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2016-03-29周红兵何池友
周红兵,何池友
高校教学
智能手机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周红兵,何池友
智能手机入侵高校课堂已是不争事实,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都在努力,力求减少甚至杜绝智能手机对课堂的不良影响,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做法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真正认识到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本质。课堂是在特定时间、地点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教与学活动的完整过程,这是课堂的本质,只有认清本质、尊重规律,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才能治标治本,从根本上杜绝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智能手机;高校课堂;过程管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老师在讲课,而学生在看手机”。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及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全面普及,手机进入高校课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断有媒体报道,智能手机“入侵”高校课堂,教师已经无力掌控课堂,课堂被手机掌控。报道固然使用了“入侵”这样的词汇,但是,媒体的观察和结论并未偏离现实,当前高校课堂确实正受到智能手机的严重干扰,无论是高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现实,同时,也很无奈。各方都在分析智能手机对高校课堂、高等教育、学习模式、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承的影响,并且也在努力寻求对策。如今的高校教师,从其背负的职能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即教学和科研。高校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课堂就是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他们的“战场”;还有在学术上探讨教学、教育的义务,因此,对于智能手机“入侵”高校课堂这个当下高等教育的严峻现实,高校教师义不容辞,需要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做出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智能手机:概念、特征及影响
手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最早发明电话的是贝尔,但最早发明手机的是马丁·库珀(Martin Cooper),①参见百度百百科“马丁·库帕”词条。1973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蜂窝式手机Dyna TAC,但相对于今天的手机而言,这部手机不仅外形笨重,而且功能极其简单,只有拨打和接听电话两种功能;1983年,手机才被真正投入市场,但最早投入市场的手机购买费用高达4500美元,因其费用高昂只是少数人的专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在外形上不断突破,日益精巧,手机网络也逐渐升级,从最初的移动网络,到2G、3G再到今天的4G,同时,造价也逐渐低廉,从原来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人都能够拥有的日常之物。现今,在众多的手机用户里,人们使用最多的是所谓智能手机(smart phone),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②参见百度百科“智能手机”词条。
智能手机有很多新特点:
1.人机交互智能化。如同电脑拥有像windows这样的操作系统一样,智能手机也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主要有Andriod系统和iOS系统,它们各有特色,但都是一种开放式系统,允许手机用户根据个人需要,在手机硬件允许的情况下,由用户自行选择一些免费或收费软件安装、运行或者删除。通过智能化的操作系统,手机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智能化。
2.即时即用网络化。现在的网络本身即包括数字网络、互联网网络和电信网络。电信网络已经占据了网络市场相当一部分份额。智能手机不仅可以利用手机卡接入到互联网络中去,而且在接入时,比电脑更小巧、方便,因此,4G时代手机网络的接入不仅速度快,而且更方便快捷,满足当下人们随时随地上网的需要。同时,几乎所有重要的公共场合,比如商场、车站、餐厅、邮局、银行、学校等,都为手机用户提供了免费上网的WIFI信号,这又极大地提高了手机用户的网络使用率。因此,“哪里有WIFI哪里就有家”这句网络流行语确实是对很多人生存状态的真实描述。
3.强大功能立体化。智能手机在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从最基本的通信功能已经向娱乐、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提供服务。概括来讲,智能手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娱乐服务、工作服务几个领域。电话、短信、邮件、新闻、天气等为用户提供了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智能手机的分辨率、运行速度、网络速度不断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手机游戏、阅读、音乐、视频等娱乐服务。还为用户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购物、文档加工、股票交易、视频会议等工作性服务。智能手机通过APP软件、智能操作平台和网络运营将这些服务整合到“方寸”之间的手机当中,其功能呈现立体化、全面化趋势。可以说,现代人已经在信息、娱乐、工作几乎所有领域都离不开手机了。
手机是必需品、时尚品、掌上多功能平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平均收入的日益增加以及智能手机价格的逐渐亲民化,手机对普遍家庭来说,早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人人都可拥有。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家长就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手机、电脑等“必备”硬件,而学校一般也会为他们提供网络服务。2016年 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手机依然是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首要设备。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逐渐被激发。从基础的娱乐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移动网民的日常生活。
二、智能手机对高校课堂的冲击和三方的无奈
手机智能化、便捷性和强大的功能性,使智能手机不仅在社会中普及,而且在学生中普及,这是既定事实。学生在其入学之初,就已经配备了手机、电脑、网络等硬件,他们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为100%。除看重手机基本的通信功能外,方便快捷的网络化、娱乐化,以及越来越强大的智能化,是智能手机普及化的主要依据。据调查,当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依次为:上网、获取信息、交流沟通,也有一部分学生使用手机是为了学习科研。[1]这说明,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目的多元,既不能恰当地定义为学,也不能简单地定义为玩。尽管有记者调查发现,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坦承自己每天上课会玩手机,[2]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利用智能手机的拍照、摄录、搜索、交流等功能进行笔记、查阅、互动等学习、科研活动。相对于近六成的玩而言,其余四成的学,也显得相当重要。因此,智能手机的影响,不能仅仅是割舍或者是鼓励的二元式思维,而呈现出利弊互参的胶着状态。
面对智能手机进入课堂,同时兼具利弊两方面特色的现状,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出现了既无法割舍又无法理性使用的纠结现象。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平台、APP软件,实现与学生的方便沟通,及时了解其动态,掌握学生舆情,及时收集、发布信息,在迅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够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促进师生交流,增强感情,手机也为教学提供了各种便利,比如通过email、QQ、微信可以进行交流,拍摄、摄录课堂教学,及时搜索课程与学术动态,手机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视野和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几乎绝大多数学生也意识到了课堂上玩手机是触犯课堂纪律的不正当学习行为,但是,一方面他们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将自己从玩的状态中拉回来,回到无手机课堂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课堂的吸引力不够、上课玩手机老师也不管、大家都在玩我也无所谓、手机也可以用来学习等客观理由,也使得学生难以对课堂玩手机形成正确、有效的心理防范和屏蔽机制,因而,他们面对手机,也是相当无奈。
为了弱化手机对课堂秩序的干扰,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都做出了努力。管理者出台各种政策,希望能够利用政策的权威性和导引性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些高校的学生也自发组织了类似“无手机课堂”的各种讨论或活动,力求从自我做起,加强自律性,杜绝手机对自身的影响;课堂是教师的阵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基于这种理解,学校一般都会要求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教师也积极强调课堂纪律,希望能够通过课堂管理和课后考核,以纪律为抓手,以教育为手段,以考核为导向,加强引导、管理,改善手机对课堂的冲击。
尽管三方都从各自的立场做出了努力,但从事实来看,高校课堂手机干扰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对大学生课堂是否应使用手机的态度仍然呈两极分化的态势。
课堂上玩手机仅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表现,我们可以改变思路去思考问题。试问,在手机出现之前,课堂是否能够保证学生百分百地投入呢?事实上,在手机出现之前,学生也并不能完全投入到课堂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看小说、睡觉、聊天或者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当手机出现之后,这种功能强大的产品迅速成为学生上课开小差的主要替代品。这样看来,智能手机对课堂正常教学的干扰,才是课堂“低头族”的实质,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整个课堂教学难以避免的“干扰”。如果将眼光放长远,它是过去课堂教学干扰因素的新表现,只是由于这种表现过于集中、单一和强大,因此,才会引起高校和全社会的关注。这样看来,对手机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分析,不应仅仅停留在手机这一新现象的层面上,还应当向后看和向前看。向后看,就要看到治理这种现象其实是对过去治理的延伸,向前看,就是要看到治理这种现象可以为后续各种可能出现的新科技产品提供参照。因此,对手机干扰高校课堂教学这一现象进行反思的同时,要从只注重手机的干扰这一因素,回归手机干扰只是课堂秩序干扰其中一种表现的思路上来,这样才能够有纵深地认识课堂教学问题。
手机干扰课堂秩序,从根本上来看,还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课堂对学生来说,是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对教师来说,是进行知识讲解、传播的场所,因此,课堂首先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尽管课堂同时承担了人格熏陶、文化传承、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等功能,但所有这些功能都是附加性的,都必须依附到“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功能才得以实现,因此,“教学活动过程”才是课堂本质,只有认识并尊重这个本质,同时按照这个本质去思考,才能够看清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且寻求到积极解决的方案。
三、尊重规律、勇于探索——科学管理教学过程设想
面对手机冲击课堂教学这一现象,当前的大多数做法都未能触及根本。笔者看来,要想改善当下高校课堂教学被手机“入侵”的局面,首先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为防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而去防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思路,这种思路实质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即便一时奏效,但难以长久,我们应该回归课堂教育的本质上来,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控制,强化课堂过程管理上下功夫,将课堂视作教学的一个环节,从教学规模、目标改革、过程控制、结果反馈等几个方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从而在整体提升课堂教育质量、回归课堂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课堂过程从而有效减少甚至杜绝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
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专业有专业目标,课程有课程目标,课堂有课堂目标,课程目标是专业目标的体现,课堂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细化,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会明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不会将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化,只是以教学内容的形式归化到课堂当中,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若能够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将课堂目标告诉学生,明确说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需要达到的目标,将教学目标明确化、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宏观性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学生在明确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会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思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2.教学过程全面参与。如前所述,课堂是在指定的时间、地点,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教与学活动的完整过程。课堂实际是双向的,一方面,人员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另一方面,活动包括教与学两种主要活动。但从目前的高校教学来看,课堂往往只强调了教师和教这个方面,相对忽略了学生和学这个方面,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者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或者因为学生人数较多难以组织起有效活动,或者因为学生参与不力等等因素,往往是“一言堂”,教师在上面努力讲解,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全员、全程参与。如果教师将课堂视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力图通过问题设计、讨论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充分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从时间上、过程中完全占有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的时间和空间。
3.教学手段稳中求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法、教学手段就是教师的“器”。大学阶段,教师授课更看重知识传授,相对较为忽略教法,但是,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长期的知识灌输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教师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对教学法的研究,找到合适学生、自己和课堂的教学方法,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认清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本质,尊重课堂教学规律,通过目标引导、过程控制和方法改革,将知识性、引导性和思辨性填满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是教学过程管理的核心,其短期目标是使课堂45-50分钟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其长期目标是重新树立学生在课堂上重视知识、有效参与、敬畏课堂的学习习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只有用专业性、知识性牢牢将课堂填充,使得学生有压力、有动力、有兴趣学习,利用过程控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单向地注意教师,而是多元地注意自己、同学及其与教师的互动,同时联系自己的专业学习、毕业方向,这样可以有效地完成对手机入侵课堂的狙击,才能完成对课堂玩手机现象的治本,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人才。
[1]董少校.手机“入侵”课堂.大学如何应对?[N].中国教育报,2012-12-03(2).
[2]陈怀志.智能手机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和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责任编辑:何岩
G47
A
1671-6531(2016)11-0030-04
*项目名称: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中文专业三维综合式教改实践研究”(2015jyxm227)
周红兵/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安徽安庆246133);何池友/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安徽安庆24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