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学术期刊发展态势研究

2016-03-29王真真

传播与版权 2016年5期
关键词:发展态势媒体融合学术期刊

王真真



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学术期刊发展态势研究

王真真

[摘 要]媒体融合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发展理念,是数字技术不断更新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学术期刊在这个新的生态环境下,如何竞合,如何寻求新机遇、新发展,得先审视自身发展现状,并了解该语境下自己所面临的挑战、机遇与未来发展态势。学术期刊除坚守学术守望、注重内容生产、彰显专业特色外,还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共赢,探索适应时代发展与读者需求的发展新模式、新动力,提升学术期刊在国际领域与期刊领域的地位及影响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术期刊;发展态势

[作 者] 王真真,文学硕士,广西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学术期刊承载着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传播学术精神和学术理念、评价学术价值的重要功能。数字化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学术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机遇。2014年4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文章。同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创新融合的顶层设计出台。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出要求,强调要从“相加”到“相融”。近年,国内几大报业巨头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开始尝试对广义的媒体融合①广义的媒体融合是指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进行探索,亦纷纷整合资源组建了出版集团,这些初步实践收获了一定成果。学术期刊囿于自身的专业学术性、受众范围的针对性、编辑流程的固态化,与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应有别于其他出版物。

媒体融合是数字化信息时代下一种全新的媒介发展理念,是互联网飞速发展、数字技术不断更新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媒介组织的融合、资本的融合、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经营方式的融合、媒介形态的融合,这些方方面面的融合正逐步形成一个大传媒产业生态圈。学术期刊在这个新的生态环境下,如何竞合,如何寻求新机遇、新发展,得先审视自身当下的生存状态。

一、转型态势下的学术期刊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每年平均出版期刊9800多种,而其中各类学术期刊约占60%,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在学术传播的领域,学术期刊看似仍一家独大,在职称评价体系还没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之下,学术期刊的传统地位似乎牢不可撼。但现实情况并不如此乐观。2012年7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了《关于报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对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规范与编辑资质做出了要求,并将于2016年正式形成全国学术期刊名录。如此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体制改革任重道远,非朝夕之事,且学术期刊自身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术期刊当下的发展困境

1.学术本位异化。由于办刊经费的不足、职称评定制度的不完善与监管考核体系的不健全,当下的学术期刊正朝着偏离学术本位的方向异化。办刊价值观不端正,逐利性越来越强,在市场化思潮和学术商品化的影响下,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偏离学术性的轨道。部分学术期刊甚至以外包的方式或以与中介合作的方式进行运作,完全商业化,丧失了学术期刊本该具备的学术性。在市场异化和生存压力的挤压下,纸质学术期刊逐渐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真正愿意自掏腰包购买学术刊物的读者越来越少,而学术期刊免费赠阅的越来越多。

2.同质化严重。同质化严重,办刊雷同度高,编辑方针趋同,千刊一貌,特色特点匮乏,专业边界不清晰。譬如我国有上千家的高校文科学报,其中综合类期刊就接近70%。很多学术期刊基于版面费等利益考虑,随意扩充版面多刊发论文,学术定位不明确,有文即发,栏目设置不合理。为提高牟利速度,不少学术期刊不断缩短出版周期,双月刊变月刊,月刊变旬刊,年底加急出增刊。此外,很多学术期刊还纷纷增加刊物容量,80页码变100,100页码扩120,120页码加至200。

3.学术公信力不强。公信力是让公众信任的能力,是衡量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术期刊争取市场与受众的关键。部分学术期刊缺少现代化的采编系统,审稿周期过长,三审制成虚设,匿名审稿成伪问题,信息不公开,学术操守不坚持,社会公器职责不明,不太注重学术公信力的培育,版面费收取无节制。此外,各类所谓“核心期刊”“来源(数据源)期刊”排行榜等引发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及巨额版面费致使许多优质稿件流向国外期刊,许多优秀学者与国内学术期刊渐行渐远[1]。

4.办刊模式落后。办刊模式陈旧、加工和传播方式落后、数字出版状况不佳等都不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需要。互联网给学术期刊等传统媒介提供了一个互通互联互助的开放性平台型媒体,该平台能充分地享受彼此的资源,但同时也有着各种规则、标准、制衡力量。学术期刊因观念的陈旧、体制的僵化、资金的匮乏、专业人才的紧缺,要在这开放的平台上寻找竞争优势举步维艰。

5.发展合力匮乏。发展没有形成合力。以高校学报一校一刊为代表的分散性、非聚合性期刊布局,使得学术期刊的发展长期没有形成合力,凝聚力不强,协同作战意识也较弱。且各刊之间壁垒较深,深层交流与通联较少,深层合作更少,联合发展的意愿也不强,大部分学术刊物都更倾向于独立办刊、自由办刊。

综上,我国学术期刊源于体制结构性矛盾的综合性、分散性、内向性已然与数字化时代下的现代学术发展格格不入[1]。学术国际化、评价数量化、传播数字化、“读库”时代的到来,这些都要求学术期刊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道路,因而改革与融合发展、流程再造与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试点期间,深圳严格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 》(水资源 〔2012〕186号)精神,积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四个率先”“四项制度”。

(二)融合推进下的学术期刊生存挑战

“互联网下的数字化,改变了纸本时代从中心到边缘的纵向传播模式,实现了横向的共时态传播,传播不再有任何物理障碍。”[2]媒体融合的推进改变了各种媒介的生存生态。

1.对传播方式的挑战。在数字大潮的冲击下,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也改变了传统的运营方式,学术期刊在先行体制下所形成的传统办刊模式远远无法适应媒体融合的需要。媒体融合“拓展了传媒产业链条,解构了原有的受众和媒体,使媒体碎片化。同时受众的日益广泛化和多元化,也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3]。媒体碎片化意味着单一媒体吸引的受众市场会缩小,受众市场的细分会日渐精密,专业化强与特色明显才能唤起受众的注意力。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传统学术期刊综合性、分散性、聚力弱的办刊模式与受众面窄、市场调试能力差等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并将会成为学术期刊前行与改革的桎梏。

2.对加工方式的挑战。学术期刊现有的加工以及传播方式也不适应多媒体融合的格局。“媒体融合要求期刊从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转变,对富媒体资源进行格式转换后在内容管理系统中加工整合,再根据市场需求以不同格式发布到相应终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4]当下学术期刊加工方式基本以人工手动加工为主,虽有少数编辑部在校对过程中辅以黑马校对软件,然而就整个编辑加工流程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仍然较弱。在发行方面,学术期刊仍以纸质发行为主,不少学术期刊编辑部建设有自己的网站,但这些网站所提供的服务缺乏个性化内容,读者需求针对性亦不强,且内容更新也滞后,不及时。

3.对产品形式与互动模式的挑战。学术期刊的产品形式与互动模式不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形势。纸质刊物仍然是很多学术刊物的主要产品形式甚至是唯一产品形式,而数字资源基于自我开发、自我应用、自我推广的极少。学术期刊的各种学术资源大都被几大数字信息服务商廉价购买,如中国知网、超星、重庆维普、万方数据等。虽然这种合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术资源的转化和利用、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但这种简单的资源出售,并不是真正的数字化建设。因为珍贵数字资源用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商业价值的潜能在这种方式下无法被深度挖掘。此外,编辑部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模式还是基本停留于十几年前的电话与电子邮箱层次,基于新媒体的O2O①O2O: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互动模式只是少数编辑部在试用。只有学术期刊编辑主动去参与数字化过程,只有学术期刊主动去完成数字化的建设,学术资源的利用才能真正创新升级。

二、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趋势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厘定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当时他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层面提出的。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从学术概念对该词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各种媒介将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014年,由于顶层设计的重视媒体融合一词在国内传媒界成为热门词汇。从直观角度而言,媒体融合是报纸、期刊、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介与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介彼此有效地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信息平台传播给受众[5]。其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体融合是指不同的媒介形态重新进行整合,“融合”在一起,质变成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期刊、手机报等。广义的媒体融合则指一切媒介形态及相关要素融合汇集起来,相互渗透,并产生质变。这种深度融合有媒介形态的融合,还有传播手段、组织结构、所有权等要素的相互融合。

(二)媒体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三)媒体融合给学术期刊发展提供的新机遇

媒体融合给学术期刊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在数字化背景下进一步发展革新提供了多元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前沿的技术条件,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背景。媒体融合日益加剧,媒介间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磨合空间会日渐缩小,彼此间的摩擦力越来越弱,合作共赢的阻力亦会越来越小。换而言之,不同媒介间合作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

1.改变稿源渠道及知识生产方式。改变了学术期刊稿源渠道及知识生产方式。利用媒体融合,学术期刊的编辑部可以多渠道地拓宽稿源渠道,组建自己的稿源库、智库及培养自己的作者群。可以利用检测系统对学术不端与著作权侵权进行把关;可以利用相关文字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加工;可以利用专业的校对软件辅助人工校对;可以将加工好的稿件转换成不同格式,发布到不同的终端。这些前所未有的知识生产方式,将使知识生产的完成更高速、更高效。

2.改进印刷及出版方式。媒体融合改进印刷及出版方式,摒除一些传统纸质印刷浪费纸张、无法快速印刷、无法小批量印刷的弊端。媒体融合,学术期刊可实现灵活机动的按需印刷,甚至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海量信息,定制个性化服务内容,实现绿色出版。还可以利用采编系统加快组稿、审稿速度,提高编辑出版的效率,缩短办刊周期。在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下,学术期刊从组稿到制版印刷一般要历经数月,而新媒体的介入会使采编流程再造、升级、优化,会使出版进入“高铁”时代。

3.提高传播速度,优化传播渠道。促进传播速度的提高与传播渠道的改变及优化。媒体融合的技术使传播从单向传递升级为双向互动,可以自主检索和个性化推送等方式使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更多元、更立体、更完善。数字信息的在线索取、开放获取平台的建立可有效地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速度,扩大其传播范围与传播效率。借助DOI③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码,是云计算背景下最佳的“大数据”样本存储和应用技术。解析系统可快速、准确地查找和定位原文,提高有效信息的关联性。诸如此类的丰富媒体融合技术,带来了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革新[6],促进其传播渠道的改进,优化传播渠道的效能。

三、媒体融合语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未来

媒体融合语境下学术期刊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趋利避害,善用谋略,努力提升自身质量,在瞬息万变中找准新的增长点及新的发展动力?

(一)向学术本位回归

向学术本位回归,坚持学术守望,恪守学术价值底线。“学术期刊逐利化、核心化、空心化等现象都是对学术期刊本质功能的变异,与学术期刊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6]这种背道而驰源于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学术评价等制度的不科学、不合理。改革和完善这些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些异化、滞足学术期刊发展的枷锁,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必须树立学术为本、学术质量至上的办刊理念,必须坚守学术的价值底线,注重学术品牌的打造。真正从学术质量上和学术影响力上去提升学术期刊的公信力,确立学术本位在学术期刊转型与改革中的核心地位。要坚持学术守望,不要以牺牲宗旨与原则去迎合市场利益及一些所谓核心期刊的评价标准,使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交流与学术创新、展示前沿科研成果与传播学术精神的平台这一称号名副其实。

(二)结构转型势在必行

学术期刊进行结构转型,建设适应媒体融合与数字出版的生态链,构建科学合理的期刊格局势在必行。我国的学术期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整体格局主要由高等院校学报、研究所期刊、研究团体刊物等组成。这些学术期刊具有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专业学术期刊极少的特点。而其中的综合性期刊趋同现象又极严重,产业结构呈严重失衡状态。所以,学术期刊必须对这种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对这种期刊格局进行革命式的再造。未来的学术期刊发展格局应当是金字塔结构,这个金字塔的根基应当由专业性学术期刊搭建,而具有启迪意义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当位于金字塔上部[7]。这种结构的搭建有利于我国学术期刊适应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态势,适应国际学术科研评价标准。

(三)坚持“内容为王”原则

注重内容生产,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在媒体融合的产业链条中,学术期刊编辑部是内容的提供商,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以优质的、符合读者需求的内容生产确保自身的主体地位。当下,很多学术期刊的内容拥挤且支离破碎无体系。这种状态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学术期刊编辑的活动随机性过大,编辑思想没有围绕学术内容开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术期刊基于版面费牟利考虑,忽视内容质量。所以,学术期刊要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内容的生产加工上,而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损质取利上,也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充斥着水分的提高影响因子和转载率等务虚工作上。要善于借助媒体融合的契机共享资源、共享内容,借助新技术拓展和丰富优质内容的来源渠道,借助数字平台实现对海量内容的按需查询、实时传递和灵活索取。紧紧抓住内容建设这一关键点,学术期刊的市场竞争效力才有说服力,学术期刊的发展才能可持续。

(四)彰显专业特色

彰显学术期刊的专业特色、展示鲜明特点、突出学科优势是富媒体背景下期刊发展的利器。在媒体融合带来知识碎片化的呈现中,很多读者基于专业视角往往希望在学术刊物中方便快捷地定位到与自己学科专业相关的内容,希望在学术刊物中找到专业的核心与边界,了解到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势。学术期刊因篇幅与版面的限制,在面对海量内容时应设立符合自身定位和发展的择取标准,应根据专业定位优先选取那些能反映学术热点、学术发展趋势等学术价值更高的内容进行刊发。要善于根据自身的办刊宗旨和学科优势去策划特色栏目、打造特色栏目、经营特色栏目,彰显学术的标杆作用。抓准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学术期刊才能抓住多媒体融合时代下期刊发展的根本,才能保障学术期刊发展的生存空间。

(五)寻求媒介共赢新模式、新动力

随着媒体融合态势的推进,很多学术期刊开始尝试借助第三方技术参与媒体融合大潮。数字出版作为出版行业的新业态,在推动期刊跨越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出版时代,学术期刊能否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媒体融合先机、推进资源融合共享,首先要做的是积极寻求多方共赢的新模式、新动力。每种学术期刊的宗旨、目标、特色不尽相同,所以其发展的新模式、新动力要与自身的特点相符。此外,还要善于分析各媒体形式的长处与短板,要善于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要善于根据自身的特点实现共生发展,还要善于借鉴优质资源,提升刊物质量,切忌生搬硬套,一味模仿。与其他媒介相比,学术期刊具有分众化的特点,其学科限制决定了其受众范围有限,读者成分相对单一,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其开拓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必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在寻求发展新动力时,善于借助学科优势定制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善于借助学术期刊的产业联盟、利益共同体这些互动的合力平台与“中央厨房”等新型全媒体采编发空间,无疑会有利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2012年2月,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多种综合性学报以中国知网为平台,以“云出版”的聚合技术推出了数字化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系列整体传播新模式,实现了学术期刊编辑加工与出版发行的分离,使出版发行能依靠优势力量整合。2016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复组建的全国首家高校期刊集团“广西期刊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在桂林挂牌,该集团的成立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内容、渠道、管理和经营上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的方式为学术期刊探索发展新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念[8]。

媒体融合改变了学术期刊原有的办刊模式,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新机制,促进了学术内容和学术精神的传播效率,带来了学术期刊改革发展的春天。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语境下,除坚守学术的守望、注重内容生产、彰显专业特色外,还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共赢,探索适应时代发展与读者需求的发展新模式、新动力,从而主动有为地与国际接轨,与现代化、数字化接轨,提升学术期刊在国际领域、期刊领域、文化领域的地位及影响力。对于全国数千种学术期刊而言,媒体融合或许是一条更为有效、更为可行的实现自身理想、完成自身使命的路径。[本文系广西警察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5KYB01);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改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5〕22号)]

【参考文献】

[1]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传媒,2011(10):8-9.

[2]朱剑.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N].光明日报,2014-11-03(11).

[3]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61.

[4]郭雨梅,郭晓亮,景勇.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内生发展策略[J].出版科学,2015(5):54.

[5]吴昊天.以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传媒产业新型发展之路[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18.

[6]张显龙.学术本位回归与学术期刊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3(6):139.

[7]梁小建.学术期刊转型的趋势与方向[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21.

[8]陈香.全国首家高校期刊集团成立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在桂林揭牌[N].中华读书报,2016-01-06(01).

猜你喜欢

发展态势媒体融合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发展态势的探讨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