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土家织锦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6-03-28李烨鑫朱起德
李烨鑫,朱起德
(湖北民族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土家织锦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李烨鑫1,朱起德2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所特有的编织艺术样式之一,承载着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土家织棉所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致使其发展面临诸多的困境:土家织锦的文化内涵不为大众熟知、纹样单一化和同质化、传承人老龄化等。构建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积极实现传统纹样的创新与发展、传统织锦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保护与培训土家织锦传承人等措施能有效传承土家织棉工艺。
文化生态学;土家织锦;困境;对策
文化生态学是一种将文化学与生态学的有关研究方法交叉所形成的新兴学科。该学科主张从人、自然、社会和文化的维度出发,探寻相互作用的各个变量对文化的产生、开展与发展的影响,其目的在于通过探讨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找到文化变化的原因与发展的策略。土家织锦,又称 “西兰卡普”,不仅是土家族儿女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承载土家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艺术样式。可这样的文化瑰宝,却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家织锦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土家织锦的发展困境,并提出解决策略,进而彰显与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
一、土家织锦的生态意蕴
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土家织锦在其诞生之初便深受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样式——船船花,主体纹样边上的白色线条象征着波光粼粼的水波,简化而成的六边形依次排列,通过不同色彩的巧妙运用和灵活变换,使其主体纹样生动、活现,如同轻快的小舟一般。因为小船是靠河而居的土家族儿女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所以勤劳朴实的人们便以此为图案样式,编织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以祈求神灵的庇护,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船船花仅是土家织锦因受到生态环境影响得以应运而生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其图案来源于生产生活的还有粑粑架、豆腐花、椅子花和桌子花等。同时,土家儿女也细心地发现了自然界中的美,创作出了岩墙花、大烂枯梅、小白梅和莲蓬花等图案。当然,其所创作出的传统图纹样式的来源也不仅限于此,传说故事中的龙、凤,动物界中的猫、蛇、狮子等也纷纷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被编织成一幅幅美丽生动的土家织锦。土家织锦体现了深厚的生态意蕴,纵观土家织锦的历史流变和其创作过程,总体上呈现出动态变化性、相对稳定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第一,土家织锦的动态变化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以固定不变的形态生存和发展,与先前土家织锦的配色方式相比,如今人们不再墨守陈规,在 “崇黑忌白”的总体基调下,颜色的运用更加灵活。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创作主体的感情和审美认知逐步趋于创作过程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文化生态系统的变化,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市场受众。
第二,土家织锦的相对稳定性。文化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其在变化的过程中却依旧会体现出相对稳定性。土家织锦传统纹样中的主体图案样式历经多年,却依旧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即使文化生态环境在发生激烈变化,外来强势文化侵袭的程度日趋猛烈,本地文化的创作者和消费者总是会不约而同地呈现出 “天然”的排异性,树立起自我保护屏障,以此来保证自我文化形态的稳定。
第三,土家织锦的创新性。通览土家织锦传统图纹样式,其中纹样多为花鸟鱼虫等自然之物或传说故事中的瑞兽,鲜有涉及人物的。例如在 “龙凤花”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所形成的夸张人物形象,但是所占篇幅极小,且以辅助纹样出现,极易被大面积的龙、凤图案所淡化。但是近些年来,市面上先后出现了一批以反映人物为主的土家织锦,如 “毛古斯”(浑身长毛的打猎人)等,细致的人物形象一反先前之常态,一种艺术样式巧妙地传达出两种土家族传统文化,可谓是别出心裁,大胆创新。此外,较之从前,目前创作主体在创作纹样时更加注重写实风尚,视相似为美,即追求 “错彩镂金”之感,但传统织锦却以 “芙蓉出水”为佳,以背后所反映的祈神求福之意为重。这一举措体现出与时俱进和大胆创新的特征。
这些特征的出现正是由于土家织锦在变与不变的矛盾下左右不定所形成的,而导致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便是其所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
二、土家织锦的发展困境
土家织锦在土家族聚居的土地上已传承上千年之久,曾经历过辉煌,被众人所熟知,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的变革和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土家织锦逐渐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和生态环境,在外来文化和机械设备强势侵袭下呈现出蜕变和衰落的态势。
黄柏权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3次冲击做过论述: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第二次是1966-1976年的 “文革”期间 “破四旧”对传统文化的大批判、大破坏;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的现代化冲击[1]。前两次的冲击显然是因文化生态环境中政治制度的改变而引起的,第三次则是由于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转变而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趋势使然。
第一,土家织锦的文化内涵不为大众熟知。近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大众的文化视角从先前的模式化框架中解放出来,并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趋于以娱乐性和消遣性为主流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凝聚这种意识形态的民族性艺术被有意或无心地消解。作为凝聚土家族文化内涵的传统土家织锦,因其背后所蕴藏的含义较深,形象较为抽象,从而仅有少部分人熟知其中的真正含义,所以无法被大众理解和消费。例如传统纹样中的 “梭椤丫”,其创作灵感不仅来源于梭椤树,而且 “梭椤树,梭椤花,梭椤树上开红花,梭椤树下有人家”这一土家族儿歌也是其创作的主要依据。相传,土家儿女在有所祈求时,会折下一枝梭椤树的枝桠埋在土中,来年待到发芽开花,美梦便可成真。看似简单的几何造型所形成的纹样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寄托,这是大众所不知晓的,也是造成土家织锦在传播过程中出现障碍的原因。
第二,土家织锦纹样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在文化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当下,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土家织锦也大胆地选择与市场化运营模式相结合,并逐步呈现出产业化的特点。迫于迎合大众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心理,土家织锦在编织的过程中逐渐放弃反映自然之物的传统纹样,侧重于销量佳的美好寓意类纹样编织,特别是 “改土归流”之后,明显受到了汉文化影响。例如龙、凤等题材普遍受到大众的青睐。此举不仅贴近了汉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市场接受度,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提高织锦销量。但是这却致使土家织锦逐步呈现出单一化和同质化的特点,在严重挫伤织锦创新的同时,也逐渐消解了土家族传统文化,影响了其传承与发展。
第三,土家织锦的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如今土家织锦发展所遇到的最大困境便是传统工艺人才的缺失和织锦技艺无人传承。根据 《捞车河村土家织锦现状调查表》整理显示:目前社会公认的捞车河流域土家织锦原生态最好的捞车村,2006年夏,全村183户人家,126户有织机,会织锦的130户,但仍在坚持织锦的只剩10 户11人,人平均年龄为46.8岁。村里会织锦的已有90人外出打工而不再织锦,情况不容乐观。据另外一篇以土家织锦原生地的中心——叶家寨为考察对象的论文调查显示,叶家寨是一个有300多户人家1 000多人口的大寨,目前尚能织锦的仅有60余人,20多人外出打工,20余人留在家中偶尔织点土锦,有1/3的人已 “洗手”不织了。这些艺人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70岁以上尚能织锦的老艺人有3人,30岁以下能织锦纺纱的竟找不出1人。叶家寨的年轻小姑娘,没有考上学的都外出打工。土家织锦在历史上继 “文革”时期之后,出现了第二次断代[2]。目前,土家织锦的创作者呈现出严重老龄化的特点,年轻人更加趋于追求经济效益高的工作,费时耗力且收效较慢的传统手工技艺无人继承。除以上所述的原因之外,土家织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传统颜料制作工艺的缺失和传统纹样流失等困境。
三、文化生态学对土家织锦发展出路的启示
第一,构建适合土家织锦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既然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土家织锦得以生存的前提,那么构建适宜生存的文化生态便成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较之当下新兴文化,土家织锦这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政治动向所衍生出的决策和规章制度往往可以形成较好的社会保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土家织锦当前所遇到的发展阻碍和困难,国家的扶持和引导必不可少,只有国家从宏观上进行调控,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文化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土家织锦才有健康发展和有效保护的可能。但是,扶持虽然可以及时有效地促使其发展,可过度干预又会致使其产生依赖心理并滋生惰性,因此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切不可矫枉过正,弄巧成拙。
第二,积极实现传统纹样的创新与发展。文化生态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土家织锦以静止不动的固态化发展模式等待生存环境的优化,从而以此来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发展困境中的问题显然不切合实际,也并非明智之举。依据斯图尔德所述 “文化即适应”这一观点,作为土家族自身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艺术 “活化石”——土家织锦应该积极适度地改变自身艺术风格和艺术形态。但是,由于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极具个性化和独特性,其他民族因为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故而无法理解和产生相互确证,审美趣味因此骤减。所以,土家织锦在坚持本民族传统图纹样式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兼容并包,大胆创新。图案来源也应多关注其他地区或民族的生态环境、传说故事等,从而创作出具有普遍性的织锦纹样,以此被大众更好的接受和消费。
第三,传统织锦工艺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既然文化产业化成为主流趋势,土家织锦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借助工业生产这一辅助性手段不失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模式。从文化生态学理论中的 “整体论”观点出发,由于文化的所有功能都能够彼此的相互利用,并在这种利用中相互交融,所以,传统文化亦可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这一举措不仅会致使土家织锦的产量不再受到手工耗时问题的制约,而且批量生产的必然结果是市场占有量会大幅度提升。但前提是应建立在传统织锦有所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另外,土家织锦在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市场竞争,所以多方位、角度、众模式、大力度地宣传必然是提高知名度的重要举措。同时,行业内部健全有效的竞争机制也尤为重要,我们应以市场承认度和行业内部的自我评判为优胜劣汰的至高准则,切忌以一边倒的评判方式决定其优劣。
第四,保护、培训土家织锦传承人。作为创作主体,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人对其传播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坚守在这一艺术样式阵地的领军人物,于是对于他们的格外关注和保护就显得极具价值。例如,湖南湘西州与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一同建立了 “湘西民间美术实验基地”,除了开展有关土家织锦的社会科学研究外,也积极投身于相关教学和培训工作之中,从而引导土家织锦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传承人往往具备织锦的技艺,可缺乏市场销售意识,即产销脱节,因此对于如何建立本民族自己的土家织锦品牌,怎样做到产有所销,以及如何适应市场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便成为了所要教授的重点内容。可见,对于传承人的有关培训也是促使土家织锦销售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土家织锦的生存和发展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和拥有较好的市场回报,就必须积极应对当前的市场氛围和残酷的竞争机制,走一条与商业化模式相结合的道路。在该问题的研究上,文化生态学科的引进和交叉运用,有利于找到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并积极探索解决当前民族文化自身所遇到的发展困境的有效举措,以促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土家织锦的发展状况和出路研究便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1]黄柏权.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4-51.
[2]龙湘平.衰落与蜕变——土家织锦工艺现状考察的思考[J].装饰,2005(12):83.
[责任编辑:庆来]
J523.173
A
1674-3652(2016)04-0031-03
2016-03-25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民族地区民间艺术团体变迁研究”(13CB134)。
李烨鑫,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