变得沉寂,直至朱棣继位,开国以来的各流派争鸣的状况基本消失,新朝的建立也意味着新的文化系统的建立。所以朱棣即位后,就开始通过编订《性理大全》《四书大全》和《五经大全》来建立一个理学系统,而胡广担任了这一重任,他在整个治国理学系统的建立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在台阁过程中胡广起着过渡性的作用,由于宰相制度的废除,台阁制度便应运而生,胡广作为首批入台阁的文人,并且经常扈从皇帝出征,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谈到台阁制度和台阁文风的形成和发展自然也避不开胡广,他是一个必经阶段。另外,身为朝廷重臣,文章自然也担起利于政教的重任,所以开国理学色彩浓厚,讲求实用的文风都在胡广身上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所以在明初文风的转变和台阁气息增强的过程中,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胡广地位的重要和所处时代的特殊性都使他身上集中体现出一种过渡性,并且呈现出特殊性。

(一)文学风格变迁:从开国文风到馆阁文风转变中的胡广

胡广身上有着对开国文风的继承与发展,并且在明初开国文风向馆阁文风的演变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重理学、重实用文风的继承,明朝开国就改革了科举制度,考经义而不考诗赋,宣扬理学,提倡文章的实用性。作为重要的馆阁文人,胡广除了出入皇帝左右作一些应制文,还有出于私人应酬的文章,明代罗玘在解释 “馆阁”时就对此现象有相关记载:“有欲记其亭台,铭其器物者,必之馆阁;有欲荐道其先功德者,必之馆阁;有欲为其亲寿者,必之馆阁。”①胡广为别人作的大量墓志铭就是应酬文中的代表,这些墓志铭千篇一律,共同特点都是行文简略,语气平和,无文学色彩,对墓主人是一片称颂之词,多赞扬墓主人修辞立言据于六经,本于仁义道德;为人温厚纯雅,内温外恭;文章不浮靡,惟务笃实,文辞平和,可见对墓主人的评判标准也是出于以理学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行文的要求也体现了胡广对实用文学观的继承。此外,其余的私人应酬类文章,如诗文序、族谱序,也同样体现了胡广这种文学观上的继承性。

在明朝,诗歌宗尚是明显偏向唐的,早在明初,刘基就特别重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认为“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②,把文学的兴盛和时代的强盛联系起来,所以他格外推崇汉、唐和北宋的文学;徐一夔在《陶尚书文集序》中直接指出对唐诗的宗尚也是为了借文学来显示国家的兴盛;到高棅编《唐诗品汇》,更加推动对唐诗特别是盛唐诗的宗尚。这种诗歌上的宗唐在胡广身上也得到了明显的继承,若在诗歌宗唐的大背景下,将胡广与解缙和杨士奇放在一起比较,可以明显发现三者的不同,从中可以察觉胡广身上已体现出微妙的台阁过渡痕迹。魏崇新指出台阁作家“诗歌推崇盛唐,并存在着尊杜与崇李两种倾向”[4],也分别举了杨士奇与解缙、胡广的例子,似乎将他们看作宗唐过程中一种共时的分流,但仔细比较会发现三人在宗唐的方向上其实存在发展变化的联系,是不完全共时的。虽然三人是同一时代的人,也有同入馆阁的时期,但由于生命长短不同,也先后主持文坛,加之所处政治背景也有细微的不同,所以在文坛影响和文风发展上大致可以把三人理解成一个先后继承的关系,在这个先后过程中可以看到台阁气息的逐渐增强。

解缙和胡广都宗尚李白,解缙更是得心应手,才气纵横的解缙所为歌行都有浓烈的太白之风,如《行路难》《采石吊李太白》,在他身上不仅有类似李白的才气,更有一股仙气。而胡广在宗李白上与解缙相比,则逊色多了。胡广对李白的宗尚更多地表现为僵硬的词句套用,如一些带有李白特色的名词高频出现在胡诗中,最明显的是“明月”“斗酒”,此外还有“瑶池”“王母”“青鸟”“青牛”“青冥”“沙鸥”“忘机”“谪仙人”“凤凰台”等。也有不少对短句或整句的引用或化用,如“大如席”“谒蓬莱”“功成拂衣归去来,依旧东山日高卧”③“虚名落在宇宙间,惟有文章可长久”④等。还有气势和境界营造的模仿上,学习李白常用一些宏大的意象,如“猛兽”“豺狼”“鹰隼”等来增加文章气势;在意境上也有两种模仿最突出,除了有意模仿塑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的离奇幻境和与仙人神交的情景,如《采石述怀》描写了与仙人共登蛾眉所见壮丽景色;也喜爱仿效一种飘然世外,载酒忘机的淡然境界,如《繁昌夹值风》《赠郭九成二首》《送别乡人》等。但宗尚李白从解缙到胡广,可以明显感觉到诗歌创作越来越僵化,有些纯粹就是模仿之作。一方面是胡广缺少类似李白身处体制外的自由洒脱的才气与性格,但更多的还是胡广在内心深处无法与李白身处大唐盛世所拥有的那种豪放张扬的个性解放形成深刻共鸣,因而他内心对李白的喜爱就远远不及解缙,同时还掺杂了个人的东西。与政治联系更紧密的胡广,私人空间更少,思想受到理学规范和封建专制体制的禁锢更深,在写作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官方意识靠拢,此类诗歌创作自然就会显得僵硬。他在诗歌中多次模仿李白提到“机心”,可能这也是在沉寂的学术环境与高压的政治环境中寻找精神缺口的方式,自然没有解缙那样发自真心地尊崇李白显得洒脱自然。但如果功利性地从宗唐的社会大背景来考察,则解缙和胡广都是宗李白,以一种雄丽来点缀太平;在胡广身上仅剩雄丽的特点,已显露台阁过渡的痕迹;而发展到杨士奇,则是宗杜甫,并且强调“性情之正”,更严格地从理学与实用的视角下来审视唐诗,认为“诗以理性情而约诸正,而推之可以考见王政之得失,治道之盛衰”⑤。这种诗歌宗尚方向的转变,也表明了以自由个体表达对唐诗的喜爱慢慢转变为强调诗歌的“性情之正”和教化作用,更加注重诗歌的实用和社会价值方面,台阁气息逐渐增强。而胡广在这个变化中是关键性的一个阶段,关于他自身,既有类似前期文人纯粹的出于对唐诗的喜爱而进行的摹写,又有受后来教化思想束缚的痕迹,而在整个明初文风发展演变过程中,胡广对后面杨士奇关于诗歌与文章创作提出明确的理论,处于过渡、实践与积累的必经阶段,是诗歌宗尚方向发生变化的缓冲期与理论总结提出的孕育期。总之,在开国文风向馆阁文风的转变中,胡广起着关键性的过渡作用。

(二)作家主体地位:从相对自由气息到台阁独尊气息转变中的胡广

台阁体的风格,如何宗美教授总结李东阳的观点时所说,是基于台阁、山林的二分法,“从思想内容来讲,‘铺典章,裨道化'者即为‘馆阁之文',‘尚志节,远声利'者则为‘山林之文';从审美风格来说,‘典则正大,明而不晦,达而不滞'者即为‘馆阁之文',‘清耸奇峻,涤陈薙冗'者则为‘山林之文'”[2]。所谓“台阁”即主流体制,而山林则是在野草民。元明之际大量文人起于民间,故有山林之气,亦带来了思想上的自由之风。但到明朝开国之后,特别是随着“文字狱”的兴起,台阁文学与山林文学就形成了此消彼长之势,台阁之风从明初开国文学到永乐、成化年间逐渐生长,形成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洪武年间,就有台阁气息的出现,关于明朝首科状元吴伯宗,《四库总目提要》有相关评述:“诗文皆雍容典雅,有开国之规模。明一代之台阁体,胚胎于此。”⑥但当时文坛上还是存在各大流派,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到朱棣继位,文坛上各种声音消失殆尽,高压的政治氛围加上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台阁文风迅速发展,并享独尊地位,胡广在台阁制度的建立和台阁文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过渡作用。

台阁文风的独尊必须有台阁制度的保障,明成祖首开内阁,命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轮值内阁,参预机务。而在馆阁文人中,实质上是由解缙、胡广、杨士奇先后主持文坛,在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胡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解缙定义为一个沾有政治色彩的文学才子,杨士奇为带有文学色彩的政治人物,那么胡广就是他们之间的过渡性人物。由于解缙耿介的性情为官场所排斥,所以他出入于官场,但在朝时间和参与政务相对较少,是明代文人官僚化过程的局外人,文学创作大多保持了文人本色。到了胡广,作为全职的馆阁文人,诗歌作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私人抒情产物,还保持着真性情,而文章已全是官方与理学色彩,注重文章的教化功能。最后到杨士奇,作为专门为皇帝服务的文学侍从,身上的政治权力与色彩不断加强,文学完全成了国家与政治的传声筒。台阁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文人被官僚化的过程,解缙相当于一个为皇帝打杂的文人,发展到胡广,虽然已经成为扈从文人,但身上的政治权利与影响力还相对弱小,自身统筹文坛和参与政治的意识还不强烈,但到了杨士奇,“在内阁四十三年,虽其始不过为学士,然已预机务,后加至公孤,始终在枢地”⑦,已经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可以看出从解缙到杨士奇,文人身上的政治色彩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胡广在其间,是关键性的过渡人物。胡广作为解缙与杨士奇之间的过渡性人物,身上共存着解缙的痕迹与杨士奇的倾向,较之政治上圆润无锋芒的杨士奇,胡广身上带有一丝与解缙相符的文人的傲气,在应酬之际也有自己的原则,比如在《钟氏族谱序》中明确提出“士大夫之家受谱牒而为文者,动积几案,曾不考证其源流,辄采摭典故数语于上,谓之曰族谱序者,此诚可恨”,“予每恶此有来求文者,固拒之”⑧,敢于批判不端行为,并且对于厌恶之事也勇于拒绝。在内阁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文人向政治人物转变,而胡广处于过渡期,身上同时具有这两种身份的特征。

朱棣当政后,在庙堂文化独尊、社会相对稳定、文臣备受宠遇的背景下,台阁文风在台阁制度的建立上迅速发展起来。胡广是台阁体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他有不少作品具有台阁气息,除了最具特征的应制文外还有一些诗文。胡广与杨士奇作为“变节”之臣,心中对“变节”一事的愧疚和儒家情怀使他们对当朝的称颂都是虔诚的、发自内心的,加上紧张的文化、政治氛围的禁锢,台阁气息相较于开国以来的文人更是浓厚,但从胡广到杨士奇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歌中台阁气息的增强。两人都曾同为胡子澄作过送别诗,但诗风却明显不同。胡广的《送胡子澄之官西蜀》和杨士奇的《送胡子澄遂安知县》都是由写景展开,胡诗的“客舍”“杨花”“斗酒”“灯前”都是普通的具有离别色彩的冷色调事物,而杨诗的“初日”“金闺”“香风”“玉露”却是脂粉色彩厚重的词语,流露的是浓浓的雍容典雅之风。诗中也同有劝诫,胡诗的是依依不舍中苦口婆心地嘱咐“作官何必论高卑,惠泽及人方有为”⑨,表达了希望子澄平安且多寄家书的愿望;而杨诗中的却是“驰情在民瘼,铭心答天眷”⑩,对政治意识和官方意识的回归使杨诗情感显得更空洞。胡广作为扈从文人,经常随朱棣北征,所以他还有一部分边塞诗,集中在《胡文穆公文集》卷二十,如《塞下秋夕》《营中偶成》等,这些都有些许壮志与豪气的流露,这也是后来身居内阁几十年“不出内阁一步”⑦的杨士奇等人所缺乏的,所以很明显地看出从胡广到后来以杨士奇为代表的台阁文人,诗歌的台阁气息和教化意识都在增强,诗境也渐渐变得狭窄。

二、胡广与明初特殊时代际遇人格的转折与过渡

胡广是明初政权与文风过渡阶段的关键及代表性人物,所以过渡性时代赋予个人的特征都在胡广身上有集中的体现,并且由于胡广特殊的人格,与同时代人相比,他身上还独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表现为时代的反差在胡广身上形成际遇与心灵的反差,这两种反差在特殊人格的催生下又形成文风的反差,这些反差实质上也是一种过渡性的表现。

(一)时代反差与特殊际遇形成心灵反差

特殊的过渡时期使胡广经历了特殊的遭遇,上文提到胡广在台阁制度建立和台阁文风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由旧的国家治理体系过渡到新的过程中,作为重要馆阁文人、上层官僚,由于身份的显赫,担负的责任和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尤其从新朝过渡到旧朝,经历了巨大的时代反差,新朝初期独有的压抑的政治氛围使胡广的思想和活动范围都变得尤为狭窄,际遇上待遇更加优渥,但所受限制更多,心灵上也出现了极大的反差,此时胡广的诗文中出现了一个特殊性,就是把对山水田园诗的摹写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其实这是那个阶段馆阁文人所共有的特殊性,但胡广是最具代表性的,此外还有杨士奇等人。由于生活圈子是极为狭隘的,此类诗歌的创作可能是对以往短暂的闲暇生活的一点回忆,如胡广对居于长林书屋时光的思念,但大多是题画诗,并无亲身体验,是凭借想象与模拟写成的,大多呈现出清新的诗风。

历来文人便把“台阁”与“山林”对立起来,并且把这两个不同体系不同风格的文学从社会环境、情感体验、审美风格、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而两者却在台阁诗人身上出现共存现象,并且毫无冲突。这是因为以胡广为代表的台阁诗人按照时代的文化心态将山林诗纳入到台阁诗的审美范畴内,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盛世心态和闲雅风度,他们在山水诗中表现出的平淡心境和淡雅清新诗风正符合台阁诗风要求的雍容典雅、冲淡平和,而且在诗中并未表现出明显、强烈的出世心态,表现的是对清新景色、闲适生活和淡然心境的向往,而这些东西正是台阁诗人处于狭隘生活圈子所缺少和向往的,是台阁诗人通过幻想寻求的精神休憩处。胡广有大量这样的诗作,如《乐清轩》《题竹间》《积雨偶然作》《题画扇》《题渊明》等,这些诗作虽然诗风清新流丽,但大多都流露出一种隔阂感,由于是出于主观想象,而不是切身体验,并且诗中多套用李白、陶渊明的诗句,如“把酒”“玉壶”“邀明月”等的频频出现,格式语句上的套用、僵硬不免冲淡了真实感情的抒发。一方面思想备受压抑,一方面努力寻找精神休憩处,这种由时代反差形成际遇反差进而形成心灵上的反差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实质就是往台阁文风过渡的表现,在这个台阁化过程中,个人思想与情感的空间在渐渐缩小。

(二)时代反差与特殊人格催生文风反差

关于过渡性的时代特征赋予的特殊性,除了上面提到的以胡广为代表的整个馆阁文人都拥有的特殊性外,还有一些是胡广所特有的,这是时代反差与独特人格相交的产物,表现出来就是文风上的反差。胡广是由前朝进入后朝,经历了两朝交替的血腥争夺和残酷的政治高压,所以他和当时众多在朝文人一样形成谨慎的性格,由于在后朝身居高处,当时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情绪与特征在他身上体现得更加浓烈。同样是作为“变节”之臣,胡广不同于解缙由于早逝且在朝时间短,拥有较独立人格,所以在他身上并未来得及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的特殊性,也不同于杨士奇等人在后朝的为官时间长,经历了几十年,这种后期时间的长度冲淡了当初两朝交替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心态。而这种易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胡广在后朝备受宠遇而迅速成形,另一方面由于生命的早逝戛然而止,所以时代反差形成的特殊性完整而明显地在他身上得以保存。

胡广具有复杂的人格,由于“靖难之役”时的相约赴死却失节投降与迷路山中他却去同僚而不顾的事,历来为人们所诟病,所以关于他,有“人貌而豕心”“奸宄”的评价,但他也是心系天下的,比如当廉政爱民的钱本忠被罢官时,他力保之;在丁母忧返朝时,在皇帝面前直言百姓疾苦。这种复杂人性与时代反差相交后催生出文风上的反差,在他诗文中有特殊的情感呈现:一股挥之不去的惭愧之情和对寿与夭的思考。胡广在诗中经常提到岁月流逝,一方面鼓励自己老当益壮,而另一方面又感叹自己已白头,功业却尚未建立,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愧对岁月的同时也愧于食禄却无法报国。其实这种惭愧的情感根源于在动荡、政权交替的社会,文人心怀的儒家理想遭遇骨感的现实,不得不收敛起所有的理想与人格向现实政治屈服,向朱棣的臣服大概就是这种情感的开始,失节一事种下了这种情感的种子,而以胡广为代表的一批过渡文臣,想要在新朝好好效力,兼济天下,这种愿望越强烈,在遭遇平庸单调的生活后越易形成心理上的反差,所以在胡广的诗中,这种惭愧情感反复流露。另外,儒家积极入世的情怀加上经历了这样反差巨大、关乎存亡的社会动荡,也使得胡广更加珍惜生命。在大量文章中,尤其是为别人所作的墓志铭和诗文序中,集中体现了胡广对生命与才名、寿与夭问题的纠结。他经常感叹有才的人往往容易夭折,与他在诗文中对寿的渴望形成极大反差,对此他很无奈,也只能找一条理由来安慰自己,即虽然夭折但文章和才名却能得以流传,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延续。但随即他又陷入另外一个困境,要是夭折太早以致于才能还未来得及施展又该如何?正是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出对生命长短的焦灼情绪,才形成了胡广这样特殊的思考与反差较大的心态,这也反映了明初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向台阁体过渡的痕迹。

三、结语

胡广经历了新旧政权的交替,在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时代的过渡性在他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所以通过胡广身上过渡性的表现和由此形成的特殊性可以反观当时的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他在治国理学体系的建立中功不可没,有效推动了体系的建立和践行。对于其后文风的形成与发展,胡广也有深刻的影响,开国以来的文风从胡广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理学与政治色彩更加浓厚,文风由相对自由向台阁气息转变,台阁文风在经历以胡广为代表的前期文人的发酵后,在“三杨”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最终到达繁荣顶点并定型。

研究以胡广为典型案例的过渡时代,不仅有利于增强对明代甚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认识,还可以增强对过渡阶段文学的认识,其中牵涉很多的问题,如对过渡阶段文学特征的研究,过渡时代对文学产生的特殊影响,及对过渡时代易被忽略的重要的个案研究等,所以这是很有意义的。

注释:

①罗玘:《圭峰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馆阁寿诗序》。

②刘基:《诚意伯文集》,四部丛刊景印本,卷五,《苏平仲文集序》。

③胡广:《胡文穆公文集》,1750(清乾隆十五年)刻本,卷三,《繁昌夹值风》。

④胡广:《胡文穆公文集》,1750(清乾隆十五年)刻本,卷三,《采石述怀》。

⑤杨士奇:《东里文集》,中国基本古籍库,四库全书本,卷五,《玉雪斋诗集序》。

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荣进集四卷。

⑦赵翼:《廿二史札记》,1800(清嘉庆五年)湛贻堂刻本,卷三十三,《明大臣久任者》。

⑧胡广:《胡文穆公文集》,1750(清乾隆十五年)刻本,卷十二,《钟氏族谱序》。

⑨胡广:《胡文穆公文集》,1750(清乾隆十五年)刻本,卷三,《送胡子澄之官西蜀》。

⑩杨士奇:《东里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卷一,《送胡子澄遂安知县》。

[1]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375.

[2] 何宗美.“台阁体”命名的还原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8-128.

[3] 吴琦,龚世豪.明初江西士大夫仕宦、交游与乡邦团体——以胡广为中心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 (1):118-125.

[4] 魏崇新.台阁体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成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46-51.

[5] 陈文新,郭皓政.从状元文风看明代台阁体的兴衰演变[J].文学遗产,2010(6):93-104.责任编辑:吴强

On Hu Guang and the Literary Transition from Free Style to Officialse Style in the Ming Dynasty

WU Meijie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 Chongqing 400715,China)

As the early Ming dynasty literatures and important politician,Hu Guang had a key transitional position in the Ming Dynasty,which are reflected in his writings.He played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governing neo-confucianism system,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mperial cabinet system,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fficialese style.He also played a connecting link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the relatively free writing style to officialese style,enhancing the lifeless atmosphere in the literary world at that time.Due to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history,the era contrast caused the experience contrast,heart contrast and writing style contrast to Hu Guang,making him show some particularities,whose heart guilt and thoughts on life and death had always been difficult to let go.In view of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osition of Hu Guang,the research on Hu Guang will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even the whole ancient literature.

Hu Guang,transitional position,contrast,particularity,officialese style

I207.2

A

1673-8004(2016)04-0046-06

2016-05-08

伍美洁(1992— ),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台阁馆阁解缙
明文学权力“移于郎暑”说考
神童解缙
年 味
美丽的鹿台阁
神童解缙
明清修建三台阁研究
解缙化险
馆阁体的兴盛、极致与消亡
宋代馆阁藏书流失探究
解缙化险
——旧诗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