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6-03-29丁明秀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应用型考核

丁明秀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丁明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具备理论性知识的人才较多,但是多元化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却很稀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人文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应用型人才;多元化;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共识。现在,高校的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和多样化,更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追求精英教育的教学思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是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的。

当前的高校课程体系中,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其他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选修课,在教学设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其兼具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个体情感的深入挖掘以及在浸濡中感悟的引领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在参与中发挥主体性,建构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对大学生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构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其人文底蕴、素养等更为深层能力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面对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其他专业一样,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同样面临着挑战,不仅在培养目标上需确定应用型的导向,更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机制上不断转变和创新。

一、难以回避的改革之路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入学率大幅提升,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各行各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高等院校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是学术重于实践、知识多过能力,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往往会有眼高手低的倾向。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阶段,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教育主流。

首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对的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社会职业需求,这就要求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因势利导、“随行就市”,针对社会上的职业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最大特点是其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要求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在具体的工作中,从业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具体而复杂,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必然趋势。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基于当前教育资源背景下所进行的有关专业配置模式,以及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态发展中的工程。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这一课程来说,其改革之路更加举步维艰,面临的困境主要由以下三个矛盾造成。

(一)教师的本分和不“本分”的教师

本分,《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有二: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安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根据词义,教师的本分即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可是,当前中国现代文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课堂教学刻板、僵硬,将生动的文学感受演变成了文学知识的满堂灌。这种现象主要是源于部分高校急功近利,执着于学科建设,将重点放在教师的科研成果考核上,忽视课堂教学效果,甚至把科研量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造成教师偏重于科研,忽视教学,忽视了对教学本分工作的关注。

(二)专业的学生和不“专业”的学习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来说,学生的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无心阅读,或者说无精力阅读,即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这一现象。专业的学生和不“专业”的学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普遍性的难题。深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非是就业压力过大,大学生精力有限,认为少读几本书对就业没有多少影响。学生不解:从金钱、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来看,学习文学又能学到哪些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东西呢?好像看不到那些实实在在的功与利。因此,忙着考这个“级”那个“本”的大学生自然没有更多时间用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的传统和不“传统”的培养

当前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普遍还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具体体现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背笔记,考试就答笔记上的标准答案,只要不出错就能打高分,学生缺乏参与性学习、不主动思考、不能打破惯性思维,无法提高文学鉴赏力、审美力和写作能力。这样的课堂与当前不“传统”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有着千里之距。

二、重塑课程的改革之魂

诚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有能力、有建树。而要实现这些,首先是将学生吸引进课堂。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来说,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下,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且具备较为完备的综合素质,成为适应社会、职业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之魂。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对人文素质的培养,高素质和多元化的人才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只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进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已经展现出了自身的价值。事实表明,只有从基础出发,不断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能力,才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多样性教学模式为依托

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是促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教师而言,如何运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人文底蕴的内化,这也是当今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弊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将自主学习引入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摆脱传统教学中一味由教师主导的模式。此外,还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作和写作能力。

(三)以全面性教学内容为抓手

与传统人才培养强调系统性和学术性有所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前几年报考高校的时候,很多学生喜欢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因为其文学和文化的魅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正在逐渐衰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断减弱,一些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和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所学内容,也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

为了充分地突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开放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考试内容也不要局限于作品的背诵和专业知识的死记硬背。应该从重视文学理论和思潮的讲述转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积累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文学审美、品鉴能力,最终实现文学作品的浸濡、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培养掌控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具体来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大学毕业生将来在文字综合能力上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以综合性考核方式为动力

考核是保证教学质量、巩固学习成绩和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多运用笔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考核,长此以往,难免会出现命题陈旧、方式单一等问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下,考核模式也需要创新。应采用一些灵活性的考核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增加考核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一般情况下,可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考评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态度,课堂考核以读书或者是专题报告的形式体现。教师还可以制定阅读篇目,设置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三、拨动教学体系的发展之弦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型技能培养,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应该建立起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要注重实用性和创作性、文字的编辑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基本素质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优化课程和改革教学的重要性,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变的考核手段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要重塑课程的改革之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多样性教学模式为依托,、以全面性教学内容为抓手、以综合性考核方式为动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1]丁明秀.应用型导向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8):100-102.

[2]黄雪婷.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J].百色学院学报,2011,(4):122-125.

[3]蓝利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河池学院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新探[J].河池学院学报,2010(8):28-30.

[4]王敦,黄雪婷,黄洁萍,梁开奎.应用型地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建构[J].百色学院学报,2010(2):120-124.

[5]宦书亮,李军.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课程实践教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实践教学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150-152.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A

1671-6531(2016)11-0041-03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丁明秀/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传媒与数理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52),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吉林长春130024)。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应用型考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