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016-03-28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学生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 雪

(枣庄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刘雪

(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发展与变化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为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学生管理;文化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为促进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高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另外,“90后”大学生群体是当代大学的主力军,相对于形象多面的“80后”,“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方面更彰显出其个性特征,在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下,他们的思想行为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稳定与不成熟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 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

为使学生管理落到实处,为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更加迫切与必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引导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要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与理论教育.只有辅导员具备正确的思想导向,拥有良好的育人能力,才能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可以利用各种会议、讲座使辅导员更加深入透彻地认识与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使辅导员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把辅导员打造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另外,使辅导员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专题教育主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系列活动,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品牌.

2 教育要以人为本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国际现状对大学生的人才培育理念与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全面、深刻的认识当代大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述求,是适应时代发展、构建科学育人观的重要命题.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正视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与实际困难,关注他们的思想困惑与心理冲突,在过程中要得到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大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利益与要求,价值观方面也比较自我.在这种现实面前,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少些理论说教,多点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

用科学的方法引导青年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辨析社会现象,牢固梳理正确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进入信息时代后,学生的接触面广了,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价值取向更加务实,不喜欢大道理、大口号,对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灌输有抵触心理.这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探索广大学生能够认同、愿意参与的新途径.丰富宣教载体,有效增强各种宣教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设有效的宣贯形式,设置通俗实用的宣教内容,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发、理论上得到武装、实践上得到指导.

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他们勇于探索、渴望改革,但是身上存在着矛盾与不稳定的因素.另外,在自我与社会之间,当代大学生更多强调自我,价值取向方面更具功利化.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使大学生秉持积极健康、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价值观,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让大学生更加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凝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主义精神,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当代大学生在奥运会、世博会,抗击汶川、玉树地震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的突出表现证明了他们是勇于担当的一代,他们坚忍、勇敢、乐于奉献,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够勇往直前,彰显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 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学生的思想动态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构建“民主、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探索并建立学生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广大学生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缓解人际沟通、就业考研等方面遇到的压力,使广大学生思想稳定、身心健康、努力学习,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十分必要的.

本着为学校、为每位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常态机制,要定期深入各班级、宿舍,与广大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及对学生工作的建议,并对他们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进行解释,主动破解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此外,通过调查问卷、辅导员信箱、个别谈话、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倾听学生心声,采取适当方法汇报沟通、研究分析,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方式,通过对所搜集信息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超前分析、超前预防,及时化解苗头性问题和矛盾,为学生排忧解难,要重点关注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变化较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他们的情绪疏导,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5 服务学生发展,推进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要掌握青年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找准学生工作的切入点,调动青年人的激情与干劲,促进青年快速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推荐,在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并进行宣传,积极开展职业生涯导航活动,帮助广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方向.

先进典型人物的评选也即通常所说的“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通过榜样的宣传,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进行更加透彻、深入、直观的了解.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曾在《模仿定律》一书中指出,发明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榜样、道德模范,是每个人生活世界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有时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因此,正面典型的宣传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育人的思想.

为在大学教育中更好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具有指导性、建设性的意义.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即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思想理论体系.另外,在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主导作用.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合理、科学规划,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师生行为,维系校园正常秩序,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紧贴时代热点和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制度表达出来,对学生进行影响和引导,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功能.

7 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让学生在感恩中培养责任心

大力加强帮困助学工作,完善以奖学金为主,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减免学费等措施相补充的助学工程体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热情关心,积极帮助,确保他们学习安心、生活稳定.

当前国家助学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成效显著,我国高校已普遍形成“奖、贷、助、补、免”的大学生资助格局.但是另一方面,学生资助模式相对单一,帮困和育人尚未形成完善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地创新探索.为使资助工作更好发挥功效,切实达到育人的目的,实现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资助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调整资助工作方向,在通过各种资助途径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资助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与价值观念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观念.

8 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创业问题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就业创业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辅导员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其进行职业生涯和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

面对就业难的现状,大学生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修养、综合素质与心理抗压能力,积极理性地应对就业难的现状;其次,大学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三,大学生在择业、创业过程中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不弄虚作假,增强主体性、务实性,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总之,当代高校辅导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自身的职业追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对学生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上的教育、行为上的引导、事务上的管理和生活上的服务等职能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和谐文明、安定有序的校园新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意思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自身的在岗位实践中不断培育和不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李潇潇.论志愿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J].北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3〕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1991(6).

〔4〕郭星华.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变迁[J].学术界,2002(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43-02

收稿日期:2016-01-26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学生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