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6-03-29张坚豪
张坚豪
(厦门理工学院,厦门 361024)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考
张坚豪
(厦门理工学院,厦门 361024)
论述有关《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由来已久,随着近几年一批地方本科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转型的努力目标,通识英语课程的应用性研究和实践再次成为焦点。通过对某地方高校英语课程改革的观察和分析,就模式、内容、方法、资源、练习等方面提出改进完善的策略,可以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提供参考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参考
一、前言
为适应与国际接轨的基本需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存在,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和不断更新,英语课程改革也一直在持续。“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标志着第三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铺开”。直到现在,大多数高校广泛参照的指导规定还是以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和《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2007版)》为主。随着信息化手段的长足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推广,借助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将成为第四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标志。
近两年,一批地方本科高校以转型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作为学校转型的配套举措,相应的通识课程也随之进行改革探索,本文以地方高校厦门理工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为例,探讨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提升策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课程实施提供借鉴经验和参考信息。
二、厦门理工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概述
该院是一所正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成为深化改革的迫切需求。该院结合当前地方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提高英语口语应用水平、培养本科应用技术人才”的总体目标,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一边探索实践,一边积累经验,按照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大方向,进行系统的改革。
(一)课程设计
课程总体原则在于:加强课堂学生口语表达的比重,增加学生日常口语表达练习的分值,以实用场景会话为基础引导口语锻炼。课程总体内容为:改变教学观念和模式,回归语言技能训练,强化口语对话演练,从阅读教学切换至听说训练,从输入给学生转换为学生能输出,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应用视音频技术促进口语纠正,考核方式与内容侧重形成性评价。
(二)体系设计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总体思路为“分类安排、分项强化”,分文科类、理工类、艺术类安排教学,不同学期分别安排不同项目,总学分16学分,分别为:口语(6学分)+阅读Ⅰ(4学分)+阅读Ⅱ(4学分)+高阶(2学分)。重新整合课堂辅助资料。转变教学方式,上课以对话形式为贯穿,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互动,提升英语对话能力。此外,提供英语学习“不断线”服务,在高年级继续开设《拓展英语》,设置CET-4、CET-6、IELTS、TOFEL、考研英语等专项内容,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
(三)内容设计
四个学期分别安排四个专项模块,为:强化口语、强化阅读Ⅰ、强化阅读Ⅱ、高阶英语;同时,在高年级设置拓展英语模块。强化口语以课堂演练为主、视音频作业为辅强化听说应用能力;强化阅读1以一二级为目标,定量阅读为主实现课堂翻转;强化阅读2以三四级为目标,定量阅读为主实现课堂翻转;高阶英语以特定需求为目标,组织扶强、补弱和强化;拓展英语以不断线学习为目标,继续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英语水平。
(四)方法设计
改变了传统以“跟读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话题引入、教师带练、学生跟练、作业强化、考核体验”的形式。外语教师(含外籍教师)两人一组,分工协作,课前集体备课、课中轮流教学、课后优势辅导。同时,引导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进行自主视音频录制,促进学生加强口语应用体验。
三、观察分析
厦门理工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体现了英语应用教学的实质性目标,重构了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块和内容,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体现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比如:应用到什么程度?掌握什么技能?对专业学习起到什么作用?对学生素质起到什么作用?对就(创)业起到什么作用?对继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没有给予对应的引导和解答,具体而言:
第一,思路仍较局限。依托高中阶段英语水平为基础,强化英语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听说带练的方式促进英语实用能力的提高。但是,改革的目的不够具体,是为了提高CET-4、CET-6的过级率?还是提高学生开口交流英语的水平?若倾向于前者,可能被诟病,单纯考级考证仅满足应试需求,英语实际应用水平并不一定得到提高;若倾向于后者,也可能被质疑,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未来工作中英语实用的时间不长、机会较少,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花费与不易量化评价的口语应用水平之间的“性价比”有待商榷。
第二,体系仍存缺陷。结构设置看似完整,“听说读”都没有偏废,但是整体变得割裂,不成系统。第一学期的“口语”没有一定量的旧词复习和新词习得,就可能产生听说的障碍,影响听说效果;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的单纯“阅读”又让前期听说强化的成果大打折扣,甚至回到原点;第四学期的“高阶”意在提升,但学分和课时受限,实际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
第三,内容仍欠完整。首先,课程模块设置还有瑕疵,学期教学重点不够合理,只突出了口语训练,而且局限在一个学期,未能体现延续的应用能力培养。其次,课程内容设计还有缺陷,阅读能力地位得到强调,但写作能力和实用目的没有体现。再次,“口语练习”某种程度促进了语言模仿和语感提升,但实用效果如何体现、如何评价、如何巩固仍需考虑。“阅读强化”某种程度促进了短文和段落的阅读速度和理解,但对于专业知识、专业术语的学习侧重还比较薄弱。“应用写作”没有明显的引导和强化,在基本应用文协作、简单专业描述和翻译一般文章方面的锻炼设计不足。
第四,方法仍欠成熟。虽然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自主录制视、音频作业,促进了学生开口说、当面说,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够完善,不同格式的视、音频作业占用空间较大,大量的作业没有合适的空间可供存放,优秀作业的有效积累和示范也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学生优秀学习经验的推广十分有限,尚未形成良好的互相激励的氛围。
四、改进策略建议
基于前期改革实践探索的经验积累,考虑可以在原基础上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对转型中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方案做进一步的改进。
(一)学习模式的转变
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开展自主学习。以往,“一纲一表”往往掌握在教师手中,课程讲快讲慢、讲多讲少取决于任课教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安排和任务。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长足发展和各种学习资源的不断丰富,学习模式也得以持续完善,学习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颠覆了“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传统模式,改变长久以来的传统学习观念和方法,延伸“课堂”的空间,使得“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课前自学预习,课上答疑讨论,课后练习巩固,兼有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模式来实现。这使得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新的学习习惯,跳出“围着课堂、围着教师”的框架,学会围绕“一纲一表”进行课前(后)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这种学习模式也逆向督促了教师精心组织、充分备课,避免出现“被学生考倒”的尴尬局面,形成一种“内化”的质量保障机制。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产出效果的提升。英语应用不等于只需要日常交流,“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与专业教师互相配合,主动向专业教师咨询相关的教材信息,了解相关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从中找出适合的语言素材”,结合“日常+专业”构成课程内容的实体。然后,四个学期教学重点安排建议调整为“听说+阅读+写作+强化+自主”(图1),基本参照、覆盖了国际化测试的“listening+speaking(interview)+reading+writing”四大部分。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包括:强化听说4学分(听说+词汇),强化阅读4学分(阅读+美文),强化写作4学分(写作+口语),强化应用2学分(综合+应试),自主学习2学分(网络平台自主强化),选修英语(扶强+助弱+文化交流)。考核方式兼顾“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参考比例:“平时(20%)+作业(20%)+小测(30%)+期末(30%)”。这样,既兼顾了学分、课时分布的均衡性,又保证了教师资源分配与编排的合理性,还保持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考核比例的科学性。
(三)学习方法的提供
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已不合时宜,只有学生想学、爱学、懂学,学习效果才能明显提高,教师必须“授之以渔”。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应明确“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内容(知识范围、应用领域、可及目标、难易程度和参考计划等)”,学习过程应强调“学期(年)学习计划的提前告知”、“适当的现场纠正与指导”和“及时的课后反馈与改善”。首先,“明确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内容”,与专业培养方案的用处类似,教师要持续提醒、引导学生合理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步骤和学习目标,避免离开教师或离开课堂之后,就不知所措或没事可干;其次,“学期(年)学习计划的提前告知”,让学生不会为了练习而练习,增加其参与度和投入度,也增强练习的效果。再次,“适当的现场纠正与指导”和“及时的课后反馈与改善”,语言习得是绝非光靠课堂投入就能形成明显产出的特殊领域,只有“课前学、课上试、课后练”才能熟练掌握应用,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绝不止于书本和讲义,更需要用大量、合适的听力、口语、短文、经典句型、应用文等内容来充实,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强化锻炼,填满课余时间空隙。
(四)学习资源的提供
巩固学习效果应充分重视传统和现代的学习资源的提供。传统资源以纸质资源为主,包括各种书本、讲义和复印材料;现代资源以信息资源为主,包括各种电视、广播、网络,尤以网络为目前最主流、最热门的学习媒介。一方面,教师应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助学习书目。经过教研室讨论、筛选后,提供词汇、经典句型、语法、范文、美文、CET-4、CET-6、IELTS、TOFEL、GRE、PETs等方面的书目各若干,协同学校图书馆,让学生可以通过购买或借阅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还可提供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网络视听资源。诸如BBC、CNN、VOA等网络广播资源都非常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对于有效提升语感、听能、口音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整理出网址和自主学习建议后,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发布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手机APP也是信息化时代不可忽视的学习资源。比如:有道英语、英语流利说等,都可以将学生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成为积少成多的课外课堂。
(五)课外练习的强化
适量的课外练习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强化,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学习促进机构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形式进行观摩、纠正和改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再现学生的听说练习,既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印象,又可以促进自我完善表达和发言,还可以促进他人提供纠正和改善意见。不过,视音频资料的合理存储、管理和应用需要合理的计划和较大的投入,否则可能让信息化手段产生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诸如“英语学习中心”这样的学习促进机构进行引导、辅导和交流。公共英语是一门传统课程,一时半会不会改变其存在形式,因此必须在促进教学效果上下功夫,学习促进机构就起到了很好的课后补充作用,学习促进机构可以采取“教师蹲点+优生辅导+兴趣交流”的模式展开全方位的促学和助学。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好“英语角”和“外教资源”。这两点大多数学校都有配备和组织,只不过组织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参差不齐,充分调动外籍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学生课后交流中,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和口语听说能力大有裨益,也利于外籍教师融入中国生活,增强其归属感。
(六)真题测试的补充
必须客观、科学地看待真题练习、模拟测验、考级考证的现实作用。在强化“口语应用能力”的同时,真题练习、考级考证的引导也不应偏废,做题答卷有利于巩固记忆、熟能生巧,模拟练习和整卷测试也有益于“读写应用能力”的培养,简言之,达到一定量、一定强度的针对性真题练习是必要的,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CET-6)是一个不需要避讳的问题,虽然不和学位挂钩,但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社会、一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水平的直观认定标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中“成绩报告方式的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以一种宏观调控的方式降低考试的社会关注度,降低其社会权重,强调考试的功能是为教学服务。”因此,真题的大量补充和练习,有利于促进增强“听说读写译”的实际能力,有利于熟悉英语应试环境和节奏,有利于增强学
习信心和动机,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深造竞争力。
五、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人才培养之路举步时间不长,但大都正在进行各种探索,对于通识课程的改革研究尤为普遍,其中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增强应用能力的期望和呼声一直很高,针对该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也从未停止,通过学习观念的转变、课程内容的重新设计、学习方法的改善、自主学习的安排、课外训练的强化、外教师资的利用、真题练习的补充,一以贯之,假以时日,《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发生更大的改观和提升。最后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与网络资源的普及给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高校可以在将来的探索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课程改革进行更加大胆、更加开放的设计和尝试。
[1]杨安良,田少华,王学生.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动向及其影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01):110-112.
[2]郑书丽.ESP教学——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J].海外英语,2014(20):47-49.
[3]李世卓,田高.深思大学英语改革之走向[J].教学研究,2006(02):137-139,144.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ZHANG Jian-hao
(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men361024,China)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has been a long time.As a group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used as the goal of transformation,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English curriculum has become the focus again.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f English Curriculum in a local university,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model,content,method,resources and practice,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talents cultivation;curriculum reform;reference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2.040
2016-03-15
厦门理工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GL201402)
张坚豪(1980—),男(汉),福建屏南,工商管理硕士,助理研究员
G64
A
1009-8976(2016)02-0138-04
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