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农村社区生态教育探究

2016-03-29姜和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农村社区生态教育

张 敏,姜和平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吉林省农村社区生态教育探究

张敏,姜和平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农村社区生态教育是吉林省生态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吉林省农村社区生态教育必须立足本省实际,以和谐、富强、公正、法治的生态化诠释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工作为重要介入手段,与农村各项工作有机融合。

[关键词]农村社区;生态教育;生态城镇化

新型生态城镇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新型生态城镇建设的最关键因素是人,离开具备生态意识的建设者和市民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新型城镇的生态化。农民是生态城镇居民的主要来源,只有对农村社区进行有效的生态教育,切实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态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城镇居民的生态素质,实现新型城镇的生态化。

一、农村社区生态教育是生态城镇化的重要前提

所谓生态城镇化,就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统筹考虑城市化与生态化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统合人口资源产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建设以和谐、宜居、低碳为特点的生态城镇,谋求新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镇化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1]各省区普遍将生态城镇化列入农村发展目标,例如吉林省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全面落实规划,探索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深入搞好22个特色示范城镇试点,适时总结推广经验。启动长春市等4个层面的国家试点、重点城镇扩权试点和生态城镇化试点,争取批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随着生态城镇化的任务日益紧迫,农村社区生态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生态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的提高。农村社区居民是新型生态城镇的潜在居民,其生态素质决定了新型生态城镇居民的素质。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大批农民迅速转化为市民,各种资源和产业加快向中心城镇聚集,然而新兴城镇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不容乐观。中国的城市化在让数以亿计的农民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因此,培养农民生态意识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生态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加强农村社区生态教育。农村社区包括传统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日益成为农村社区的主流。相对于传统农村而言,新型农村社区本质上是城镇化的组成部分和发展趋势,其所体现的是城市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型农村社区人口相对集中,便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实行生态教育。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广泛的生态教育,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是确保生态化城镇建设的基本前提。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态素质,才会为新型生态城镇输入高素质的市民,才会培育生态城镇的建设者。

二、生态民生建设是农村社区生态教育的实践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吉林省的生态建设成就:“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吉林的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保护好,不断培育新的发展优势。”[2]吉林省政府也提出,要“建设美丽吉林,推进东部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中部黑土地资源保护、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使吉林成为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只有立足于本省实际,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农村社区生态教育实践。

将生态民生与生态教育结合起来,其内在的诸多价值观的次序安排就成为重要的问题。首先要确定生态民生建设中合理的生态伦理秩序,这是农村社区生态民生教育的基本前提。吉林省生态民生建设的特点是生态压力相对较轻,而民生建设任务艰巨,发展经济对生态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吉林省生态民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生态承载能力的红线内稳定经济增长,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之中,将生态导向与就业导向、效益导向、市场导向并重,推进新型生态城镇化健康发展,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伦理秩序是生态伦理的基础,在生态民生建设中体现为对生态民生建设各个行为主体生态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对生态民生建设中的利益分配原则等方面。生态民生建设不仅需要法律上的正当性,而且需要道德上的正当性,而生态民生道德上的正当性通过生态伦理秩序得以体现。合理的生态伦理秩序有利于为吉林省生态民生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民生建设中,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无论是生态移民搬迁还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城镇建设,都会有地方政府企业或个人在经济利益方面的让步或牺牲。而这种生态责任只有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上,才能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才能推动生态民生建设顺利进行。

生态民生建设与传统民生建设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生态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民生建设的根本前提。在生态民生建设中,公正是基本原则,而法治是基本手段。所以新常态下吉林省生态民生建设中的生态伦理秩序应是和谐、富强、公正、法治。和谐是人与自然生态伦理秩序的最高层次;富强是生态和谐前提下生态伦理秩序的发展目标;公正是生态伦理秩序的根本原则;法治是维护生态伦理秩序的基本手段。生态民生建设的生态伦理价值是农村社区生态教育的基本价值依据。

三、吉林省农村社区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

吉林省作为生态农业大省,其基本省情决定了农村社区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3]现有农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侧重于管理,以管理促进农民生态城镇化,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生态教育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仍然是薄弱环节。吉林省农村社区以村镇为中心聚居,一般可以分为散村、集村和集镇等形态,社区居民具有相近的价值观和生产方式。农村社区居民以从事农业为主,与自然紧密接触,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依存性,这是农村生态教育的感性基础。

吉林省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农村社区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农村社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人口文化水平较低、视野相对狭隘。同时,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口结构简单,也增加了社区生态教育的难度。农村社区之中,居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之下,生活方式多数仍然处于传统状态,对社会事务参与意识淡薄,但是群体间认同意识强,传统文化积淀较深。吉林农村社区生态教育必须针对这些特征才能够行之有效。

传统的标语口号式的教育在当今农村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吉林省农村社区生态教育的实践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农村社区的社会发育程度相对低下,绝大多数工作是依靠行政权力推进的,所以农村社区的生态教育一定要与基层乡镇政府的生态建设目标相一致,将农村社区的生态教育作为基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农村社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有必要以乡镇中小学的学生为切入点,利用学校教育的相对集中性,将农村生态教育作为农村中小学生态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将向家族成员进行生态宣传作为学生的课后实践任务,以提高生态宣传的效率。

吉林省农村社区生态教育要同生态民生建设相结合,将生态教育融入生态建设之中,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生态素养。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生态民生首先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是农村社区生态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生态民生产业的发展,使农民认识到生态不仅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从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入手,使农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转化为生态意识与实际行动,继而形成乡风民约,构建农民生态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吉林省农村社区的生态教育必须同农村的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在环境整治实践中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生态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健全农民的生态人格,使农民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生态美、体验生态美、享受生态美。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因此对农民的生态美育教育必须采取以感性实践为主的形式,将农村美育教育与生态改造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环境整治工程、民居改造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等,在改造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在实践中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将“美丽乡村”的观念灌输到农民头脑中。

农民对生态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其对自身生活环境带来影响,生态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是农民的关注点。从实践入手,以典型示范的原则进行农村社区生态教育是比较好的方法。

农村社区生态教育也是法治教育,必须教育农民依法维护生态权益,干部依法进行生态管理,将生态教育与法治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在生态城镇化的过程中对农村社区进行生态教育是目前吉林省艰巨而急迫的任务。农村社区的生态教育要符合吉林的省情,服从、服务于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农村社区生态教育必须与生态民生建设结合起来,以生态民生的生态伦理秩序为内涵,以基层行政权力为推动,以生态经济的典型示范为引导,以农村生态问题为关注点,辅之以社会工作方法,综合实施。同时,农村社区生态教育还要与农村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如此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3-16)[2016-01-2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2]傅多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侧记[N].吉林日报,2015-03-10.

[3]古树忠,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

[收稿日期]2016-03-12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模式研究”(ZC12031)。

[作者简介]张 敏(1973- ),女,副教授,博士,从事社区社会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051-03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in Jilin Province

ZHANG Min, JIANG He-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educ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during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in Jilin province must base on the situation, take the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s contents which include harmony, prosperity, justices,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combine with rural works by social work methods.

Key words:rural community; ecolog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猜你喜欢

农村社区生态教育
试析生态教育文化平台下情境德育的有效途径
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浅析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科技价值观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基层协商民主:农村社区治理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