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意视角的电影批评及其艺术价值取向研究

2016-03-28

传播与版权 2016年3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

李 群

基于创意视角的电影批评及其艺术价值取向研究

李 群

[摘 要]创意通过电影影像的本体制作与视觉表达呈现,是推动电影繁荣发展的动力。基于创意视角的电影批评及艺术价值取向研究,从大众需求、题材类型、技术制作等维度分析当前中国电影在创意领域出现的相关问题。这一批评视角有助于完善电影批评理论体系建构,并为电影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电影创意;大众需求;题材类型;技术创新

[作 者] 李群,艺术学博士,闽江学院中文系讲师。

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创作实践基于思维创新和发挥个性想象力。创意是保证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提升电影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核心要素。张智华在《发展电影产业需重视培养创意》指出:电影产业要强调创意,不可以大量复制。电影产业链的几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创意。[1]然而,当前中国电影创作题材类型创意陈旧,从内容创新到技术创新,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数量寥寥,甚至出现了一大批低俗同质的电影,导致电影创作出现严重的“创意匮乏”。

系统建构电影创意的内涵,有利于避免在电影创作实践中陷入小创意的局限,防止伪创意与烂创意的泛滥。金冠军在其专著《电影创意产业》,详细界定了电影创意的内涵:“所谓电影创意,是指依据个人或一个群团的认知和情感倾向,按照电影可以实现的规律,在一部影片的整个制作、推介过程中,对未来的作品所进行的创造性的设想和预期,并努力去实现这种设想与预期。”[2]此定义指出创意涵盖的范围包含影片从策划到推介、放映的全过程。胡黎红在《从创意的内涵与价值构成看电影企业的创意经营》指出:电影创意的内涵应该从“一部电影”“个体创造”范围延伸至除个体外的企业、国家也应视为创意生成与执行的主体;同时在强调创意的某种内涵特质、价值属性外,应充分阐释创意内涵的意义评估与价值取向。[3]作者系统架构了电影创意的内涵,将电影创意思维关照至各层面,提出电影创意的内涵式发展理念。

基于创意视角的电影批评以电影创意内涵为理论依据,围绕当前电影创作实践,全面深入地分析电影创意匮乏的原因,并从理论建构、历史梳理、文本分析、实证调研等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对电影创意求新与文化自信力提升的策略方法,为困境中前行的中国电影提供理论支撑。

一、电影创意与文化消费

创意的产生源于文化消费,大众到底需要怎样的电影?冯小刚、马智在《要特别注意观众喜欢什么》一文中提出:电影创作一定要拍摄出其不意,有创造性的东西才能够吸引观众。影片要能够抓住观众的兴趣点,才能够好看。[4]电影创意源自于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充分了解各阶层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特征,才能创作出高品质的电影。姚睿在《电影文化、艺术与商业的成功融合——影片〈白日焰火〉研讨会综述》总结了皇甫宜川对《白日焰火》的评价,他认为该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对生活切入的独特方式,对人性深处某些领域敢于探究的勇气,对影片人物复杂而隐晦的情感关怀,不仅给人以情感的冲击,而且引人思考。[5]此类高品质电影在当前创作中数量较少,中国电影在创作上呈现出与大众需求背离的趋势。

近几年一些红极一时的商业大片以巨额投资、强大的明星阵容占据银幕的主流地位,但在大众中的口碑却很差,究其原因在于电影创作主体割裂了和大众的关联,创造了许多大众所不需要的电影。黄会林在《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创造“为人民的影像”》一针见血指出:当下电影艺术的歧途在于脱离人民的影像,这不仅难以为人民所接受,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6]因此,电影创作要深入了解电影大众需求,贴近现实,反映大众的情感、愿望,电影艺术才能够真正为大众所接受,真正获得创新的原动力。

大众对于电影多方位的心理需求,催生电影在创意表达上的拓展:怀旧心理、木乃伊情节、现实心理需求及情感抚慰等。黄琳在《论电影制作与消费的关系规律》中指出:电影创作与大众的群体类型、大众的文化类型密切相关。[7]《失恋33天》的成功在于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影消费主体年轻人的婚恋问题,把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作为叙事机制,创作的决定性要素保证了电影的成功;《唐山大地震》则从情感抚慰上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来自对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3D版《泰坦尼克号》之所以能够再次引发收视热潮,其创作来源于对怀旧情结和爱情主题的渴望。

优秀的创意可依托价值内核高的故事,以讲述与大众密切关联的故事来吸引大众。一些优秀的电影紧贴现实,用鲜活的故事传达电影的审美意蕴,取得的成功令人瞩目。然而,当前中国电影在创作上故事情节老套,毫无新意。故事并不是对商业元素随意拼贴,故事的来源需要创作者不断深入社会现实,才能获得灵感;创意并不新鲜,它来自对日常生活的变形与演义。为何许多电影故事情节陈旧,无法创新?问题在于执行创意过程中无法深化细化其内容,无法找到与大众共鸣的体验。梁振华在《中国电影创意的匮乏表征及调适策略》指出:讲述一个主题明确、情节紧凑、逻辑严谨、结构完整、人物立体的故事,是中国电影创新的源头活水。故事的创新并没有终南捷径,可从国际典范文本、民族叙事经验及时代的历史变迁中挖掘创意。[8]

对于大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归根结底在于创作者主体意识的自觉性,创作者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到契合一般观众与主流观众的心理及隐藏的欲望,与之形成良性互动。张民在《对电影创新本质问题的几点思考》指出:创作者以开放的心态、独立的个性潜心研究电影受众心理,为大众提供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失渴望的需求,以“补偿满足”其内心焦虑。[9]

二、电影创意与题材类型

电影创意有利于丰富电影题材类型,打破题材的单一性,摆脱中国电影对大片的依赖,深化电影类型,形成电影与观众、电影市场的有效对话。当前中国电影创作在现实题材与青春题材类型上有所突破,弥补了中国电影在此类题材上的不足。《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在于糅合了浪漫爱情、青春、励志等元素,并以现代化、时尚化的叙事元素贴合当下大众的需求,取得市场与口碑的双赢;《画皮》《画壁》《倩女幽魂》等电影则拓展了中国魔幻电影的类型。在创意思维的指导下,未来中国电影题材类型将向更加多元融合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有所提升,对电影类型化的研究也成为持续热点。尹鸿《在市场考验中集体成长——2010电影创作备忘》指出:当前国产电影类型仍不够丰富,电影类型集中在武侠与爱情两大题材,类型电影的创作探索尚处于简单模仿、复制的初始阶段,还缺乏创造性提升和本土化转换,多样化、多类型、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尚未形成。[10]胡智锋在其专著《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新研究》指出:当前中国电影类型创意的短板在于中国电影市场主要还是由大制作商业电影和商业化的高成本“作者电影”及主旋律影片占据着中心舞台,电影题材相对单一,引发关注的国产类型片仍然比较稀少。[11]田卉群在《产业化之路上的创意危机》探究中国电影创意危机在于:中国电影过于依赖明星、导演、大制作,忽视电影创意,导致题材类型受到限制,一旦这些导演的创作思维枯竭,剥去影片作为共同消费的文化外衣,创意的缺失,必将导致中国电影在竞争中遭淘汰。[12]陆绍阳、吕益都等在《2013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报告》指出:国产商业大片技术上有一定突破,但艺术质量令人担忧,缺乏新颖的认知理念和具有创意的思考;中小成本影片过于集中在青春题材类影片上,跟风作品较多,而作品在叙事、内涵、视听语言上明显不足。[13]

如何实现内容题材的拓展?电影类型创意的落脚点该放在何处?饶曙光、鲜佳在《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中从宏观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电影类型的拓展首先要把握本土性,这种本土性不仅体现在题材和内容上,更应该是一种整体的精神特质与底蕴;其次应该具有传统性,电影创作者应将传统价值观念用现代的方式进行呈现;再次应具有当下性,应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最后应具有传承性,从对传统电影研究的学术梳理中探索类型研究的经验与方法。类型电影创作需要更高的智慧,更多的技巧。[14]《画皮2》艺术总监杨真鉴认为:所谓类型电影就是能够被标准化生产、被复制的电影。中国电影人现在首先要做的不是拿世界大奖,而是生产出有稳定质量标准的电影,使得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质量安全感。[15]

此外,一些学者则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具体类型题材,从微观视角探讨电影创意与电影题材类型的拓展。丁亚平《历史描绘与“象征形式”生产——论讲话精神与当代中国电影创作》指出:主旋律题材电影,政治化色彩突出,人物概念化、“正统”化;在内容创作上,把道德理性理解为影片人物行为的时代动机,难以调动观众观影热情;在市场化竞争格外激烈的新语境下,个别历史题材作品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的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往往将主旋律及其创作理解得相当概念化、简单化、实用化甚至实利化。[16]石川在《重审家庭伦理片:家的镜像与情感重建》对家庭伦理片的创意提出建议:家庭伦理片应从普通百姓的世俗审美出发,将其创作内容集中在那些感性浅显、更便于大众体认和共鸣的议题上,将复杂的社会冲突伦理化、家庭化的写作策略,有利于建构一种富于叙事魅力的类型范式。[17]爱情喜剧类型片是中国电影类型题材创作的主体,数量虽多,但佳作稀缺,刘潘在《中国电影的现状和问题》一文认为,问题根源于创作者受价值观多元化和虚无化的影响,对爱情本身信念不够坚定,影响了艺术的表达。[18]鲜佳在《新兴电影类型的本土化和文化自信力提升——从欧美Chick Flick到中国“小妞电影”》一文探讨了小妞电影的发展路径,认为小妞电影要成为主流电影市场的主要类型,必须在中国社会语境的基础上创意求新,让文化元素进入人们当下生活,加强情节和叙事,以内容为王。[19]胡谱忠在《农村题材电影的“创意”困境》一文则对农村题材电影创意困境进行深刻剖析:由于农村题材创作者缺乏对农村生活的真实经验,对复杂的农村生态文化缺乏把握能力,甚至缺乏创作的兴趣,从而导致题材创意缺失。[20]

此外,当前中国电影在警匪片、悬疑片、公路片、科幻片等类型上依然匮乏,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创新还需要全体电影人的智慧和努力。中国电影的类型创新需要将中国特色和舶来的类型美学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实现真正创新,推动类型电影逐步完善和娴熟。

三、电影创意与数字技术

电影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不断的支持。《阿凡达》风靡全球,再次证明了电影数字技术创意的魅力。有了好的故事主题,电影如何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完美的视听享受?王志敏在《试论电影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国电影创作现状与改进思路》一文中指出:中国电影人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在电影高新技术的运用及艺术开发方面缺乏冒险精神,在积极借鉴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努力建构自己的团队,实现电影数字技术的创新。[21]赵宁宇在《数字特效与电影表演》一文则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更加复杂的“数字空间建构”,乃至动作捕捉系统、表情捕捉系统更加广泛、深入地开放、使用,才会令华语电影表演产生新的内涵。[22]

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听审美体验,满足人们对未知奇幻世界的向往,大量数字技术运用,成为实现电影创意的表现手段,也导致很多制作者急功近利,滥用数字技术,使数字技术的运用成为噱头。注重电影创意批评的研究者敏锐地捕捉到数字技术是推动电影创新的有效手段,同时对数字技术的滥用提出了警醒。电影创意的科技价值,不仅体现于技术层面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应将科技融入电影创意的深层活动中,使之成为电影内容创意的重要构成部分。当前中国电影在技术上的创意如徐克的《龙门飞甲》被视为国产影片3D技术标杆,但技术淹没思想、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无疑抑制了创意整体价值的彰显。

陈东在《价值创造:“3C革命”语境下的3D电影创业》指出:3D电影过于注重视听感受,导致人文价值缺失,题材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武侠片,给观众造成视觉审美疲劳,导致其创作陷入不景气状态。[23]金丹元、徐文明在《多元语境中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反省》提出数字技术的发展策略:中国电影数字化需要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否则将会吞噬富有魅力的本土电影的生存与发展。[24]史可扬在《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与辨析》则认为数字技术的运用要与艺术性实现巧妙融合:对数字技术手段的热衷与探索,不能遮蔽电影的艺术本性,应该成为电影在创意上运用新技术条件的延伸与递进。[25]李安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将3D技术作为电影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巧妙地将3D技术用于人物情绪的渲染及导演情感的抒发,打破仅仅作为视听效果的作用,将3D技术作为电影语言的形式。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运用应将视觉的快感与心灵的感动结合起来,这才是中国电影在技术探索创意上的出路。

总之,电影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全媒体语境下,对电影本体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陈旭光在《近年中国现象电影启示录》指出: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电影人要通过观念的变革,改变思维方式,才能带动文化的创新。[26]饶曙光在《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指出电影创意的意义:放弃电影作为创意产业的文化创造、文化精神,失去的是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尊严。[27]中国电影在创意之路的追寻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不断完善,这种完善既需要依靠外部环境,也需依托内部主体,只有二者发挥合力,中国电影才能达到更高标准,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张智华.发展电影产业需重视培养创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29.

[2]金冠军,钟瑾.电影创意产业[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7.

[3]胡黎红.从创意的内涵与价值构成看电影企业的创意经营[J].当代电影,2013(10):95.

[4]冯小刚,马智.要特别注意观众喜欢什么[J].电影艺术,1998(3):59.

[5]姚睿.电影文化、艺术与商业的成功融合——影片〈白日焰火〉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4(5):41.

[6]黄会林.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创造“为人民的影像”[M]//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2电影创意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6.

[7]黄琳.论电影制作与消费的关系规律[M]//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2电影创意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99.

[8]梁振华,苟瀚心.中国电影创意的匮乏表征及调适策略[M]//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2电影创意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42.

[9]张民.对电影创新本质问题的几点思考[M]//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2电影创意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53-154.

[10]尹鸿.在市场考验中集体成长——2010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0(3):6.

[11]胡智锋.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32.

[12]田卉群.产业化之路上的创意危机[J].电影艺术,2006 (5):110.

[13]陆绍阳,吕益都.2013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报告[N].中国艺术报,2014-04-09.

[14]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54.

[15]《画皮 2》剧组.聚变——缔造华语电影新标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65.

[16]丁亚平.历史描绘与“象征形式”生产——论讲话精神与当代中国电影创作[M]//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2电影创意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24.

[17]石川.重审家庭伦理片:家的镜像与情感重建[J].电影艺术,2012(5):52.

[18]刘潘.中国电影的现状和问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1):8.

[19]鲜佳.新兴电影类型的本土化和文化自信力提升——从欧美Chick Flick到中国“小妞电影”[M]//2012电影创意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314.

[20]胡谱忠.农村题材电影的“创意”困境[J].红旗文稿,2014(5):38.

[21]王志敏.试论电影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国电影创作现状与改进思路[M]//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2电影创意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225.

[22]赵宁宇.数字特效与电影表演[J].电影艺术,2012 (6):88.

[23]陈东.价值创造:“3C革命”语境下的3D电影创业[J].当代电影,2014(1):199.

[24]金丹元,徐文明.多元语境中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反省[J].当代电影,2008(3):74.

[25]史可扬.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与辨析[J].艺术百家,2012(1):86.

[26]陈旭光.近年中国现象电影启示录[J].当代电影,2014 (2):117.

[27]饶曙光.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J].电影新作,2014(1):29.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
“欧洲杯”有哪些新闻报道技术创新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网络组织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语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创业投资模式下的两类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