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
——以“概论”课为例

2016-03-29吴晓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文化

吴晓璇

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
——以“概论”课为例

吴晓璇

近代以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以影像记忆,讲好历史故事;以时事评论,讲好热点故事;以微视频录制,讲好身边故事;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说服力。

思政课;中国故事;路径

近代以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述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提高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说服力。

一、以影像记忆,讲好历史故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的追溯和历史背景的分析离不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讲述,影像则定格了历史的记忆,述说着历史的故事。

1.以历史人物的影像记忆,讲好历史故事。就“概论”课而言,前四章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概述和主要内容的阐述。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借助影像记忆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毛泽东人格魅力的了解,才能增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魅力。如,《尊前谈笑人依旧——毛泽东影像记忆》运用了很多历史的真实镜头,讲述了毛泽东作为领导者、丈夫、父亲多重角色的故事,尤其是作为父亲的伟大和深沉,深深地感动了学生,也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立体地认识历史伟人,从而促进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认同。

2.以历史事件的影像记忆,讲好历史故事。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全部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形态,离不开对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追忆。如,“概论”课第二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了解抗日战争史有利于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01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可以此为契机,通过影像讲述历史的故事,如让学生观看《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跨越70年的抗战影像记录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为广东的学生,当他们从影片中看到广东农妇戴着草帽、背着婴儿在地里劳作,村里墙上“锄头给我,你去打仗”宣传标语时,教室里顿时掌声雷动!这些影像建构了大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力。

影像记忆述说的故事有画面、有情节、有情感,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历史故事、讲好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增强了学生的理论认同和理论自信。

二、以时事评论,讲好热点故事

时事新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故事的现实图景与生活进程。“概论”课理论性较强,同时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对课程内容中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和外交国际战略理论的讲解,都必须与现实世界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才能讲深讲透讲生动。

1.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讲好热点故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围绕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选取近一个月内的时事新闻,通过PPT制作或是视频展播进行呈现和点评,教师做总结点评,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时事评论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时事新闻的选取往往是负面的,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校园暴力、医患关系紧张等,而他们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评论,由于思想尚未定型、阅历尚浅,观念见解、价值取向等非常容易被各种舆论、媒介的宣传所左右,甚至出现偏激的想法。

讲好热点故事绕不开社会问题。当下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新旧矛盾交织,各种社会问题叠加,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正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把热点故事讲好。讲好中国问题,正是讲好热点故事的重要体现。

如,结合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时事新闻,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结合雾霾天气,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结合呼格吉勒图案,讲全面依法治国;结合当下反腐倡廉,讲全面从严治党,等等。这些时事新闻发生在社会生活中,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他们所关注的热点故事。把富有时代感的时事新闻融入理论教学,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

2.以正能量为导向,讲好热点故事。诚然,转型期的中国还存在消极故事,但是作为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正视问题,更要做好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

在时事评论互动教学中,设置“传播正能量”的主题,让学生挖掘社会上的正能量新闻,传播正能量。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讲扩大对外开放;结合工匠理念讲敬业精神;结合全面脱贫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讲大学生创业梦的实现;结合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讲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等等。

通过时事引入大量鲜活的热点故事,以评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时事评论提高了学生正确认识热点故事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微视频录制,讲好身边故事

同样的故事,表达形式不同,效果截然不同,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组织学生录制微视频,展现生活的场景、生活的行为,用事实说话,讲好生活故事,讲好身边故事。

1.学生角色演绎,讲好身边故事。学生对生活的体悟、经历就是一本本鲜活的“教材”,这些“教材”让学生通过演绎录制成微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仅是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地看视频,还有录制视频过程中对故事的选定、理解和演绎,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觉感悟、自主成长。如,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要求学生录制“讲出自己的好故事——我的青春宣言”视频,让他们明白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需要自己奋斗去实现,进而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2.学生调查走访,讲好身边故事。微视频的录制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演绎,也可以与他人共同讲好身边故事。如人物采访,让学生采访家乡或是校园的感动人物,讲好他们的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调查走访,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让他们以“人文广东”为主题,跟随镜头述说广东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为自己作为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所拥有的悠久文化而骄傲,这就是讲好身边故事的力量!

视频的拍摄需要的是好故事,一部手机加上后期简单的剪辑和制作就足以打动教师和同学,让师生在互动中学习和交流。学生录制微视频,是以“1+X”方式讲好身边故事。“1”是教师指导,提供选题,“X”既包括了人员构成:学生、校内教师、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社会人员;也包括机构构成:思政部、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其他教学部门,多人员、多部门联动,采访、演绎,呈现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特别能吸引学生的关注。用身边的故事进行自我教育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把教师的课堂传授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四、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需要用自信的心态、国际的视野去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在国际历史发展的框架下增强故事的说服力。

1.以国际视野讲成就,讲好中国故事。在讲中国成就时,以国际的评价或是与国外进行比较,让学生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以国际评价讲述中国故事。如讲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反腐败斗争,让学生从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机构数据中了解外国人是如何评价的。如专门从事反腐败研究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2013年清廉指数显示,中国的得分和排名自1995年以来不断上升,中国的廉洁程度在中等以上。根据数据进一步剖析,可知在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第四。虽然指数设计不尽科学,但这是代表西方国家“发声”的机构对我国反腐的肯定,更具说服力。

又如韩国2015年拍摄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掀起一股中国热。纪录片走访了全球很多地区和国家,以13亿的力量、钱的力量、中国治世、大陆的力量、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中国之路这七个主题较为客观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在一个全球化语境中讲述中国的故事。显然,以国际视野讲中国成就更令人振奋,更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以国际视野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刘云山同志也多次谈到“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文化格局的形势中,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看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需要以国际视野讲文化,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学生们并不十分了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代表,反而对于走进来的外来文化十分了解甚至热衷,当然,这折射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待加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从国际的眼光讲好中国的文化故事,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如以孔子学院的开办讲好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孔子学院从2004年创办,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从无到有,把汉语和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国,展现了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国际吸引力。

又如通过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讲好文化产业发展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播出,“春晚”有了国际版,《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超级工程》等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和丰富文化资源的中国、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国。

理论之树只有植入生活的土壤才能常青。思政课教学只有融入丰富多彩的故事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把中国故事引入思政课教学,既是讲好思政课,也是讲好中国故事。

[1]王晓红.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讲好思政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2]李长江,何新春.将时事导入思政主干课的尝试及效果的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0(24).

[3]喻季欣,孙雨田.讲好故事离不开讲好问题——从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两篇一等奖作品说起[J].新闻与写作,2015(3).

[4]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4(8).

[5]王更辉.省级党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南方日报》实践为例[J].中国记者,2015(3).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1

A

1671-6531(2016)11-0038-03

*课题名称: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课题“高职‘概论’课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WHSZ15QN007)。

吴晓璇/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广东东莞523808),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广东广州510631)。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