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2016-03-28张玉娟
王 锋,张玉娟
(1.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武陵论坛
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王锋1,张玉娟2
(1.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2368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武陵山区是中国版图上一个特殊的区域,近30年来关于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或认为综合开发整个武陵山区,要加强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合作;或认为发展武陵山区经济,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认为发展武陵山区经济,要依靠特色旅游产业;或认为解决了该地区的贫困问题,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等。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研究成果不平衡、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效果不理想、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内容有待深入等不足。
武陵山区;产业结构;整合资源;经济发展
武陵山区主要指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4省 (市)毗邻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和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主要包括渝东南民族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铜仁地区等,是我国内陆跨界区域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总面积约11万km2,总人口为2 30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 100多万人,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8%。武陵山区的核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属于典型的 “老少边山穷”地区。因此,梳理武陵山区有关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查找其研究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问题。
一、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的成就
近30年来,国内学者对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4类成果上。
(一)方志类
基于CALIS联合目录检索,专设方志条目,进行查询。查询结果梳理显示,方志类研究成果主要分为3类。其一是武陵山区不同地区的区志、县志、市志、自治州志。主要有蒲祖政总编的 《黔江县志》[1]、黄秀兰总纂的 《湘西州志》[2]、田志军总纂的 《铜仁市志》[3]、覃大钰主编的《武陵源区志》[4]、湖北省恩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 《恩施市志》[5];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志:1986-2002》[6]。这些方志主要在阐述某个区、县、市、自治州的基本情况及问题时涉及到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其二是武陵山区不同地区的金融志、税务志、统计志。金融志主要记录武陵山区不同地区金融系统的发展情况,探讨金融业在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贵州省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 《铜仁地区志·金融志》[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金融志》编写组编纂的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金融志》[8]。税务志主要记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分析税务政策及税收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税务志》编写办公室编纂的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税务志》[9]、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国家税务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蔡盛炽主编)的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国家税务志》[10]。统计志主要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统计列举各种经济统计指标以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如贵州省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宋绍琪主编)的 《铜仁地区志·统计志》[11]。其三是武陵山区个别地区以研究专项而编纂的方志。如扶贫开发志、供销合作志、民族志等。扶贫开发志主要记载扶贫开发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政策,如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蔡盛炽主编)的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志》[12];供销合作志主要阐述供销合作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贵州省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吴子烈主编)的《铜仁地区志·供销合作志》[13]。民族志主要记录某一民族地区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方式,如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写的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14],钟以耘、龚光美主编的 《鹤峰县民族志》[15],高恨非等主编的 《宜恩县民族志》[16],向子钧等主编的 《来凤县民族志》[17]等。
(二)著作类
武陵山区已正式出版或以内部资料形式印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史料类著作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可分为3类。其一是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该种研究著作共查询到15部。主要有雪亨顺的 《彭水:即将崛起的武陵山区经济高地》[18]、尚武的 《武陵山区经济开发初探》[19]、张虹的 《湘西南山区经济发展实证研究》[20]、邓正琦的 《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21]、刘伦文的 《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2]、游新彩的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对湘西地区的实证研究》[23]、邓正琦、李碧宏的 《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研究》[24]等。在此类研究成果中,有关整个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资料最多;研究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和湘西地区的著述次之,而有关武陵山区其他地区的研究著作较少。其二是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研究。如农业部武陵山区扶贫经济开发指导小组编写的 《武陵在崛起: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专辑》[25]、游俊、龙先琼编著的 《潜网中的企求:湘西贫困与反贫困的理性透视》[26]、李德瑞著的 《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27]、靳永翥的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欠发达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28]、游俊、玲志明、丁建军主编的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 (2013)——武陵山片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29]、胡茂成、戴小明主编的 《武陵山区域发展研究报告:“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30]等。随着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转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此类研究成果近年来呈迅速增长的趋势。其三是武陵山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武陵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关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研究著作较多,主要有赵小鲁、席建超的 《重庆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31],刘亚萍的 《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32],钟高峥的 《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成研究》[33],娄策群、桂学文、王学东的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报告》[34],董成森的 《森林型风景区生态旅游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35]等。
(三)期刊论文类
在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中,期刊论文类的成果是最为丰富的。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通过搜集整理共找到469篇关于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期刊论文。其一是从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内容来看,共有167篇,主要有李君凯的 《综合发展武陵山区经济的几个战略问题》[36]、陈洁琼的 《试论武陵山区经济发展中所有制结构的选择》[37]、余中佑的 《试论武陵山区区域合作》[38]、黄泽海的 《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39]等。这些论文,对武陵山区及其所属的不同省市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经济发展协作、扶贫开发、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合作组织等方面。其二是从研究论文数量的分布来看,研究重庆渝东南地区的文章共28篇,如翁才银的 《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讨》[40];研究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的文章有105篇,如谭自喜的 《实现湖北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以恩施州为例》[41];研究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的文章有142篇,如谢江的 《湘西自治州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研究》[42]、王茂林的 《关于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三地市州扶贫攻坚情况调查》[43];研究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遵义市的文章有27篇,如雷和林的 《铜仁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思考》[44]。其三是从研究方法来看,一般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对某一问题或者现象进行阐述,也有学者通过翻阅各种史籍文献或实地调查材料进行论证,很多研究成果都为推动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特点
(一)整个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特点
1.研究之初,学者一直关注区域经济协作发展问题。关于湘、鄂、渝、黔4省市区域经济协作的研究,从开发武陵山区之初就有学者开始探索。余中佑认为,武陵山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同属云贵高原的东端;从民族构成上看,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同是贫困地区[45]。因此,加大开发力度,摸索和探讨加速发展民族经济的大计是大家面临的共同任务。随着学者们对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并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协作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涉及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湘、鄂、渝、黔边区经济协作区的战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区域协作中地方政府协调的障碍与问题,武陵山区区域协作的机制与模式,武陵山区区域发展的协作路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评价等。
2.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成为研究的主线。早在1986年,李君凯在 《综合开发武陵山区经济的几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综合开发武陵山区经济,要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增加经济作物比重,加速退耕还林[46]。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进行了研究,如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优势产业的构建[47],资源整合与战略性产业的培育[48]等。另外,龙祖坤、田官平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从旅游、农业及加工业3方面提出了发展特色经济的构想[49]。黄小俊、王亚飞从武陵山区地域特性入手,在综合分析该区域资源禀赋和地域特性基础上,提出了淡化行政区域、构建武陵山区战略产业布局的政府协同发展机制[50]。
3.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成为研究的重点。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成效。麻学锋认为,在武陵山区,各个地方政府都把旅游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方式,但武陵山区旅游业仍然属于一种 “弱、小、散、差”的产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普遍存在着无序开发、无序竞争、无序管理等突出问题。实施区域旅游整合,打造品牌是武陵山区实现区域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51]。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如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刘振礼[52]、吴忠才[53])、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刘惕之、刘正德[54];张英[55];尹光华[56];冯灿飞[57];刘长生、简玉峰、尹华光[58];潘芬萍、王克喜、曾群华[59];蒋莉、黄静波[60])、旅游品牌的打造(向延平、陈友莲[61];严亚、王利涛[62])、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麻学锋、吕白羽[63];王兆峰、刘训华[64])等。
4.研究视角广,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武陵山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涉及面较广,研究的范围也较宽阔。如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黄泽海[65])、武陵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吕学芳、周俊、肖映胜[66];杨晶璆、冯毓奎[67])、武陵山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张玉娟[68])、武陵山区金融服务经济发展 (谢成强[69]、吴跃云[70])、武陵山区公共产品供给(姜平平、代亚松[71])、武陵山区引用外资(陈美林[72])等。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多方入手,综合规划。
(二)各省市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的特点
1.重庆市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特点。第一,紧密结合重庆市经济发展定位,构建渝东南民族经济区。邓正琦提出,实现渝东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立足渝东南地区的现实状况,构建渝东南经济区[73]。第二,强调发展县域经济。马述林提出了以交通经济带理论为视角,以传统的增长理论为基础,实现渝东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74]。第三,加快渝东南地区脱贫致富。如范远江的 《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性贫困的原因及对策探析》[75]、刘容的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发展民族民俗游》[76]、敖燕的 《关于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工作的调研》[77]等,立足渝东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是其贫困根源,分析了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2.湖北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的特点。第一,研究湖北省武陵山区的文献较多,约105篇,且研究的重点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第二,研究相对集中在旅游业发展和扶贫问题上。主要研究成果有王顺克的 《鄂西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78],曹菊枝的 《探讨鄂西地区旅游扶贫发展的新思路》[79],李黎、陈方明的 《基于旅游交通出行链的鄂西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80]等。这些研究主要是立足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旅游环境现状、旅游资源开发优势等,提出了以鄂西地区旅游开发为重点和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决贫困的具体策略。第三,强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刘贤木在研究恩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以培植经济增长点为重点的推进恩施经济发展的思路[81];鄢哲明、易兴耀提出了立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恩施农民脱贫致富的思路[82]。
3.湖南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的特点。第一,研究湖南省武陵山区的文献高于湖北省,排在第一位。第二,关于脱贫致富的研究较为深入。邓湘军早在1987年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农业结构单一、商品经济不发达、内部摆脱贫困活力弱、缺资金,缺科学技术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问题”[83]。此外,刘志群等对湘西武陵山区重点贫困地区脱贫的途径与措施进行了研究[84];闵耀良对湘西自治州扶贫开发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85];罗先成总结了湘西凤凰县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贫困山区冲破 “贫困恶性循环”的思路[86];刘山从研究湘西扶贫入手,提出了全面提升农村反贫困经济发展战略的观点[87];龙玉其对湘西贫困村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阐述劳务输出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88]等。第三,研究的重点区域在湘西州,而对张家界市、怀化市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陈建国、刘玉桥对湘西自治州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措施[89];杨安位总结了湘西永顺县发展山区经济发展的经验[90];邓必海对湘西经济开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经济开发要注意3个 “循环圈”的平衡[91];田小海在研究湘西武陵山区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整合开发优势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战略[92];彭秀平的 《发挥资源优势振兴湘西经济》[93]、鞠远果的 《湖南省湘西州县域经济发展透析》[94]探讨了湘西县域经济问题;齐恒对湘西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95]、杨素琴等对湘西自治州经济发展与西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96]等。
4.贵州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的特点。第一,研究贵州省武陵山区的文献最少,只有27篇,且在有限的文献中,研究贵州遵义地区的文章远远少于铜仁地区。第二,乡镇企业研究是这一地区经济研究的重点。向长清从乡镇企业研究入手,通过加快铜仁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思考,提出了发展乡镇企业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的观点[97],邵启富在研究铜仁地区城镇化的基础上,揭示了城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98]。上述研究文献充分阐述了乡镇企业对黔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第三,注重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黃廷安的 《铜仁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一文指出,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无论是生态畜牧业还是生态茶产业、优质粮油、果蔬、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都应按照目前烤烟生产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来发展[99]。吴仲珍等的 《铜仁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一文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突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核心,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原料基地建设是重点;应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投融资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产业化经营水平[100]。
三、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的不足
第一,研究成果不平衡。通过梳理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料发现,在期刊论文类成果中,综合研究武陵山区的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的期刊论文数量最多;探讨湖南省的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等地区的文章次之;研究重庆市渝东南地区和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文章最少。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方志资料最多;湖北恩施州、重庆秀山县、重庆黔江县、重庆彭水县其次;再次是湖北咸丰县、湖南鹤峰县、宜恩县。除此以外,其他武陵山地区几乎没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方志资料。
第二,研究效果不理想。在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法、规划等。但由于行政划分、资金及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战略、方法、规划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第三,研究方法单一。关于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学者采用规范分析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很少采用实证分析法以进行研究。应采用一定的实证分析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方法来加快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既要研究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又要立足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更要看到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未来。需要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去看待和研究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而这方面显得严重不足。
第五,研究内容有待深入。武陵山区既是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又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中的一对固有的矛盾,如何协调破解这一矛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双赢”,研究得还很不够。
[1]蒲祖政.黔江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黄秀兰.湘西州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田志军.铜仁市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4]覃大钰.武陵源区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2006.
[5]湖北省恩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恩施市志[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6]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志:1986-2002[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贵州省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铜仁地区志·金融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金融志》编写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金融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税务志》编写办公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税务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10]蔡盛炽.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税务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1]宋绍琪.铜仁地区志·统计志[M].贵阳:贵州省地矿局103电脑印刷厂,1994.
[12]蔡盛炽.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3]吴子烈.铜仁地区志·供销合作志[M].铜仁:贵州铜仁地区供销合作联社,1992.
[14]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15]钟以耘,龚光美.鹤峰县民族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16]高恨非.宜恩县民族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7]向子钧.来凤县民族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8]雪亨顺.彭水:即将崛起的武陵山区经济高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9]尚武.武陵山区经济开发初探.[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20]张虹.湘西南山区经济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1]邓正琦.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2]刘伦文.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3]游新彩.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对湘西地区的实证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4]邓正琦,李碧宏.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5]农业部武陵山区扶贫经济开发指导小组.武陵在崛起: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专辑[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26]游俊,龙先琼.潜网中的企求:湘西贫困与反贫困的理性透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27]李德瑞.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8]靳永翥.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欠发达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9]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武陵山片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0]胡茂成,戴小明.武陵山区域发展研究报告: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1]赵小鲁,席建超.重庆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2]刘亚萍.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3]钟高峥.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成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4]娄策群,桂学文,王学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5]董成森.森林型风景区生态旅游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6]李君凯.综合发展武陵山区经济的几个战略问题[J].今日湖北,2010(6).
[37]陈洁琼.试论武陵山区经济发展中所有制结构的选择[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63-66.
[38][45]余中佑.试论武陵山区区域合作[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32-36.
[39]黄泽海.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1):59-62+98.
[40]翁才银.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17):7 473-7 474.
[41]谭自喜.实现湖北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以恩施州为例[M].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17-118.
[42]谢江.湘西自治州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0).
[43]王茂林.关于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三地市州扶贫攻坚情况调查[J].中国贫困地区,1998(7):4-8.
[44]雷和林.铜仁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思考[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8(4):5-10.
[46]李君凯.综合开发武陵山区经济的几个战略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86(9):16-18.
[47]张孺海.武陵山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9-13.
[48]龙祖坤,田官平.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优势产业的构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9-103.
[49][50]黄小俊,王亚飞.武陵山区资源整合与战略性产业的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113-115.
[51]麻学锋.武陵山区旅游业合作发展战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3-7.
[52]刘振礼.旅游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地理,1987(3):234-238.
[53]吴忠才.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2):11-118.
[54]刘惕之,刘正德.湘西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衡阳师专学报,1988(1):81-84.
[55]张英.武陵山区域旅游开发合作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7(6):65-67.
[56]尹光华.武陵山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中凸现的若干问题及战略选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3):53-54.
[57]冯灿飞.贫困山区旅游开发SW OT分析及可持续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6(5):57-60.
[58]刘长生,简玉峰,尹华光.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武陵山区旅游经济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7):109-111.
[59]潘芬萍,王克喜,曾群华.武陵山片区旅游竞合发展研究[J].民族论坛,2012(18):39-43.
[60]蒋莉,黄静波.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26-27.
[61]向延平,陈友莲.浅析湖南省旅游科技与科技旅游[J].市场论坛,2015(5):75-76.
[62]严亚,王利涛.重庆市黔江区旅游品牌核心价值初探: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开发个案研究[J].乡镇经济,2009(8):81.
[63]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64]王兆峰,刘训华.旅游产业集群下的区域营销战略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5):95-97.
[65]黄泽海.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1):59-62+98.
[66]吕学芳,周俊,肖映胜.武陵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思路[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2):129-133.
[67]杨晶璆,冯毓奎.武陵山区农民流动与扶贫研究[J].才智,2013(16):237.
[68]张玉娟.武陵山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化策略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9):32-35+ 146.
[69]谢成强.武陵山区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J].金融经济,2011(22):137-138.
[70]吴跃云.金融支持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考:武陵山区例案[J].金融经济,2012(2):122-124.
[71]姜平平,代亚松.武陵山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序研究[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3(2):6-9.
[72]陈美林.武陵山区引用外资的实践对策[J].湖南经济,1996(6):32-34.
[73]邓正琦.关于构建渝东南民族经济区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31-34.
[74]马述林.重庆市渝东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以增长极和交通经济带理论为视角[J].北方经济(下半月刊),2012(7):74-76.
[75]范远江.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性贫困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71-75.
[76]刘容.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发展民族民俗游[J].商业研究,2009(2):18-160.
[77]敖燕.关于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工作的调研[J].公民导刊,2011(6):26-27.
[78]王顺克.鄂西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285-288.
[79]曹菊枝.探讨鄂西地区旅游扶贫发展的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0(6):138-140.
[80]李黎,陈方明.基于旅游交通出行链的鄂西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绿色科技,2011(9):178-180.
[81]刘贤木.论调整结构、培植经济增长点与加速恩施州经济发展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54-61.
[82]鄢哲明,易兴耀.围绕农民增收,调优产业结构——恩施州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策[J].计划与市场,2000(5):44-45.
[83]邓湘军.湖南湘西山区脱贫致富调查[J].社会主义研究,1987(6):5-54.
[84]刘志群.湘西武陵山区重点贫困地区脱贫途径与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9(6):50-54.
[85]闵耀良.从湘西自治州治穷脱贫的轨迹谈扶贫开发中的两个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1(7):11-14.
[86]罗先成.贫困山区冲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思路──湘西凤凰县经济发展的启示[J].经济评论,1994(5):78-82+14.
[87]刘山.全面提升农村反贫困经济发展战略──湘西扶贫的体验和思考[J].中国贫困地区,2000(6):45-48. [88]龙玉其.劳务输出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湘西南某贫困村的调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0-74.
[89]陈建国,刘玉桥.湘西自治州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3(2):187-191+196.
[90]杨安位.湘西永顺县怎样发展山区经济[J].农业经济,1983(11):167-174.
[91]邓必海.湘西经济开发要注意三个“循环圈”的平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23-26.
[92]田小海.湘西武陵山区的优势资源及其开发战略方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8(5):10-12.
[93]彭秀平.发挥资源优势振光湘西经济[J].时代财会,1999(7):47.
[94]鞠远果.湖南省湘西州县域经济发展透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84-86.
[95]齐恒.湘西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15-16.
[96]杨素琴.湘西自治州经济发展与西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1):99-100.
[97]向长清.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加快铜仁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3(10):31-33.
[98]邵启富.铜仁地区城镇化概况及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20-21+25.
[99]黃廷安.铜仁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11(2):66-70.
[100]吴仲珍,等.铜仁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3):245-247.
[责任编辑:丹涪]
F127
A
1674-3652(2016)04-0044-07
2016-03-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风险管理的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研究”(13YJA630042);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中农民群体分化与农民权益保障研究”(2015YBSH 04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资助项目“武陵山片区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及改进措施研究”(15SKJ175);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2013j xt d042)。
王锋,男,安徽蒙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张玉娟,女,山东东明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