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评析

2016-03-28胡明艳

创新 2016年3期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公众

■胡明艳

美国“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评析

■胡明艳

美国启动了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国家纳米技术发展计划。在转基因技术发展在欧美推广遭遇争议的背景下,面对纳米技术存在的多重不确定性,为避免重蹈转基因的覆辙,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目标,围绕与纳米技术有关的健康、环境与安全问题(EHS)实施了软性监管和自愿章程管理,围绕与纳米技术有关的伦理、社会和法律议题(ELSI)开展了以“实时技术评估”为代表的“预期治理”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公众参与实践,较好地推动了纳米技术的健康发展,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纳米技术;NNI;公共参与;美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突破,人们期待科技创新能够转变为促进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的强大力量。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我国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但欧美转基因技术的市场推广受到争议乃至抵制的情况,让我们不禁反思:科技创新是否必然会被公众接受?应如何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对此,作为率先推动纳米技术发展的美国,率先提出了“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理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一、“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的提出

2001年,美国正式启动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这是全球最早启动的政府发展纳米科技的战略,也是就涉及的领域和投资强度而言最庞大的国家级纳米科技发展计划。NNI启动伊始,确立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支持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1]

对于“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美国纳米研究委员会做了如下定义:“这是最大化技术正面贡献、最小化技术负面后果的努力的调和。所以,负责任的发展包括对应用和潜在影响的检测。它表明,发展和使用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和社会最迫切的需求,同时,也会为了预测和减轻负面的影响或者未曾预料到的后果而做出一切合理的努力。”[2]

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议题被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健康和安全影响(Environment,Health and Safety,简称EHS);另一类是伦理、法律和所有其他社会议题(Ethical,Legal and Social Issues,简称ELSI)。

在EHS议题尤其是人造纳米颗粒的毒性研究上,美国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2003年10月,美国政府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增拨专款600万美元启动了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工作。2004年,美国又将NNI总预算的11%投入到纳米健康与环境的研究中。接着,美国国家环保局、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始实施“国家毒理学计划”,美国职业安全和保健局、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也开始支持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可能造成的影响的研究。2005年,美国政府在首都华盛顿召开了“人造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圆桌会议,讨论如何保障人造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2009年,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DHHS)、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P)、国际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联合编写了报告,介绍纳米颗粒的潜在健康忧虑、安全危险、工作场所的暴露评估,并提出了工作场所接触纳米材料的监管大纲。

对于ELSI议题,NNI的倡议者认为,尽管纳米技术还没有带来确切的伦理问题,但纳米技术势必会引发社会巨变,为此,人文社科学者都应参与进来,协助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纳米技术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和伦理上的挑战。因为人文社科学者在适当的资助下,可以深刻了解某一项具体的纳米技术,做出有充分根据的评判,为纳米科学共同体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此同时,这些人文社科学者也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公众利益代表,能够在纳米技术专家、公众和政府官员之间扮演沟通者的角色。总之,人文社科学者的加入将有助于纳米技术社会收益的最大化,同时减少公众对纳米技术影响进行抵制的可能性。为此,NNI将联邦政府资助纳米技术研究经费的4%用于ELSI及相关的推广活动。

此外,美国国会于2003年制定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与发展法案》(公法 108-153),专门设立了有关纳米技术社会涵义的条款,强调“一定要保证伦理的、法律的、环境的和其他恰当的社会考量……在纳米技术的发展中得到考虑。”[3]该法案的第10条中还详细规定了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整合进纳米技术发展中的具体形式:

A)建立一个研究项目去识别有关纳米技术的伦理的、法律的、环境的和其他恰当的社会关切,以保证此类研究得到广泛传播;

B)要求跨学科的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含有应对社会的、伦理的和环境考量的活动;

C)尽可能地将对纳米技术社会、伦理和环境考量的研究整合进纳米技术研发中,保证纳米技术的发展可改善全美国人的生活质量;

D)由国家纳米技术调节办公室,通过举办定期和持续的公众讨论,将公共投入及扩充整合到项目之中。[3]

同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成立了国家纳米基础网络(NNIN),其中,“纳米技术的伦理与社会问题”被列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社会科学家被鼓励去参与NNIN的建立。2005年,NSF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建立了社会中的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建立了纳米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专门从事纳米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与教育活动。此外,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也建立了研究纳米技术的跨学科合作团队。

二、EHS层面的软性监管和自愿章程

最初,大部分纳米技术反对者最担心的,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纳米机器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如“灰色粘质”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分子纳米技术博士德莱克斯勒在其《创造的引擎》一书中设想的一种可怕情景,即人类制造的具有强大自我复制能力的纳米分子组装机吞噬地球乃至人类。的毁灭性风险。之后,关于纳米材料的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成为人们关切的重点。有关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及其风险评估,虽然已经展开,但仍是一个新诞生的交叉学科领域。因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估涉及其环境过程、暴露途径、体内分布、毒性机制、剂量关系等许多问题都尚无明确答案,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按道理,我们需要通过毒理学方法、测试程序和长期扫描来测试纳米产品并建立安全标准和界限。然而,纳米技术的市场化跑在了这些方法和过程的前面。就在我们对纳米材料的环境和健康影响知之甚少的时候,一些应用纳米技术产品已经被投放到了市场上。对此,一些非政府组织(NGO)和环保组织呼吁政府颁布法令,在确保纳米材料安全可靠之前,中止“在实验室和任何新消费产品中使用合成纳米颗粒”,[4]并禁止将纳米颗粒释放到环境中。

面对纳米材料所呈现出来的新颖性,面对公众可能的抵触和纳米产业发展可能的失利,当前的管理框架是否充分?怎样才能以推进技术创新潜能的方式实施监管,并对正在显现的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保持敏感?这些问题逐步引起了美国政府管理层的思考。

又一日。宝玉打黛玉手机,怎么也打不通。此刻黛玉已更换手机号,办妥了手续,登上了去加拿大的飞机——这伤心地,太多的苦涩回忆。二十多天前,她去胡太医的私人诊所,找妇科主任邢柚烟做了人流手术。这邢柚烟托了人到自费医学院读了三年妇科,被胡太医招聘到他的私人诊所,渐成气候。黛玉不知道,宝钗的那张子宫癌诊断书就是邢柚烟念当初救济情所为。

为了维持纳米技术的发展,同时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在对纳米技术环境和健康影响知之甚少的情况下,美国政府采用了与硬性法律监管不同的自愿报告措施。2008年1月,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启动了为期一年,名为“有毒物质控制法案下纳米尺度材料的管理方案”,以期建立人造纳米材料的基准数据,鼓励使用恰当的风险评估。方案分成基础项目和深度项目两部分。前者要求参与者报告所有有关具体纳米尺度材料的已知的和尚可确信的信息,后者要求参与者测试有代表性的纳米尺度材料,展开进一步评估。截至2008年12月8日,基础项目部分,有29家公司和协会向EPA提交了涵盖123种纳米材料的数据,有7家公司对此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度项目部分,美国有4家公司同意加入。[5]

较之传统的正式的或强制性的法律规章,这种自愿性监管方式,一方面维持了纳米技术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警醒有关行动者潜在的风险。待有关的知识缺口被弥合之后,政府可以很快地采取符合新形势需求的方式。这样,我们既可以预期社会从纳米技术新的应用中获利,同时也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给予了高度的保护。当然,政府的软性监管措施并不完美,作为一种对当前正式规章的补充,它是否会对社会行动者的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还有待于时间检验。

除了上述这种由政府部门引导的“自愿主义”,美国纳米产业界也涌现出了很多自发制定的各种纳米技术伦理章程。例如,美国杜邦公司与环境保护基金联合制定了“纳米风险框架”②这是一个针对人造纳米尺度材料负责任的发展、生产、使用和末期处理或回收的全程风险管理框架,总共有四步:第一步,描述材料和应用;第二步,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第三步,估算风险;第四步,评估风险管理。第五步,决策、记录并行动。第六步,回顾并调整。,通过收集有关的信息和展示最佳实践,来塑造纳米技术的未来监管方式,让投资者、政府尤其是公众确信产业界正在采取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发展纳米技术。诚然,这些自愿性章程并不能保证每一个纳米技术公司都自觉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不能完全解决举证责任、风险-收益平衡等政策选择问题。但是,它们为更加灵活、有效的纳米产业治理与监管体系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方式。在短期内,这种倡导公司社会责任的自愿性行为章程将会是填补政府正式监管空白的最有效的手段,也在公众当中树立了更牢固的信任和安全感。

三、ELSI层面的参与

在技术研发过程的一开始,就着手进行有关的伦理、社会和法律议题(ELSI)的研究,并非纳米技术发展过程中独有的现象。但早期的ELSI研究缺乏对技术政策制定和技术发展过程的实际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安抚民众担忧的一种摆设。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则力图通过与技术评估的紧密合作,将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同科学技术发展从一开始就整合起来,突破早期ELSI研究的局限。

作为对技术可行性及可能后果的预测分析,技术评估曾被视作为决策过程提供客观、中立的知识。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式(participatory)技术评估进路兴起,利益相关者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介入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不再是单向地适应技术的发展,而被视作与技术共同演化着。

基于这种技术评估进路,2002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中的纳米技术中心(CNSASU)的学者提出了“实时技术评估”(Real-Time Technology Assessment,简称RTTA)。这一评估侧重技术的政策制定过程,力图熟悉和支持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为社会价值嵌入创新之中并产生影响提供明确的机制。RTTA分成四个部分:第一,研究系统分析,描绘与那些明确的社会目标有关的研发项目;第二,公众意见与价值,包括公众民意测验与研究者的价值;第三,审议与参与,包括在科学参与者和公众参与者中建立未来场景;第四,反思与评估前面三个活动如何影响了研究决策。[6]

在此基础上,CNS-ASU的学者提出了“预期治理”(Anticipatory Governance)的理念。所谓“预期治理”,是一种通过与研究议程早期的联系培养起来的能力,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和外行公众为纳米技术可能带来的议题发生在具体技术中而预先做准备的能力。预期治理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研究整体(ensemble)来实现,包括预见、公众参与和将社会科学探究同自然科学和工程实践整合的研究。具体地,CNS-ASU尤其通过开放源的情景(open-source scenario)和更加传统的情景发展工作坊,来达成这一目标。就前者而言,CNS-ASU研究者根据已发表的科学、大众科学和科幻作品草拟出看似可信的纳米技术“情景”。之后,研究者们通过有关纳米技术研究者的焦点组(focus group)来审查这些情景的可信度,讨论出技术发展路径和时间表,并提出一些关键词。随后,这些关键词将根据当前纳米技术数据库接受审核,以识别出这些领域里当前的研究状况。情景写作核对完毕之后,就被放到专门设计的网络平台上,使之与公众产生互动。根据互动所反映出来的情况,CNS-ASU的研究者再将分析结果提供给那些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纳米科学共同体。就后者而言,CNS-ASU的研究者将纳米技术研究者、社会科学家、伦理学家和有关的临床人群、法律人群和资助人群组织起来,根据从高到低的价值维度以及从集体到个人的使用语境,讨论出可信的未来社会-技术情景。[7]预期治理的这些练习的目的不在于同意哪一种技术路径和治理框架更合适,而在于增强关于可能技术路径和其他治理框架的对话与理解,让人文社科学者、纳米科学家、公众一起创造未来,提升人们在不同的,甚至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能力。

四、公众参与纳米技术发展

公众参与在欧美国家(尤其是欧洲)开展由来已久,但像纳米技术这样技术自身尚未充分发展、公众尚不熟悉的时候就进行公众参与活动的情形,尚属罕见。那么,在即便是专家们都无法确定科技研究的未来的时候,公众参与有什么用处呢?

其实,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模棱性、不确定性,我们已经很难仅凭哪一门单独的学科来做出有效回应。当不确定性变得更为广泛、更难应对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更加多元的、不同的知识形式。公众参与所提供的正是一种专家知识之外的多元知识形式。它包括了各种知识与经验,能够为更加稳健的政策选择提供信息。

更进一步,公众对科技发展有关的伦理和社会议题的参与,也有助于保持人文社会学者批判性。美国学者兰顿·温纳曾不建议美国国会颁布实施诸如“纳米伦理学家全职雇佣法案”这样的法律来支持专职纳米伦理研究,就是因为担心从事新兴技术伦理维度研究的人们逐渐地转向更加舒适的、甚至琐碎的问题,而回避那些可能会成为冲突焦点的议题,只告知科学家们他们想听的事情(或者人文社会学者认为科学家们想听到的事情),而很少说“不”。一种避免这种可能的方式就是,鼓励人文社会学者将他们的发现呈现在公众论坛上。[8]

鉴于此,美国在发展纳米技术时,非常注重开展相应的公众参与活动。其中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共识会议。2008年3月,CNS-ASU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围绕纳米技术与人类增强举行了美国首次为期1个月的“国民技术论坛”。组织者招募了来自全美6个不同地区的74位普通公民组成了代表团。每位代表在审议之前都要阅读一份背景文件,完成先期测验,记录下他们的初始态度和对话题的理解。然后,他们在第一周内与来自同一地区的代表面对面地审议(deliberation),再在余下的时间里跨地区开展了总共9个、每个时长2小时的电子讨论(electronic deliberation),与不同话题的专家进行问答。最后,该论坛在每个地区进行第二次面对面审议。参加者草拟出反映本地小组共识的报告,再完成一份后期问卷以记录他们对论坛的看法以及他们在态度与理解上的变化。[9]此外,美国在威斯康星州、南卡罗来纳州也举行了一系列类似的公民共识会议和公众论坛。

从成效来看,这些公民参与活动并未对纳米技术发展政策产生直接影响,但参与者从中得以增进对纳米技术的了解,也培育了其考虑科学技术议题、参与相关决策的能力,从长远上看将对科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五、启 示

美国为实现“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发展”目标,认真对待了纳米技术潜在的风险和负面效应,对之开展了研究和反思,并为公众争论提供了知识和平台。起初,人们曾普遍担忧纳米技术会像转基因技术那样遭遇争议或抵制。但迄今为止,诸如此类的沟通灾难并未发生。关于纳米颗粒潜在风险的争论仍在继续,但并未引起公众的反对或反抗。风险议题也成了纳米技术“身份”的一部分,资助机构日益要求受资助的项目明确考虑风险议题。总之,风险没有被人们(尤其是管理者和纳米科学家)忽视或否认,而获得了积极的应对。由此,信任得以产生,而信任正是避免沟通灾难的关键所在。

时下,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期,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乃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但是,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的遭遇表明,科技创新并不必然会为公众接受。我们除了发展科技本身,恐怕也需要借鉴美国在纳米技术发展中的做法,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科技的社会影响,从而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社会活力的源泉!

[1]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USA).TheNationalNanotechnologyInitiative Strategic Plan[R].Washington,DC:National Nanotechnology Coordination Office,2004.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SA).A Matter of Size:Triennial Review of the 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R].Washington,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6:73.

[3]US Congress.21st Century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Public Law no 108-153[Z].2003.

[4]ETC Group.The Big Down:from Genomes to Atoms[EB/OL].ww.etcgroup.org/documents/ TheBigDown.pdf,2003.

[5]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A). Nanoscale Materials Stewardship Program Interim Report[EB/OL].(2015-04-09)[2015-11-02]http://www.oecd.org/unitedstates/42061387.pdf.2009.

[6]David Guston,Daniel Sarewitz.Real-time Technology Assessment[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

[7]RistoKarinen,DavidGuston.Toward AnticipatoryGovernance:TheExperiencewith Nanotechnology[C].In:Mario Kaiser et al,ed.,Governing Future Technologies:Nano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an Assessment Regime[M]. Dordrecht,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 V.,2010:217-232.

[8]LangdonWinner,LangdonWinner'sTestimony to the Committee on Science of the 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 The Societal Implications ofNanotechnology[EB/OL].(2015-04-09)[2015-11-02]http://www.rpi.edu/~winner/testimony.html,2003.

[9]Mark Philbrick,Javiera Barandiaran.The National Citizens’Technology Forum:lessons for the future[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09(5).

[责任编辑:杨彧]

A Review on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in US

Hu Mingyan

The United States initiated the first and also the world largest national nanotechnology developmentplan.AgainstthebackgroundofcontroversiesofGMtechnologyconcerningthe uncertaintiesofnanotechnology,theUnitedStateshassetupthe"responsiblenanotechnology development"target from the beginning and has carried out supervision on health,environment and securityissuesrelatedwithnanotechnology.TheUShasalsoconductedresearchonexpected administration represented by real-time technical evaluation concerning ethical,social and legal issues related with nanotechnology.The research involves much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which has set good experience for China to learn from.

Nanotechnology,NNI;Public Participation;Supervision

G301

A

1673-8616(2016)03-0078-07

2015-11-0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兴技术发展的伦理争议研究”(12CZX021)

胡明艳,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北京,100091)。

猜你喜欢

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公众
武器中的纳米材料
懂纳米技术的变色龙
公众号3月热榜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纳米技术在食品科学工程中的体系构建
纳米技术浮选技术研究进展
可研可用 纳米材料绽放光彩——纳米材料分论坛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