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手机电视的传播特征及发展前景

2016-03-28李嘉琪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关键词:表现方式传播特征发展前景

吉 平 李嘉琪



试论手机电视的传播特征及发展前景

吉 平 李嘉琪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手机已然摆脱了种种束缚成为目前最为快捷、灵活,符合众媒体时代发展的一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手机电视的出现开辟了时间自由、不受空间限制的别开生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大众通过手机电视可以轻松掌握新近发生的事件和信息。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手机电视同样拥有电视媒体的一些特性,如灵活性、观看方式的直观性、资源的共享性,它的到来对信息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手机电视的价值日益凸显,不仅是作为一种新媒介形态所带来的传播变革,更是为经营空间日益饱和的广电行业和业务增长逐渐乏力的电信产业带来了融合契机。

[关键词]手机电视;表现方式;传播特征;发展前景

[作 者] 吉 平,陕西科技大学文传学院编导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嘉琪,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手机电视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手机电视指运行在移动通信局域网下的手机电视服务节目,它的业务范围包括服务内容、收集播出和控制、网络平台、接收终端等。当今社会大众需要下载客户端或者在注册成为其专网的会员后才可以观看内容,手机电视作为众媒体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环节存在密切的关系。手机电视是视听结合为一体的新媒体,在手机上看电视,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第一是在手机中装入类似电视中的视频接收器和解码程序,这样就可以接收到模拟的电视信号。第二是直接通过通信中的移动数据网,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流媒体技术接收电视信号。针对这种流媒体技术,国内目前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大网络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采用移动数据网通信技术的移动电视功能和业务。第三是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实现方式,是在手机终端上安装等同于数字电视接收的一种模块,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通过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直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来达到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业务相互性的目的。

由于一些不同的理念和技术支持,电信系统将这种业务标榜为“手机电视”,即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接收电视信号之后传输到手机上解码进行观看。广电系统将这种业务称为“移动多媒体广播”,这是由数字电视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那么相比之下,手机电视亦被人称为“电视手机”。随着科技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在手机上观看电视等内容,广大观众对手机的又一传播方式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同时也更加热衷于在手机上观看电视。而在媒体的大肆报道和宣传下,“在手机上看电视”也迅速得到了传播。手机电视的普及和运用也在逐渐增多,但对于某技术标准,相关部门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手机电视的传播特征和表现方式

手机电视不应该被单纯地看作是“会移动的电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手机电视的研究认为,手机电视出现了新的运行手段,也增加了终端客户的访问。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适合的内容是手机电视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信息的交流沟通离不开信息源、介质、接受者这些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播媒介的要素包括物质、符号和信息。作为传播要素之一的物质即存在的物质本身,是保障传播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如杂志、电视等实体;其中符号确切来说是指参与传播活动的因素,如文字、数据等,这些因素成为传播信息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目的,同时也是连接信息传播和接收者的有效途径。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手机媒体的这一新兴事物的出现也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在手机媒体的传播中,传播者与接收者扮演的是同一个角色,而传播效果的衡量是传播者和接收者能否形成双向互动。如果一条消息不能引起接收者的普遍兴趣,那么接收者自然不会选择这条消息进行传播,传播过程就此中断,则接收者的身份也不会转变为传播者。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的有效性、趣味性、重要性成为接收者主动转化为传播者的前提条件。手机作为当下最为便捷的传播媒介不可能只是单向传播,在众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经是双向甚至是多方向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信息在大众手中就是像公路一样已经四通八达,呈现交叉网状式多方向传播,手机电视在众媒体时代下既有自身的传播优势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手机电视的传播特征具有移动性、互动性以及兼容性等特点。手机媒体可以帮助完成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而且现代通信网络和技术手段,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信息传播出去,成为当下社会大众喜爱并广泛使用的传播媒介。

三、手机电视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

(一)目前国内手机电视的现状分析

截至2013年1月,国家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共批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6家机构开办手机电视集成播控服务,批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4家机构开办手机电视内容服务,批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3家电信企业开办手机电视分发业务。通信公司的发展为手机电视业务的开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中国通信网络公司自身的发展,呈现出由2G、3G到4G的发展态势,通信网络宽带正在不断提高,这些技术支持和设施的完善能够提供较好的用户体验。中国联通采用WCDMA模式,目前已经演进到HSPA+,其3G上网卡理论峰值速率上行5.76兆比特每秒(Mbps),下行21.6Mbps。中国电信的CDMA2000制式已经演进到1×EVDO,包括Rev.0、Rev.A和Rev.B等多个版本。国内已经有多家手机电视信息收集和控制平台,除了为各手机电视内容服务平台连接移动通信网提供服务外,自身也开办手机电视内容服务。

(二)未来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

网络设施技术由3G到4G的转换,体现了4G网络时代的到来,这就为移动中的手机电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提供便利,加上新一代的解码程序的运用,使得移动中的通信网络的传播呈现出优质的视听画面内容、图片的传输速度进一步强化,手机电视的用户在观看时更加顺畅。提供给传播者的信息量会有所增长,电视节目的种类增多,手机电视的需求也会有新的提高。众媒体的发展也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手机电视朝着盈利模式成熟化、内容服务周到化、节目种类多样化等方向发展,从而带来新的经济效益,整合媒体资源形成产业链式的良好运营模式,从而为手机电视塑造较高的公信力和品牌效应。

三网融合后,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将在更多领域资源上有保障。资源融合后,移动通信网络公司的进程加速。未来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些电信运营企业将可以制作自己的广播电视节目,那么,融合后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随时可以营销自己的网络服务。技术的支持和设施的完善将会使现有的网络更加快速化、品质更加优化、共享程度更高、互动性等内容有很大的改善。现如今,在网络上一些微电影、独立制片剧、网络自制剧大量出现,满足了一些受众的需求。在众媒体力量的推动下,接收者不仅能够接收到视频内容资源,也可以成为独立内容的制作者、播出者,把自己好的创意提供给大家,分享生命中的点滴。这一信息传播渠道的发展既能满足人们的收视需求,又能提高观看传播的点击率。其实对于手机来说,它的个性化十分强,手机电视业务也要对大众用户起到个性化的尊重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利用手机电视去制作播出一些恶搞、低俗的节目内容。手机电视这种视频内容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播出经费方式,对不同的基础用户的产品产生一方面提供互动传播、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层面受众群体对多样化选择、个性化追求和塑造丰富性视频内容的需求,对内容供应的不足起到了弥补的作用,同时也是直接缩小了用户与运营商的体验距离。如手机技术的发展,人们会发现手机配置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手机摄像功能的好坏,手机配置高的可以拍摄高画质的视频节目内容,同时可以用手机拍摄突发新闻事件、原创情景剧、个性表演秀等,再借助网络传输平台,进行上传解码完成传播过程并实现共享。从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来看,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亦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层次,关键点在于吸引大众的眼球。当代年轻的一代是追求时尚、具有强劲消费能力的群体,手机电视的发展依托庞大的年轻群体。但是仅由播出的节目内容是无法预测到受众的满意程度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此使用与满足最重要的价值体现莫过于打破传统媒介的思维方式。未来伴随着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改变,手机电视会逐渐打破行业间的壁垒,加强监管制度,协调市场上各种利益关系,切实做好服务职能,手机电视才能趋于成熟并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结语

手机电视既有自身的特性,也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一些优势,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以前网络还有手机等其他传播媒介还未兴起的年代,每个人的精神活动十分的贫瘠,只能在电视上观看,那么电视的频道、播放时间等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人们只能在距离电视机的一段距离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机。但后来有了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的出现,这些遥不可及的东西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家庭宽带网络等各种基础设施,完成了人们足不出户了解世界的愿望并且可以在电脑上随时按照自己的要求观看节目内容。手机电视彻底改变了受众对传统媒介的看法。虽然目前家庭中电视机依旧是我们有时候休闲娱乐的消遣方式但自身的局限性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手机电视的出现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未来,手机会在网络融合后的众媒体时代网络空间下随身携带,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融入网络当中,随心所欲地选择个人喜欢的信息。众媒体时代到来,网络通信资源将更加快速、高效率,互相配合、互助互利,实现利益最大化。目前从不同国家的手机电视利用率来看,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将是未来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主流方向。未来的手机电视要寻得发展,既要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式,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这样手机电视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以及成为占领消费市场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北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汪云.手机电视群雄逐鹿[N].计算机世界报,2006-11-08.

[3]肖弦弈.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马持节.手机电视发展的受众因素分析[J].新闻界,2007(3):94-96.

[5]庞井君.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王天吉.手机电视标准和运营模式探讨[J].中国有线电视,2006(24):2403-2406.

猜你喜欢

表现方式传播特征发展前景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大圣归来》东方美学的表达维度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简论《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乱离之感的表现方式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