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协调发展理念看中国事业发展的平衡问题
2016-03-28■汪勇
■汪 勇
从协调发展理念看中国事业发展的平衡问题
■汪勇
为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不仅有其历史演变逻辑,还总结了诸多国家是否坚持协调发展导致不同结果的各种经验教训,旨在破解当前我国突出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厚植发展优势。协调发展理念为如何实现我国“十三五”既定目标和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该理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发展方式
发展理念是发展的先导。奉行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及其结果。反言之,发展是否协调及其发展结果如何与实际奉行的发展理念相一致。发展理念对发展而言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直接关乎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具有丰富内涵,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历史演变逻辑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我国现实发展的必然,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演变发展逻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协调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和生产单位及生产者、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非、中国和外国等十大关系提出了科学而正确的主张。可惜后来因“左”倾思想等因素影响使我国的发展走上了严重失衡发展的“大跃进”和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并遭受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邓小平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针对严重失衡发展提出了要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从而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篇章。邓小平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改革开放的协调推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经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而取得了辉煌成就。尽管我们也曾一再强调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协调推进的改革,不仅仅只是经济领域或某个方面的改革,但过度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协调推进的片面发展思想使得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而日益显现。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衡问题,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协调发展思想。但实际上,不同管理层级、部门和不少地方在实际发展中仍然盲目、过度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物质文明抓得比较“硬”,对精神文明则抓得比较“软”。如无视“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特定含义,不惜牺牲环境、生态、资源等过度崇拜和追求GDP的增长,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发展的各种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2]尽管如此,不少部门和地方在盲目追求发展政绩的惯性作用下仍然无视协调发展思想的实践指导并片面地理解“经济发展就是硬道理”和盲目追求GDP政绩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3]
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阶段关于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实践看,中国共产党人虽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多次意识到并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的正确思想和理念,但由于在实践中受“左”倾或盲目追、赶、超等不良思想及不完善的政绩考核方式影响而长期偏离协调发展轨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出:当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受到相对滞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及束缚而失去平衡和协调时就难以向前发展。除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随之向着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基础的方向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能摆脱既有不平衡和不协调的制约和束缚而向前发展。否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传承和创新了以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协调发展的思想,而且还更加注重我国当前及今后各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学说和时代特征、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引领性和应对发展新矛盾新挑战的现实针对性,凸显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紧迫性,再次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纲领性特点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协调发展理念充分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协调发展理念充分总结了国内外是否坚持协调发展及其坚持程度差异导致不同发展结果的各种经验教训,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协调发展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至今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无视平衡、协调发展的“大跃进”不仅没有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反而使之遭受重创。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4]91“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4]223最终,导致广大人民陷入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极度困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严重失衡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各方面发展得以相对协调推进,步入正轨并迈入快车道,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使新阶段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单纯以追求数量增长为导向,就容易忽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果只盯着经济数据的起伏涨落,就难以体察人民群众真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果一味求快求多,就不得不透支资源、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因此,‘协调’的理念强调,要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并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5]新常态下不可能再以旧有模式发展,这是坚持协调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
协调发展理念还充分借鉴和汲取了世界各国协调发展差异导致不同结果的经验教训。二战后,世界各国由于是否坚持协调发展及其坚持程度有异而分道扬镳,有的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有的走向剧变和解体,有的跳不出“中等收入陷阱”,有的停滞不前,有的则陷入了政局动荡或内乱。如“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西德等战败国及不少欧洲国家在二战后迅速调整各方面的发展,补齐短板,坚持协调推进而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其经验值得借鉴。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则经历了短暂的经济高速增长后,长期严重失衡的矛盾、冲突得不到及时化解而最终走向解体和剧变,教训深刻。同时,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等拉美部分国家和地区由于协调发展不够,虽然率先由低收入国家迅速转变成中等收入国家,但始终未能及时化解失衡发展中出现的就业困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难以摆脱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另外,不少欠发达国家则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很好地协调好经济、社会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层次的发展而停滞不前,至今仍然处于欠发达状况,值得反思。从世界各国的不同发展结果看,由于坚持协调发展不同,其发展结局也截然不同。
总之,任何失去协调和平衡的片面发展最终都难以长久,甚至得不偿失。新常态下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不仅牢牢抓住了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脉,强化了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聚合性,强调不能再盲目片面地追求经济或政治等部分或单个要素的“增长”,而且还是避免国家动荡的法宝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不仅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而且还是我国未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南,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
三、协调发展理念旨在破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失衡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等均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了保证“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旨在破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难题。无论是党的十七大还是十八大报告都曾客观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6]2015年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强调指出,我国发展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7]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说明了协调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失衡发展模式,协调发展涉及的各种关系和比例并使之趋于合理,寻求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如何破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失衡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8]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必须在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整体协调推进,增强发展的活力。
协调发展理念找到了不能再走“老路”的“新路”,解决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针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重点抓住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协调发展。就区域协调发展而言,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不同、自然条件各异、历史基础有别、长期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形成了“一个中国,四个世界”[9]的不良现状。“十三五”时期要大力加快和加强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就城乡协调发展而言。“十三五”时期不是只要城市繁荣而让农村凋敝,而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确保同步小康。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言,既要追求国家硬实力的不断增强,更要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总之,破解发展失衡问题,就是要下大力补齐短板、破解制约、整体推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的协同、均衡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铺路架桥。
四、协调发展理念充分体现着眼长远厚植发展优势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为了消除我国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还要确保“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而厚植发展优势。
协调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长远打算的超前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不仅是为了化解当前我国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不仅是为了紧紧围绕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还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百年奋斗目标厚植发展优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协调发展理念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目前各种失衡问题的权宜之计,更是着眼于谋划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四个全面”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理念的行动指南和战略布局,充分展示了中国充满自信迈向现代化的大趋势,体现了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谋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志存高远的胆识和魄力。协调发展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还展示了中国关于如何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在发展道路上攻坚克难的大思路、大战略、大趋势。
厚植发展优势要求整体性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非常宏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使各个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是我国再次释放发展动力的内在需要。协调的范围是整体,协调的方式是发挥整体效能,协调的目的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无论是“一个中国梦”,还是“两个一百年”目标;无论是“三大发展战略”,还是“四个全面”;无论是“五个现代化”,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六位一体”建设,都是非常庞大而精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的整体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环节、步骤等密切协调配合,整体推进而不能片面发展。无论是党的十七大还是十八大,都提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0]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本身而言,也是一个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并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没有协调,其他四大发展理念也难以落实。如何处理好五大发展理念相互之间的关系本身也需要协调。
厚植发展优势要求坚持内涵式发展。协调发展理念要求坚决抛弃以往只注重经济量上的增长而不讲质的提高,只讲立竿见影或高、大、上的面子、政绩、形象工程,不注意深层次内涵发展的不良思维。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坚守不是为了局部或某些方面或解决急迫而突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修修补补,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改变传统单一的片面发展偏好,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达到全方位的系统、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要求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不惜牺牲环境、生态、资源等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不能片面地搞“唯生产力”论,必须跳出过度崇拜生产力、GDP和市场经济的粗放式的误区和陷阱;不能再搞华而不实的面子、形象、政绩等工程,而要追求质量和效益真正相统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越是在薄弱环节上多用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短板,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就越能够真正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就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厚植发展优势要求健全协调发展机制。健全协调发展机制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形成强大的合力;就是要统筹兼顾、注重平衡、保持均势,强化结构调整,把分散的部分系统化,把发散的局部功能整体化,把薄弱区域、领域、环节补起来,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提升质量效益,拓宽发展空间,全力寻求并形成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新的动力、活力和合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协调发展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而且还展示了中国关于如何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在发展道路上攻坚克难的大思路、大战略、大趋势。
五、协调发展理念贵在要始终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在于协调发展理念能否得到始终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其现实必然性,但并不必然意味着其就能够自动地得到遵循和践行,国内外的诸多发展史实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协调发展理念贵在始终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如果得不到牢固树立,就难以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始终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不是今天牢固树立明天就轻易放弃,不是今天强调其重要明天次要或不要。牢固树立不能让富有深刻意蕴的协调发展理念仅仅成为时尚之辞,仅仅成为人们某个时候不断反复提及的“口头禅”而已。这就要求通过各种宣传和学习等,使协调发展理念深入各层级、领域、部门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内心深处并非常清楚地知悉协调发展变革的重大深远历史意义,在任何工作中都能始终牢记协调发展理念并用以指导实践。
协调发展理念的价值体现前提是该理念必须得到切实贯彻。任何思想、理念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正确指导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协调发展理念不能仅仅停留于报告上、纸上、嘴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笑柄,而是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真切切地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工作中。为了杜绝把协调发展理念仅仅停留在报告里、嘴上和纸上而难以落地的不良行径重演,我们必须在所有的决策、实施、检查等实际工作环节中始终坚决切实贯彻,坚决改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说做不一,嘴上信誓旦旦而行动上却大搞各种虚假招式;坚决改变对打基础或难见成效的工作或项目、工程等不管、不问、不做,对立竿见影或跟政绩密切相关的工程或项目则积极、主动,甚至不惜违规、违法介入,或凭个人喜好大搞各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各层级、领域、部门及其党员领导干部要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坚持彻底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并把是否坚持协调发展作为实际工作的指导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拒不切实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一切行为都要给予必要的制约和惩处。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则我国的未来不仅是“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城更美”,幸福生活更加美好,发展更加强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必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两个百年目标的美好愿景必定能够实现。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30.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协调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之二[N].光明日报,2015-11-2.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2016-04-03].http://news.china.com/focus/135/11174708/ 20151103/2068374-1.html.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5-11-03)[2016-04-03].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29/c399243-27755578.html.
[9]胡鞍钢.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历史视角下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J].经济学(季刊),2006(2).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责任编辑:丁浩芮]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ause fro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ncept
Wang Yong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realizing Chinese dream,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its 18th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t not only includes historical evolution logic,but also summarizes up different results from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whether to insist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t is designed to break theprominentproblemsatpresent,suchas,imbalance,lackofcoordinationand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how to achieve the goals se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and to realize Chinese dream.The concept not only has profoundtheoreticalandrealisticsignificancebutalsohasenrichedanddevelopedMarxismon scientific socialism development.We should firmly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play its due role so as to put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 new stage.
CoordinatedDevelopment;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Experience;Development Mode
D64
A
1673-8616(2016)03-0047-08
2016-04-01
汪勇,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贵州贵阳,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