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共享发展理念看中国公平正义问题

2016-03-28安丽梅

创新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经济社会公平

■安丽梅

从共享发展理念看中国公平正义问题

■安丽梅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全体人民平等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注重解决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当前公正缺失的积极应对,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关于公平正义理论的重大升华。可以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探索公平正义的实现:坚守基本民生底线,突出民生建设重点,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物质保障;做出有效制度安排,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实现公正正义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合理引导人民心理预期,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精神支撑。

共享发展;公平正义;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共享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全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的是我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突出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解决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共享发展是“先富带后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回答了“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和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全体人民既指个人,又指不同群体,但当前着重指不同群体。个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指无论身份地位、职业属性、财产收入、能力素质如何,每个人能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以此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造福民众。这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城乡、地区、阶层、性别、民族等不同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实现共享发展的较低层次的价值要求。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不同于个人共享发展成果,前者是指不同群体之间共同平等享有发展成果,但是群体内部不一定共同平等享有成果,后者则指每个人都能平等的享有发展成果。当前我国实现共享发展,有必要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看到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每个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重要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共享发展的客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首先是指包括收入、资产在内的物质资源,而且着重指社会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例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在物质层面当前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增强,旨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还包括文化等精神资源,尤其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当前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文化形式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也致力于人民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还包含民主参与、民主选举在内的政治资源以及青山绿水等生态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包括多种资源,不宜单纯理解为收入、财产等物质资源。

第三,共享发展的标准是平等而不是平均享有发展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从“过度重视公平”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到“共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发展阶段。当前重视全体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为了矫正较长时间的分配失衡,重新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不过度重视效率,也不犯平均主义的错误,而是共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平等享有发展成果既保障了个人和群体都享有经济参与、政治参与、文化参与的权利,又保障个人和群体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形成基本能力,同时救济性、保险性、补偿性的再分配的力度和覆盖面涉及到全体人民。

第四,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民众在收入分配、家庭财富、基本医疗、就业服务、义务教育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感到了不可避免的差别,尽管国人“更倾向于强调个人才干和勤奋在造成人们贫穷和富裕方面的作用”[1],但是相对于获得感,不少人感受更多的是剥夺感。这种剥夺感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相对剥夺感,相对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之间的剥夺感。共享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而不是剥夺感。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前提下,坚持在共建共享中让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共享发展的提出有利于解决民众获得感缺失问题。

从共享发展的主体、客体、标准、目标来看,共享发展注重解决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从共享发展的主体来看,共享发展重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平等,关切了我国当前公平正义应着重解决城乡、区域、阶层、性别等不同群体之间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从共享发展的客体来看,共享发展强调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生态等发展成果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关照了我国当前收入、财产、能力等不平等的现实境况;从共享发展的标准来看,共享发展突出了全体人民平等而不是平均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对我国公平正义的深刻把握;从共享发展的目标来看,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在具体实践层面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共享发展理念并非独立存在,它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因此应集中五大发展理念的力量共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共享发展,能够激发共享发展的活力;协调发展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尤其是平衡公平与效率、城乡、地区、阶层的关系,体现了共享发展注重平衡发展的实践要求;绿色发展强调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维护好生态环境这一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利用内外联动机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只有以共享发展理念为着眼点和归宿,综合运用其他四大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对实现我国公平正义的重大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对实现我国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我国公平正义问题的现实关切与策略解决,不仅指明了解决这一重大难题的方向要求、方法体系,更是强调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我国公平正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升华。

(一)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当前公正缺失的积极应对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蕴含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现实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与现实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我国目前发展的现状,也是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重要现实背景。恩格斯指出,“平等仅仅存在于同不平等的对立中,正义仅仅存在于同非正义的对立中”,[2]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关照了当下社会不公正的我国社会现实,是对我国当前公正缺失的积极应对。

当前我国公正缺失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权利公平体系有待完善。权利公平要求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但是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性别差距以及户籍限制等因素使得部分公民并不能充分享有应有的权利,从而使得权利不平等问题突出。第二,我国机会公平体系有待完善。机会平等要求“所有的社会地位对所有人开放,反对任何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出生地、宗教信仰的歧视”[3],要求人人享有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机会。当前我国一定程度上的权利不平等加剧了当期形式上机会的不平等,同时收入、财产等方面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当前结果上机会的不平等。尽管人人享有平等的社会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个体在家庭背景如教育、财产以及个体天赋方面并不平等,他们从家庭接受到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参与度与社会竞争力度。第三,我国结果公平体系有待完善。结果的不公平在我国突出表现为收入与资产的不平等,甚至是贫富差距过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当前基尼系数达到0.495[4]84;与此同时我国家庭资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提高,“2012年全国家庭净资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资产”[5],而且贫富不平等具有自我强化的作用,从而导致结果更加不平等。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对我国当前公正缺失的积极应对。

(二)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具有明确的实践要求,为解决我国公平正义问题指明了总体方向和方法体系。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实现公平正义不再仅仅是政府的施政承诺,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公平正义具有多面性,对今日中国而言,表现在权利、机会、结果等方面,具体到更为现实的领域,主要体现为个人、群体、城乡、地区、阶层、民族、性别等方面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多维度性决定了操作层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凸显了宏观战略层面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从而指明了实现公平正义的前进方向。

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共享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做出更多的制度安排,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章可循。共享发展理念提出要逐步完善资产收益扶贫制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不仅具体阐明了做出制度安排的具体领域以及解决方案,从而使制度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而且有利于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制度支撑。

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实现公平正义的方法体系。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八大民生亮点成为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有效方案。针对社会现实存在的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现象,以及过往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需要完善改革的方面,共享发展理念针对具体问题,着眼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了八大民生福利。这八大民生亮点涵盖基本公共服务、扶贫、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人口均衡等领域,具有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普惠性突出等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不断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价值,阐明了相应的原则要求与方法策略。共享发展理念在继承以往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方法体系。

(三)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国公平正义理论的重大升华

从历史发展来看,公平正义理论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红线,并且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初步形成了中国化的公平正义思想。确立了社会基本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从而奠定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实现“一化三改”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为社会成员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和享受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同时重视防止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式确立了中国特色公平正义理论。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模式,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有限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阐明了实现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即实现先富与共富的有机结合,认为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公平正义理论。提出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要注重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了公平正义的实质内涵,即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公平正义的内容体系,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进一步探索了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即加强制度建设等;进一步将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高度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平正义理论,将公平正义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统一,使公平正义理论进入到崭新的发展阶段。十八大报告中涉及“公平正义”达二十多处,提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的更加美好”,体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公平正义理论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在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论层面上对公正理论的高度重视。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共享发展理念无疑是我们党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提出的全新理论成果,是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以共享发展推进我国公平正义的实现

共享发展注重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可以切实有效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通过坚守基本民生底线与加强民生建设重点,有利于提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保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提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有利于合理引导人民心理预期,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精神支撑。

(一)坚守基本民生底线,补齐实现全面小康短板

消除贫困,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保障民众基本生活水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底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到2020年保证扶贫对象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是中央确定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底线与实践要求。必须增强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扶贫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做好扶贫工作,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问题,重在解决好扶持的主体、客体以及方法策略问题。第一,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通过实际调查等方式切实了解真实的贫困人群,以及相应的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第二,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既要加强党的领导责任,坚持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又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7],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第三,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切实做好扶贫工作,既要牢牢抓住发展是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利用本地优势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又要切实做好包括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在内的社会保障工作,坚决守住生活底线,此外,教育是改变个人命运甚至家庭、地区的重要途径,必须做好义务教育工作,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

(二)突出民生建设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

民生建设重点,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着力点。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关涉个体能否获得生存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以满足其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8]。当前加强民生建设应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人口均衡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加强民生建设可以从促进社会流动与应对社会结构差距两个方面着手。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应坚持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保证个体享有社会竞争的机会与能力;坚持就业优先,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与社会和谐稳定;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结果公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应对社会结构差距方面,应坚持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切实提升人民身体健康素质;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民生建设,在把握工作重点的同时,还应着重把握其内在关联,从促进社会流动与应对社会结构差距两方面做好民生建设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做出有效制度安排,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共享发展强调增强民众对现实生活的获得感,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但是只有过程与规则公平、公正、有效,在具体操作层面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作为一项制度真正贯彻落实下来,才能切实增强民众的获得感。不仅要在物质层面,更要在制度层面切实保证人民基本权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以民生建设为着力点,因而主要在民生领域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共享发展理念提出要逐步完善资产收益扶贫制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具体阐明了做出制度安排的具体领域以及解决方案,从而使制度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有利于加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同时,制度安排的内容还应包括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等,民众的基本利益诉求与基本矛盾的妥善处理与解决,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此外,在明确制度安排的具体内涵与实践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增强根据制度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对制度的敬畏之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合理引导人民心理预期

加强宣传教育,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总体而言,“我国民众对于当前生活满意度较高,对于未来充满信心,近两年居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显示出改善的幅度与居民的预期存在差距”[4]36。在社会满意度方面,心理预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民众的心理预期长久得不到满足,总是感到一种相对剥夺感,甚至是绝对剥夺感,无疑会影响人民幸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积极主动地做好正面引导,稳定社会心理预期。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尤其是民生领域存在的重点问题,着重通过正面引导,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扶贫工程、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方针政策,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与现实解决,使民众认识到国家政府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做出的切实举措与实际努力,增强民众对现实生活的获得感,增强民众对未来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好憧憬与坚定信心。此外,社会是多样性的统一,不同民众的心理预期具有差异性,但是应保持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对未来发展既不悲观失望,也不盲目乐观,而是引导民众具有合理稳定的心理预期。

“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理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获得者。实现共享发展,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利于刺激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稳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性别差距、民族差距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依然任重道远,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依然任务艰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仍然需要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以共享发展理念为目标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适应国际国内发展要求的崭新的发展理念,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以共享发展理念为目标的五大发展理念走向实践,凝聚社会力量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助力。

[1]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0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70.

[3]王绍光.平等问题研究框架[C]//权衡.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2.

[4]韩俊.2014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5]谢宇,张晓波,李建新,等.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2.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7]习近平.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政,2015(1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责任编辑:杨彧]

On China's Fairness and Justice from the Concept of Sharing Development

An Limei

The concept of sharing development sticks to the principle that all members equally share the resul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with the focus on solving China's fairness and justice.The concept of sharing development is the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lack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China,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realiz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and the sublimation of theory about fairness and justice.We can explore the path to achieve fairness and justice from material,system and spiritual levels.To realize justice and fairness,we should uphold the bottom line of people's basic livelihood;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We should make efficient system arrangement and strengthen publicity education and reasonably guide people's anticipation.

Sharing Development;Fairness and Justice;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D61

A

1673-8616(2016)03-0070-08

2016-03-02

中国人民大学社科类重大项目“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15XNL020)

安丽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经济社会公平
公平对抗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公平比较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