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专业技术期刊的发展趋势与瓶颈

2016-03-29

传播与版权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播途径

张 杰



论专业技术期刊的发展趋势与瓶颈

张 杰

[摘 要]针对目前新型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专业技术期刊带来的冲击,预测专业技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包括呈现形式、传播途径、使用终端等,认为多媒体文件将替代传统的图文形式。同时,分析了该发展方式的三大瓶颈问题和出路。

[关键词]专业技术期刊;多媒体文件;呈现形式;传播途径

[作 者] 张杰,硕士,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给水排水》杂志社编辑。

众所周知,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冲击着传统媒体,其中包括专业技术期刊[1-3]。目前,为了适应这种技术的变化,专业技术期刊已做出相应调整,如通过期刊电子数据库、自身网站、开发客户端下载程序等手段,但其内容仍没有实质变化。那么,未来专业技术期刊的内容将会以何种形式呈现?通过何种途径传播?又有哪些发展瓶颈?笔者在本文中将作粗浅探讨。

一、纸质专业技术期刊目前的优缺点

(一)优点

可信度高。目前发行的传统纸质专业技术期刊,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市场冲击和考验,生存下来的大多是办刊严谨的优秀期刊;同时,纸质期刊不可更改,出版前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内容差错率低、可信度高[4,5]。这是传统纸质专业技术期刊的优点之一。

易于知识产权保护[6,7]。纸质期刊,避免了一些人随意抄袭、剽窃文章内容,至少增加了抄袭难度;同时,相对于网页上随意传播的内容,纸质期刊的知识产权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对作者评定职称等晋升有帮助。职称评定等晋升优势可以说是保持纸质期刊生命力的源泉。很多作者愿意把优秀文章投稿到纸质专业技术期刊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此[8,9]。

(二)缺点

传播速度慢。纸质专业技术期刊一般依靠邮局邮寄、直投快递等方式发行,送刊时间一般在3~10天,此速度相对于现在网络传播的速度,实在不可同日而语[4,10~12]。这是纸质期刊的一大劣势。

成本高。纸质专业技术期刊的印刷消耗了大量纸张和能源,投递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能源,存贮占用了大面积库房和消防资源[7,13,14]。这都造成纸张杂志的综合成本高昂。

环境不友好、资源不节约。纸质专业技术期刊印刷是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纸张生产消耗大量木材资源,杂志运输所用的交通工具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15]。

表现形式有限。纸质专业技术期刊内容呈现在纸张上,只能是图片、文字,与电子媒体上的多媒体内容相比,其表现能力小很多[16-19]。

二、专业技术期刊的服务宗旨

若要探究专业技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先明晰其服务的宗旨。专业技术期刊的存在意义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更高效、经济的传播专业技术经验,这就是其服务宗旨。未来专业技术期刊的任何发展和变革,都必然围绕这一宗旨进行。所谓高效,不单单指传播速度快,还包括受众接受领悟快。所谓经济,不但包括传播方式节约费用,还包括前期采编、加工、制作方式节约费用[20,21]。

三、专业技术期刊的发展趋势

(一)呈现形式

就目前可实现的技术来看,要使受众接受领悟快速,真实视频、模拟动画等多媒体文件是最佳的选择[22]。这样,专业技术期刊中烦琐的公式推导、纷繁的实验数据列表、晦涩的实验过程和现象描述、抽象的二维工程线图,都将变成可视化、更友好的呈现形式。这将成倍提高受众的领悟速度。这里举一个例子。目前纸质专业技术期刊中很多文章用于记录和传播某个典型工程案例的应用经验。文章主要包含一些二维的图片、计算公式、文字论述等内容,难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快速理解文章的精髓;那么,如果制作一个全息镜像,“读者”借助相应的视听装置,则可以快速融入工程环境。这样,经验的传播也不再是单向、固定的展示,而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读者”可以停下来研究每一个细节。当然,这些细节是编辑和作者预先设定好的,所以也不排除内容有不够全面的地方。

(二)传播途径

就目前可实现的技术来看,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网络都可以满足传播途径对速度和经济性的要求[23,24]。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读者不必将整个文章下载到自己电脑上,因为这样的文章的信息量会非常大。读者通过云端数据库浏览相关内容,只需要在自己计算机接口连接相应的视听装置硬件,并在计算机上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即可。

(三)所用终端

学习和研究专业技术需要思维连贯,不适合用“碎片时间”;所以这里所用的终端,应当是工作微型计算机或平板电脑,而不是手机。

总结一下,未来专业技术期刊不再是纸质期刊或PDF格式的电子期刊,而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在工作电脑上查看的多媒体文件。

四、瓶颈与出路

那么,这种新型的专业技术期刊形式,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接受领悟效率高等优点;但它也有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瓶颈一:技术条件

目前全息影像技术还属于高科技,只在科技馆和一些消费体验场所可以见到。相关技术普及到整个工业领域、教育领域、媒体领域,还需要时间。这个技术的普及过程还需要不断克服技术难关、优化技术要素、降低技术成本。但笔者相信,这是不可阻挡的,而且是所有瓶颈中难度最小的。笔者相信它的发展速度是超过大家预期的。

(二)瓶颈二:“编辑”人才

我们知道,传统期刊中的文章创作由作者完成,作者投来的稿件已是比较成型的作品;而对于新的期刊形式来说,作者肯定不会像掌握文字运用、word操作一样掌握视频甚至动画的制作技术[23~25];那么,作者的创作将只负责专业技术的创意,而后的视频和动画制作都需要交给编辑团队来完成。实质就是,传统创作的部分任务转变成了采编的任务。因此,编辑团队将会增加多媒体编辑这一新兴的重要角色,笔者相信,未来高层次的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不再是传统IT产业的专利,必将扩展到传统期刊领域。培养和引导此类计算机技术人才、开发适合于非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使用的相关软件,是发展此新型期刊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三)瓶颈三:采编、加工成本高

与传统期刊相比,新型期刊对多媒体文件的采编和加工由于涉及专业人员和软件,所以相应的采编和加工成本提高,这是违背专业技术期刊服务宗旨的,势必阻碍其发展和推广。然而,这部分成本的增加可以被多媒体作品复制、传播成本很低所抵消[26~28]。如果整体考虑采编、加工、复制、传播全过程的话,总成本应该是较传统形式降低了。这将是发展此项技术的资金保障。

(四)瓶颈四:作者待遇

在目前国内的政策框架下,在传统技术期刊发表文章,对作者职称评定有作用。不得不承认,这是作者向专业期刊投稿的一大动力。然而,试想如果作者制作了一个多媒体文件,那么这对作者的职称评定还有作用么?目前看难以保证。作者待遇的不对称,势必制约这种新型期刊形式的发展。因此,对于此类多媒体文件版权的保护、作者的对等待遇做出相应规定,并能深入人心,是发展此项技术的政策保障。

五、结语

变化发展是任何事物的必然规律,专业技术期刊当然也不例外。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带来新型传播和体验革命,必将触发传统技术期刊的重大变革。唯一不变的是,专业技术期刊将始终为更高效、经济地传播专业技术经验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庄春,赵永华.传统期刊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发展探索[J].今传媒:学术版,2013(4):68-70.

[2]宫小飞.新媒体时代传统期刊的转型与发展[J].新闻知识,2014(4):50-51.

[3]卢小文.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品牌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2014(6):23-23.

[4]仝菲.2010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1 (8):232-233.

[5]苏宏元,粟佳,周奂.新媒体研究:更加关注业界、现实、网民和学术自身——201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综述[J].新闻界,2011(9):3-5.

[6]吴静.数字化媒体研究的若干热点——2006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新闻知识,2007(2):27-30.

[7]付玉辉,2011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2(1):24-28.

[8]唐霞.政治学视野下近年来新媒体研究综述[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3):93-96.

[9]付玉辉,2012年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3(1):28-35.

[10]康帆,辛艺华.新媒体环境中城市公共空间移动电视研究综述与特点分析[J].新闻知识,2012(7):15-17.

[11]覃博雅.是新闻在网络中进化还是网络使新闻畸形?——传统阅读与采编思维在新媒体下的生态[J].采写编,2011(4):54-56.

[12]谢耘耕,万旋傲.不同类型媒介在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变迁——基于2007—2011年重大公共事件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1):60-64.

[13]金栋昌,朱仁伟.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动力的传播学解释——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的分析[J].新闻知识,2010(2):28-31.

[14]杨柳.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J].新闻世界,2010(5):159-160.

[15]孙慧.论新媒体时代宣传技巧的创新思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6]张宇.传统媒体如何抗衡新媒体的竞争[J].电子制作,2014(3).

[17]王君.看“微博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22).

[18]陈琳.浅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4(9):22-22.

[19]刘微娜.新媒体语境下初创企业的品牌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0]范红艳.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之路[J].视听,2015(1).

[21]郑文强.探讨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路[J].新闻传播,2013(8).

[22]张品.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努力寻求创新发展——浅谈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J].记者摇篮,2015(10).

[23]蒋虎.建设“大媒体”平台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北京广播电视台建设发展新媒体的思考[J].中国广播,2015(1):29-31.

[24]于宏剑.探寻广播体育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路[J].新闻传播,2013(7).

[25]赵震.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和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2-3.

[26]施华.探寻行业报融合发展之路[J].传媒,2015 (23).

[27]李先知.北京电视台:探寻“台网融合”下广电新媒体发展之路[J].中国记者,2013(6).

[28]申启武,吴侠.探寻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创新与发展之路——第四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2):147-148.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何处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犬狂犬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
浅析新媒体下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红色经典”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