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台科技报道现状与分析——以中山广播电视台为范本

2016-03-28李少强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李少强



城市台科技报道现状与分析——以中山广播电视台为范本

李少强

[摘 要]现代社会中,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只有被传播和利用,它的价值才会更广泛地体现出来,科技报道因此受到各方重视。如何完善传播技巧,丰富传播内容,借助报道让科技更快更广的传播,成为媒体研究的话题。科技报道是媒体的社会责任,电视媒体既要关注科技创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又要注意科技报道的通俗性、实用性。就城市台而言,掌握的科技资源有限,必须实现和地方科协、各级学校的紧密结合,走科技新闻系列化、科普教育专栏化的道路,才能发挥科技报道的社会作用,培养公民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营造重视科学、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科技报道;科技新闻系列化;科普教育专栏化

[作 者] 李少强,硕士,中山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制片人。

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1.98%。而在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例就已达17%。同一份调查还显示,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媒体,电视成为首选,占到82.8%。这说明电视科技报道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1]

中国正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公众对科技日益浓厚的兴趣,直接表现在对科技报道的关注上。不过很可惜,目前电视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和效果并不显著。以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方略,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央视科教频道为例,“我爱发明”“走进科学”“科技之光”等栏目,每天的播出时间仅占到总播出时间的19%。省级、市级电视台中,科技报道的播出量更是少之又少,不少科教频道就是徒有虚名,成为医疗广告的集散地。除了领导不重视、广告赞助少等原因外,栏目资源匮乏、节目形式呆板、新闻报道碎片化,也是科教频道发展式微的一个原因。

纵观全广东省城市台,中山台教育频道可谓“一支独苗”。业务上,涵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是个“综合”频道;宣传上,科技报道成为频道的侧重点,因此说是科教频道也不为过。目前教育频道的科技报道,既有系列化、常态化的科技新闻,也有栏目化、制度化《科普大篷车》。经过五年的经营,教育频道已成为中山少儿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发展、展示科技发明、服务社会生活的一个平台。

一、立足大教育加大科技报道分量

从2010年成立之初,中山台教育频道就明确“大教育”理念,提出频道不止是传播文化知识,更要普及科学观念,培养观众的创新意识。频道自觉把科技题材纳入报道范围,与中山市科协、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联合,打造中山的“科教天地”。

(一)科技新闻系列化

科技新闻在城市台新闻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多是零散报道。这种报道模式冲淡了科技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持久性,实际效果差强人意。教育频道发挥专业频道优势,让科技新闻常态化、系列化,集中力量提升市民科技素养、强化市民科学意识、发挥“科学育人”的作用。

《教育视窗》是教育频道一档资讯栏目,每周6期,每期10分钟。在这个栏目中,科技新闻有着固定版块。中山虽小,科学资源并不少,不少还是全国首创、国内少有。收音机博物馆,蜜蜂博物馆、红色军事博物馆、海洋有孔虫博物馆、石博宇宙城、灯饰博物馆、以仙人掌命名的仙踪龙园,都是国内稀有甚至唯一的专业博物馆。教育频道制作成系列报道,利用假期整体推出,让这些“藏在深闺无人知”的科普基地走向电视观众,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激发他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

除了系列化,运用“组合拳”放大科技报道的社会影响。每年的中山科技活动节,有意识地进行新闻编排,把开幕式、科技发明展示会、科普剧大赛、科学讲座、闭幕式等内容打包成一个整体,集中火力报道,使新闻报道发挥“集束炸弹”的效果。像科普剧大赛已是第四届,每一届的剧本征集、剧本筛选、入围节目、初赛、决赛各个环节,都由教育频道承办。在海报发布、作品征集、海选初赛、决赛颁奖各阶段,教育频道都推出相应的新闻报道,使科技节持续升温。组合式报道的结果,是科技节的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提高,学校、学生、镇(区)科协参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形成了市、镇(区)两级科技活动节一派繁荣的景象。

(二)科普教育专栏化

教育频道栏目几度变更,《科普大篷车》却如常青树一般屹立。《科普大篷车》每周一期,引进、自办节目各半。引进节目旨在丰富中山荧屏、开拓观众视野,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自办节目立足本地,挖掘中山科学资源、报道中山发明或中山“智”造、推荐中山发明达人。

《科普大篷车》与中山市骨干中小学、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展示校园科学小达人风貌。栏目每周走进一家学校,通过展示学生的科技小发明,激发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得到不少学校的积极响应。现在《科普大篷车》到了哪所学校,哪所学校就成为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以团队方式,争先恐后展示他们的小发明。一个团队里,有介绍科学原理的“发明家”;有擅长推销的“市场专员”;有精通媒体的“宣传大使”。这些小达人上电视后成为校园名人,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对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依靠社会力量助力科技报道

电视受众文化程度低、科学素养弱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科技报道重点覆盖人群。怎样通过科技报道推动科学技术在全民中的普及,进而推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呢?依靠社会力量办节目是必由之路。

(一)依托科协学校,落实科教兴国

各地的科学技术学会、科技馆,既是政府一级的科学普及推广部门,又是落实科教兴国的职能部门。教育频道要凸显“科教”特点,体现专业特色,就要密切与科协的联系。以中山为例,不仅有市科协统一组织的科技节,还有各镇区举办的区域性科技节。科技小发明、科普展览、科普剧大赛等活动,只有依靠科协、学校的支持才能举办。科协不仅为频道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还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学校更是科技发明的源泉和根据地。事实证明,与科协、学校的关系越密切,节目就越出彩,看的人也越多。

(二)定位中小学生,稳定收视群体

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的物理化学,介绍了大量的科学发明和科学原理,这是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原点。各中小学校举办的科技节、“我爱发明”等智力活动,学生往往踊跃参加。中小学生善于表达的特点,又使电视媒体成为他们展示聪明才智的最佳平台。一期节目不仅是小发明的展示会,也是科研小团队的“路演”,客观上提升了收视率。从市场调查看,《科普大篷车》一度能飙高4%,相当于全市有15万人收看,占到中小学生数量的一半,这在城市台是很不错的成绩。电视媒体的放大和聚合作用,在科普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发挥电视魅力追求实用效果

留意央视10套的《我爱发明》你会发现,把严肃的科技发明变得趣味好玩,把枯燥的发明过程变得生动曲折,确实需要有讲故事的本领,才能吸引观众一口气看下去。其实每一个小发明,都有常人难以知晓的艰辛和痛苦、期盼与喜悦。分享发明背后的故事,是电视媒体科技报道的一个切入点。

(一)科技报道要有人情味

专家认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五要素:时新性、显著性、贴近性、重要性、人情味,最后一条至关重要。新闻要做到有血有肉,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脱离了人的新闻,即使事实再清楚、还是缺乏新闻活力和趣味性,对于科技背后真实人性的挖掘,才能够使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关注率。[2]

提高科技报道的可看性,增加人情味。首先要注意题材与角度,多选与观众生活有关系的题材。校园小发明系列报道,一方面发明者是孩子,对观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另一方面不少创意来自生活,解决了生活难题。像小学生发明的“智能自动地下车位指示”“红绿灯路口自动停车带”“安全避震保护桌”,操作性好且造价低廉,具有实际推广价值。这样的发明创造没有收视率,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讲故事是电视媒体的长处,《科普大篷车》既侧重于介绍小发明、小创意,更着力于介绍发明者和发明团队。唯其如此,观众才会发现这些小小发明家和普通人一样,有痛苦、有烦恼,但是更有毅力、爱好钻研、百折不挠,这正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变了科学发明是一件很高深的事情,只有科学家才能搞发明的旧观念,给节目增加了人情分。

(二)发挥电视技术特性

美国传播学家研究人在了解外部世界时,对各种信息的接受程度是:20%的信息来自文字,30%来自声音,40%来自图形和图像。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觉器官越多,传播的效果就越好。[3]科技报道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那么增加趣味性吸引他们的目光,显得更为重要。

《科普大篷车》在制作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特性,追求节目形式上的热闹;另一方面发挥电视技术特性,运用新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图表、字幕、动漫等表现手段融入节目中,对科学原理和现象作说明解释,使节目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让新闻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从而增加传播效果。正如有的老师点评“《科普大篷车》好看好玩有深度、热闹喜庆开智慧”。

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在报道中加入“人”的因素,注意故事性;制作中注重细节的运用,再配上富有表现力的画面,观众自然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电视科技报道。从近年来媒体在报道科技报道时所注重的平民视角不难看出,电视科技报道的道路会继续朝着人性化、通俗化的方向前进。

四、结语

科技报道是意义深远的国民培养与教育工程。国民科技素养除科技知识之外,还有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等,是全社会真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定海神针”。可以说科技报道的弱势,电视受众的缺席,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隐患。[4]时至今日,科技报道在电视宣传中仍是碎片化、小版块,被淹没在众多节目中。像中山台这样坚守科普阵地、坚持科技报道的媒体少之又少。

改革开放后,人们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迫切需要科技知识的普及,这为科技报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央视等相比,城市台是小媒体,但肩负的责任是一样的。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学校教育现代化加快等契机,给教育(科教)频道提供了更多的科技素材,也让记者有了更多的节目选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相信被视为“小众”的电视科教节目,一定会迎来“大众”时代,成为科技报道中最响亮的号角。

【参考文献】

[1]刘志海.发挥电视优势用科技报道故事化助推科学普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208-209.

[2]周凯.重大科技报道专题报道的模式创新及特点探析[J].新闻记者,2012(9):89.

[3]刘江,朱晓青.网络时代的世界性通讯社[J].中国记者,1999(1):65.

[4]彭菊华,丁玲娜.科技报道弱势传播原因分析[J].当代传播,2006(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