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计划”下食品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2016-03-28姜毓君满朝新于国萍张英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农产品加工 2016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

姜毓君,满朝新,郭,于国萍,张英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011计划”下食品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院校的首要任务。通过检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提出了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学产研”紧密合作、校间学分互认、奖学金激励机制,以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学产研”紧密合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学府的数目也不断增多,招生人数进一步扩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我国已是研究生教育大国,正处在一个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转型期[1],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核心为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新时期下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将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对于显著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2011计划”,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联合行业内若干龙头企业及研究单位,按照“国家亟需、世界一流”的要求成立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是目前通过国家初评的唯一一个食品科学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的“乳制品产业平台”由东北农业大学牵头建设。

本文通过大量的检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食品学科尤其是乳品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研究生学习轮转训练、学产研紧密合作、奖学金激励机制的模式,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推动食品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期培养出全面高质的乳品科学技术人才。

1 研究生学习轮转训练

(1)有针对性地设计研究生轮转训练方案。充分利用“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的“乳制品产业平台”,对研究生实行在东北农业大学的2个不同平台——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大型乳品企业平台(如飞鹤、完达山等),交替进行在校的课程学习和校外研究工作。通过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在不同岗位对研究生进行轮转式的训练,即实施本项目设计“工学交替、轮转学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轮转训练中的校外研究过程注重各学科间、理论与实践间的紧密联系,激发研究生解决乳品行业实际科研问题兴趣的同时,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2]。校内研究生课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讲授过程注意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拓宽选修课的广度。

(3)注重通过“工学交替、轮转训练”过程,让研究生直接参加工厂科研实践和技术革新,可有效缩短科研周期,使研究成果得到高效的转化。研究生通过科研实践与企业紧密合作,发现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带回到研究生课程中作为教学案例在授课中由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寻找解决途径,真正实现科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4)科研与创新活动相结合。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校校、校企平台,紧密围绕食品营养与安全尤其是乳品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热点,研究生的课题源自于由高校和企业所承担国家科研课题或企业亟需研发解决的项目,建立研究生科研工作与高校、企业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利用便利的网络,邀请行业专家教学科学技术前沿讲座。通过这种平台,研究生可直接获得较前沿的科研技术信息,拓宽研究生专业科研方向视野的同时,科研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 学产研紧密合作机制

研究生“学产研”三位一体创新计划,构建一个三者相互联系,环环相扣、不断深化,理论学习与行业实践以及科研活动相互支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增强研究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学产研”(即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就是充分利用“2011计划”“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的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及完达山、飞鹤等大型乳品企业的设备、资金和生产管理方面的优势,将研究生教育教学、行业生产实践、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创新活动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此种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了技术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3],同时企业提供的行业实践平台缓解了高校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促进研究生教育向社会的延伸,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出具有高竞争力的乳品科学技术人才;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对于高水平研究生鼓励其参加校间乃至国际相关的学术会议(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年会和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等)。鼓励研究生积极走入相关专业领域生产现场,拓宽科研视野,激发科研兴趣,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研究生课堂教育教学与生产现场获得的实际生产经验和实践技术能力的有机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同“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完达山、飞鹤等大型乳品企业的行业实践平台间培养资源的共享,使得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不再是传统授课模式和相对单调的理论性科研,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出全面的实用型人才。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出适用创新型人才[4];而且形成了集研究开发和研究生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3 奖学金长效激励机制

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研究生教育已实行自费攻读,在此形势下建立高效完善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是研究生培养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中,亟待形成适当的学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高校针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提出的一种奖励,是通过设计激励环境、奖励形式和适当奖学金,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奖性措施来激发、引导和规范研究生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高校及研究生的目标的系统活动和运作机制[2]。激励机制能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增强其对科研的积极性,激发科研兴趣和科技创造力。因此,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是由于制度方面的制约,奖学金长效激励机制尚有待深入探索。目前,只能借助科研课题中少量的研究生工作补助,给予较小的鼓励机理。今后,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更多开展像“诺维信杯”“丹尼斯克杯”等科研创新竞赛,并形成相应的奖励方案,使研究生在获得奖励的同时,增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自身竞争力。高校应鼓励研究生申报省教育厅设立的具备申报资格的课题。通过这些方案,有效激励研究生的科研信心,从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5]。

4 结语

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法规及政策,促进高校、企业、研究机构间的研发合作,对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和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起步较晚,但却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课题利用“2011”计划“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生事物,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研究平台,创新性的实现面向专业行业发展的需求,构建高层次合作培养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产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培养行业内顶尖科技人才,率先做出创新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培志,张营.美德法三国研究生实习教学模式及其借鉴 [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118-120.

[2]刘丽娜.发达国家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与借鉴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99-102.

[3]王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探讨 [J].中国校外教育,2011(4):8-9.

[4]关盛梅.“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索——从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改革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45-46.

[5]王伟东,晏磊,王彦杰,等.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探索 [J].大学教育,2013(24):18-2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6.06.025

文章编号:1671-9646(2016)06a-0085-02

收稿日期:2016-05-0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W-HLJ-2014016)。

作者简介:姜毓君(1971— ),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

The Explor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in Food Science under the 2011 Plan

JIANG Yujun,MAN Zhaoxin,GUO Ling,YU Guoping,ZHANG Yinghua
(Food College,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30,China)

Abstract:As the expans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it is priority of high education institution to cultivate high competent people. This paper studied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and presents scientific and innovative practical training mode.Through optimizing training method and curriculum design,integration education of learning-production-research,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 and scholarship to foster qualified people of high standard.

Key words: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tegration of learning-production-research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