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阈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6-03-28李成森

船舶职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理念

李成森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供给侧视阈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李成森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有序进行,高职院校应将工学结合这一理念放在与时俱进的经济发展态势上,倾心打造更适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模式和路径,以精准定位、强化多元支撑,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课程,双师合力、建立双向基地,多重考核、促进质量提升为应对措施,促进高职人才的优先发展,有力支撑教育服务经济的功能。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有序进行,传统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顺应时代变革而进行新常态下的有益尝试。高职院校应在充分理解工学结合本质的基础上,把工学结合这一理念放在与时俱进的经济发展态势上,重新梳理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倾心打造更适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模式和路径,助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决策。

1 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工学结合的培养理念是经过职业教育多年发展总结出来的一种以职业导向为基本需求的教育模式,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必须恪守的一种“零距离”教育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将职业教育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有效结合,将专业课程建设和企业技术研发有效结合,将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用人标准有效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将工学结合理念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为了在现有的教育形态中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不得不正视当下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1.1 认识不足,工学结合表象化

当前,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理念虽然耳熟能详,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国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符合国情、域情、校情的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理论体系,现有的零散的各自为政的工学结合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给深层次校企合作提供强劲的理论支撑。

同时,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对工学结合理念的理解过于肤浅,主观地认为只是用人而非育人,始终把成本和利润作为合作的前提,有利则做,无利则散,直接导致工学结合形同虚设,成为一种表象的存在。

1.2 实力不足,工学结合浮夸化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而衍生出来的适合学生成才的有效育人途径,注重的是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校企双方的共建共享共赢共进步。但是,如果校企双方不能互助,不能相互提供有效支撑,这种结合往往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发展前景。比如,高职院校相对滞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便不能为企业提供理论、人力和技术支撑。同时,企业虽然拥有一定的技术骨干、建筑设备、工作环境,但是综合实力不足,欠缺的资金和先进技术都无法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质性的支撑,只能消极参与其中,顺其自然。

1.3 动力不足,工学结合形式化

目前,伴随着就业市场的低迷萎缩,高等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已呈现明显递减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力度,后续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已成为一种过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而且人为地忽视了学生的岗位能力、操作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能力弱化、校企双方的不作为、彼此助力信念的缺失、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致使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为空谈,流于形式。

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潜在优势分析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形态升级的关键时期,这给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带来了难得的潜在契机。高职院校应充分抓住机遇,有效利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潜在优势。

2.1 利用调整期,注重总结,积极汲取先进技术

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快速增长,科技成果的优先转化、各类技术成果有了一个质与量的跨越,适宜于市场需求的各种先进设备令人眼花缭乱。往往在我们没有彻底接受一种新设备的时候,另一种设备已经呈现在眼前,我们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尤其身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难以接受这种迅捷的变更,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控无法跟进,先进设备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成为校企双方的“软肋”。因此,我们应充分抓住机遇,有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加大资金、人员和精力的投入,积极汲取先进设备技术,熟练操作设备,为更科学更实效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2.2 利用调整期,注重特色,重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符合高职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也是供给侧改革期需要及时做的头等大事。一个专业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有自己的建设特征,才能享有与众不同的培养特色,迸发出高职专业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力。因此,校企双方要精准定位工学结合的切入点,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注重岗位与岗位能力,实现教育理论与企业实践的有机融合。

2.3 利用调整期,凝心聚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工学结合理念的畅行已经多年,在需求侧发展期对社会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崛起有着不可磨没的贡献,起到了强劲催化剂的作用。但是处在整个社会经济变革,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时期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行状态已经落伍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校企双方必须打破利益制衡,寻求政府支持,合力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倾心钻研,以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为己任,强劲助力中国社会经济有效增长,为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应对市场发展带来的有效供给期,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培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1 精准定位,强化多元支撑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应在新的经济常态下给予重新定位,这种新的定位是基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目录的通知》 (教职成厅函[2016]29号) 的最新顶岗实习标准而设定的。只有充分解读高职院校各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才能给予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才能确定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考核管理和顶岗实习等一系列任务。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系列任务的落实与实现单靠高职院校自身是很难完成的,需要法律的界定、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支持,多元共建共享共成长,才能挖掘工学结合中所潜藏的合作危机,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进而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真正育人作用,为人才成长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

3.2 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课程

作为高职人才培养重要支撑之一的高职院校要在当前经济状态下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把工学结合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设置之中。这种课程的设置必须紧扣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使学生具备顶岗实习的基本素质。这种课程的设置与研发不是学校自身就能够完成的,需要邀请企业专家、行会指导者与高职院校教师一起开发课程内容,结合教育部顶岗实习标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彰显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3.3 双师合力,建立双向基地

工学结合理念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既需要学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与技术革新,也需要企业提供理论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校企双方的群策群力、齐心合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理念、新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的消化吸收,完成知识技能的储备,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促进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提高工作效能。也正是这种良好的合作,才能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双向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和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实现理论教育与生产实践的“零对接”,才能共同解决彼此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疑难困惑,形成实用的技术研究成果,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诞生。

3.4 多重考核,促进质量提升

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人才的考核必须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开展多重考核评价,着重对职业综合素质与知识、职业岗位需求与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这种考核评价不再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的工作任务,而是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真诚育人”的原则共同构建动态的校企联合考核评价体系。这种动态体系构建将校内外的学习与实践、校内外的成绩与业绩有机衔接起来,实现最优化的综合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实现“管、教、评”的真正分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划时代的变革,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张志伟.“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75-77+81.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3]韩翠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人才供需对接[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72-74.

[4]贾文胜.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五大问题浅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63-167.

[5]冯占红.建设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7):29-31.

[责任编辑:秦锦文]

Exploration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i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under Supply Side

LI Chengsen
(Liaoning Architectural Vocational College,Liaoyang 111000,China)

With the orderly conduction and adjustment of social-economic restructur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ut the concept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dvanced with the times,cultivate a more suitable training mode and path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growth.This paper presents with precise positioning,strengthening the multiple support,scientific planning,reasonable setting courses,double teacher working together,the establishment of a two-way base,multiple assessment,promotion of quality as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o promote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and to support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servicing econom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ork-study combin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

G710

A

2095-5928(2016)06-01-03

2016-09-17

李成森(1972-),男,辽宁辽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

10.16850/j.cnki.21-1590/g4.2016.06.002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理念
盐工学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