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发轫的影响

2016-03-29贾彩锋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

贾彩锋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发轫的影响

贾彩锋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洋务运动的兴起,一是清政府突破“夷夏之防”的产物,二是两次中外军事冲突后实现某种合作的产物,三是镇压农民起义的产物。对“夷夏之防”观念的突破是兴办洋务运动的前提,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势力的兴起是洋务运动得以开办的坚实政治力量。伴随着农民起义的失败,洋务运动得以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中国近代化事业正是从此迈开脚步的。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发轫;夷夏之防

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农民起义,它发生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是旧时农民起义的终结,又是新的社会革命的开端。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发轫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与传统夷夏观念的转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际,太平天国的势力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更让清政府感到剧痛的是英法联军迅速打进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清廷被迫改变对列强的态度,从而导致思想界松动,地主阶层开始重新思考夷夏关系。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举国上下惊叹此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一变局迫使统治者冷静思考、自我反省,一部分官员也开始转变观念。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悍然入侵大清帝国,面对新的变局,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便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面对现实反躬自省,鼓起勇气睁眼看世界,承认中国确有不如西方的地方。林则徐在抗英斗争中重视现实,为了解英国乃至当时世界,命人翻译《广州月报》,也就是如今看到的《澳门月报》;以《世界地理大全》为蓝本编写《四洲志》;搜集和整理了大量大炮、战船等资料,从国外购买多门新型大炮,把战船制造、火器制造和养兵练兵作为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魏源在林则徐的嘱托下编出《海国图志》。他丢弃虚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在魏源看来,对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1]11,中国应该加以学习,“人习其技巧,一二载后,不必仰赖于外夷”[1]7。魏、林的思想当时并没有被清廷采纳,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起来。“师夷”思想被搁置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鸦片战争清政府惨败后忙于求和,签订条约之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假象,“师夷”的思想自然不受重视。第二,林则徐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使人们不再敢提“师夷”。第三,魏源人微言轻,仅凭他自己根本不可能改变根深蒂固的“鄙夷”观念。

太平天国势力从1851年开始迅速席卷全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清廷奋力镇压太平军时爆发。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之局,“鄙夷”的观念开始转变,“师夷”观点被重新提出。不过当时仍有相当多的人反对“师夷”,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把“夷人”当作仇人,因其曾举兵进犯我国,残害我国百姓,学士大夫无不痛心疾首,饮恨至今。如果从夷,就会溃“夷夏之防”。

太平天国势力不断壮大,清廷不仅不能将其镇压,反而任其发展。以曾、李为首的大部分官吏认为清军与太平军无法相抗衡。部分地方官吏为求自保,希望借洋人之手来镇压太平军。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借用了西洋技法,清政府为了避免其与西方勾结,确立了“灭发捻为先”的方针,实施借洋兵助剿政策。随着太平天国的被镇压及洋务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学西方、求富强表示认同和支持。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汇报》发表文章,提出学习西方不仅限于学习军事,应“扩充制造,广用机器,开火车路,设电气线”,由军事到民用。更激进的《申报》刊登《论人君宜通他国语言文字事》《论欲效西法》《机器近闻》《论中国渐改西法》等文章,主张向西方学习,上至朝政制度,下至工商民习,呼吁加快仿效西法。虽然这些主张多未被主政者采纳,但它的宣传和倡导促使学西方、办洋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

从“鄙夷”、耻谈到“师夷”、热谈洋务,这种政治观念的转变是官方对“夷夏之防”传统观念的突破。尽管这种突破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其仍然为先进的中国人进一步学习西方打开了窗户,打破了万里航程的坚冰。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与中外暂时友好局面的出现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势力所及达18省,攻城600余座,东南富庶之地为其所有。曾国藩曾哀叹:“初抵两江,处处破碎,几于无从下手”[3]。清政府虽然和外国侵略者联合,但并没有对其完全臣服。采取联合政策的目的,一是离间太平天国与外国的关系,避免太平天国和外国侵略者相互勾结来动摇其统治;二是企图在太平天国发展的时期谋求自强,在得到喘息之机后一举消灭太平天国,最后发展壮大自己。

太平天国起义对清王朝的打击是致命的,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打击也是沉重的。1860年以后,太平天国的势力扩展到江浙沿海地区,外国侵略势力岌岌可危,特别是1860年和1862年两次进攻上海、1861年攻占宁波,给列强以沉重的打击。其实,在太平天国初期,列强曾想借太平天国来实现其殖民目的,但洪秀全予以拒绝,说:“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大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4]。由于太平天国并没有满足列强的愿望,西方列强转而向清政府伸出联合之手,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也由中立变成同清政府联合绞杀。

西方列强之所以改变了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是因为其意识到太平天国所代表的利益与其不同,它们不可能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国度里获得期待的利益,而腐败的清政府可以满足他们的侵略欲望。清廷在面对太平天国时手足无措,因此也有意向列强靠拢,这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列强支持清政府的决心。如此可以推断,侵略者和清政府面对太平天国的严重威胁,为了各自利益才走向联合之路。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一派掌握大权。为了取得外国侵略者的支持,清廷一度媚外。这种态度与曾国藩等人为求自强的洋务之举不谋而合,因此,洋务派取得清廷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付诸实践,开展了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三、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和洋务派政治力量的形成

太平天国开始后,八旗、绿营军腐朽不堪,难当大任。为镇压太平天国,清廷命令各地举办团练。1852年,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他认为,要想打败太平军,必须摒去旧制,寻找新的方法。他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树起所谓的“君子之师”,很快建立了湘军。但是湘军的体制与原有的“绿营”大不相同:绿营的兵将是互不相属的,各地的绿营兵都由朝廷直接调拨,临时派将统率;而湘军的所有官员都由曾国藩自己选用,这些将官所带的兵将又都是他们自己招募、训练和指挥的。全部湘军只接受曾国藩一人的调度和指挥,实际上成为曾的私军。

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军粉碎了江南大营,绿营几乎全部崩溃,同时英法军北上的危机迫在眼前,此时清廷才任命曾国藩为署理两江总督。咸丰十一年(1861),清朝发生辛酉政变,又使曾国藩集团得到进一步提高政治地位的机会。辛酉政变后上台执政的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必要取得已经成为国内能和太平军较量的唯一军事力量的曾国藩集团的支持。十月十八日,清廷命令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事要务,四省巡抚以下各官皆受其节制,并命其保荐封疆将帅人员。由曾举荐的李绪宜、沈葆桢、李鸿章、左宗棠分任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巡抚。此后新上任的广西巡抚刘长佑、河南巡抚严树森、贵州巡抚江忠义也都是湘军的人。至此,曾国藩真正掌握了实权,并全力镇压太平天国。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汉族官僚势力逐渐壮大。“然自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来,随着内战的推进,其权力结构自中央以至地方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地方则形成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大批掌握军政实权的汉员督抚”[5]。可以说,没有太平天国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满族贵族控制政府实权的局面就不会被打破,也就没有曾国藩等汉族官僚的崛起,太平天国运动为汉族地主获得权力提供了有利契机。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势力凭借强大的湘淮势力,成为封疆大吏,掌握了地方实权,并入京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坚定政治力量,保证了洋务运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后来的发展壮大。

四、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大规模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为洋务运动的发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中国第一个军工厂(1862年曾国藩开办的安庆军械所)、中国第一个船政总局(1866年6月左宗棠办的第一造船厂)、第一个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等等,都产生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这些都是太平天国运动播下的“种子”。

洋务运动发端于太平天国统治的中心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这不是一个偶然。首先,太平天国统治地区商业繁荣。苏州、吴江、宜兴等地商业繁荣、商贾众多、百货云集,比战乱时期商业要繁荣数倍。“太平天国还经常运淮盐到湖北各地,廉价出售,并运回当地布匹,到安徽、江苏廉价出售”[6]。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为新的生产力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其次,太平天国统治地区思想开化。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在革命的浪潮中主张同外部世界交往,发展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往来。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明确主张同外国发展“彼此友谊,互通真理及知识,而各以礼相接”[7]。杨秀清也明确宣称:太平天国与万国皆通商。太平天国开始阶段,主张“互通真理知识”。到运动后期,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详细论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提出修铁路、建工厂、兴修水利、允许私人投资各种经济事业等主张。洪仁玕的思想虽然没有得到实现,但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洋务运动中。

面对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洋务派不得不扩大运动规模。在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之前,国内的阶级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但是随着农民起义被镇压,国内阶级矛盾开始缓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变化了的客观形势促使洋务派办洋务的出发点发生转变,由主要镇压农民起义转向御侮。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洋务派感受到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加深,列强是比农民起义更难对付的敌人。尤其是在东南沿海一带,西方各国借“友好”之名可以肆无忌惮地通商传教,其船坚炮利也是中国无法抵挡的。洋务运动之所以在农民起义失败后大规模开展,是为了对付实力更加强大的西方列强的现实需要。

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为洋务运动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障。农民起义的失败,使清政府节省了大量军费,从而为洋务运动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财力保障。洋务运动是一个物质运动,无论是购买洋枪洋炮、开办工厂还是兴办学堂,一旦离开资金就会一事无成。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对洋务运动的发轫起了重要影响,而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也为洋务运动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证。

[1]魏源.海国图志 筹海篇三议战:第2卷[Z].岳麓书社,1998:11.

[2]贾桢.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Z].中华书局,1979:2669.

[3]江世荣.曾国藩未刊信稿[Z].中华书局,1959:60.

[4]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5]朱东安.太平天国与咸同政局[M].近代史研究,1999(2).

[6]孙毓棠.中国近代史工业史资料:第一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540-542.

[7]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8):854.

2016-04-06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商品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近代东北移民问题”(L09DS011)。

贾彩锋(1991-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K252

A

2095-7602(2016)09-0078-03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桑德斯镜头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研究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
历史课堂教学视角的选择与实践——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
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