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就业情况调研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2016-03-28牛凌燕
牛凌燕 刘 羽
边疆地区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就业情况调研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牛凌燕 刘 羽
边疆地区传媒类专业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边缘化普遍存在的今天,边疆高校要想提升自我竞争力、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就要学会实现自我的创新和发展。边疆地区传媒类专业的毕业生需要认真研究就业形势,抓住市场机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高质量就业。
边疆地区;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就业
[作 者]牛凌燕,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刘 羽,云南师范大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在对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的同时,人们的眼光也逐渐聚焦到对不同专业个性化的研究及拓展。传媒类专业是受社会影响变化较大的专业,一方面需要承受国家新兴政策的影响,如广电系统的改制等;另一方面又要跟上社会变化带来的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和交互融合。这就对传媒类高校就业生带来更多的机遇及挑战。
受到区位、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受到思想观念、教育理念、教育经费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大大削弱了该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边疆地区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就业情况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拓展的思路,也能为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的办学实力及水平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为服务边疆经济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传媒类专业需求市场的影响因素
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GDP年均增速在8%以上,国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内需求的变化,要求传媒业加快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些因素都会对传媒业的就业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市场体制改革较大
2003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在体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转企改制”的改革措施,其本质是“分类改革”,即主要承担宣传任务的媒体依然保持事业单位体制,而市场化的媒体则采取企业化的体制。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要求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部分省级及副省级电台电视台为重点,着力在影视剧、影视动画类等节目领域,积极稳妥地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市场的巨大变化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针对重视“铁饭碗”的边疆地区而言,传媒类市场的变化对学生的择业观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二)技术手段多样化
新传播技术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模式,网络推广的普及化使得信息传送门槛降低,自媒体应时而生。微传播下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的信息传播为就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契机。新旧媒体的交互融合对传媒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积累阅读量,进而与其他产业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模式,也是当下创业者的常用手法之一。
(三)国际化趋势增强
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中国传媒商品和服务的贸易迅速增加,各传媒单位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正在逐步提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均开设面向多个国家的电视频道或报纸版面。2011年7月,新华社耗巨资租下纽约时报广场广告牌,在欧洲、非洲也设立了一些户外大屏幕,播放即时新闻和专题报道。中国传媒业开始了国际化发展战略。
二、传媒类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边疆地区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极其重视,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压力。笔者通过对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探讨其就业压力源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从高到低排列为:社会环境因素、专业因素、学校就业指导因素、毕业生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及亲朋关系。就业压力源部分因素在性别、专业、家庭月收入上有显著差异①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调查分析》,《文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传媒类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也表现出其不同态势。
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99人中有89人就业,初次就业率为89.90%,年终就业率为98.2%,其中升学率为10.9%,专业对口率为33.7%;动画专业58人中52人就业,初次就业率达89.7%,年终就业率为98.2%,专业对口率为32.8%;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63人中有63人就业,初次就业率达到100%,升学率为19.04%,专业对口率为39.7%。截止到2015年8月,广播电视学专业104人初次就业率为80.5%,其中专业对口率达43.7%;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55人,初次就业率为85.5%,专业对口率为49.1%;动画专业50人,初次就业率为80%,专业对口率为16%;广播电视编导专业75人,初次就业率为96%,专业对口率为56%。综观两年的就业情况,学生就业率虽然不错,但专业对口率明显偏低,部分专业学生调换工作现象严重。
(一)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现象严重
目前高校学生主要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就业信息来源于学校提供、亲人帮助、网络资源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学院官方渠道所提供的消息,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4年为毕业生提供的信息为302个,其中新闻专业就业信息172个,是学生人数的173%;播音专业就业信息82个,是学生人数的130%;动画专业就业信息48个,是学生人数的83%。2015年学院提供的就业信息数量是学生人数的1.5倍。以上信息还不包括家人、朋友向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但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情况下,学生就业仍不能达到100%。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不能积极面对就业。
(二)边疆地区行业体制观念影响人心
边疆地区高校学生的就业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就业相比,其中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于就业观念。根据对传媒学院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学生就业意向的比例依次为:升学、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从学生到家长都更加看中用人体制的稳定性,喜欢“铁饭碗”。如2014届新闻班同学杨某,在读期间就已经展示了自己的经济头脑,并通过销售快餐盒饭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但是在就业的时候他仍然选择去考公务员,原因是这样更有保障。虽然国家对市场体制的变革力度逐渐加大,但仍然抑制不住人们“求稳”的心态,传媒类专业对口就业率受影响呈现下滑趋势。
(三)学校教育缺乏实践性及实战性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专业硕士型教育,即侧重知识的运用层面,但在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更倾向于基础理论及知识的传输。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书本,且不能得到更多的转化及运用。而用人单位特别是传媒类单位则更看重应聘者的实践技能。随着传统媒体竞争的激烈,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市场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如电视台在招聘的时候更倾向于集采、编、播于一体的专业实战人才,影视公司更看重学生拍摄的作品及成果。大学生如果不能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及知识转化能力,则将在应聘的过程中失去有利地位。
三、传媒类专业的就业渠道与探索
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及管理者应该积极探索不同的发展道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市场。
(一)利用技术手段,整合资源优势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传媒类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媒体技术及手段优势,能利用专业知识从广泛的渠道进行信息的收集并整理,如专业的信息分析软件、舆情软件等。同时,可以利用专业的传播技能及方法展示自己的求职信息或个性化的信息。如可以利用专业的相机、摄像机、编辑机进行多样化求职信息的塑造,利用微信、微博、空间等自媒体手段进行个人推广或求职。如传媒类的学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求职过程相联系,那么将取得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大的求职优势,甚至可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拓展就业道路。
(二)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
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同学而言,边疆地区的学生就业观念较为落后,不能及时认清就业形式及市场变化。当然,有时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家庭的影响较大,难以实现个人的想法。因此,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不仅是个人转变的过程,也是对其家庭观念的影响及转变的过程。边疆地区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在读书期间利用假期多做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媒体行业的发展变化及要求,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用大学期间的学习及实践能力为将来的求职简历增添内容及亮点。与此同时,学以致用,将市场变化及个人特征的相关知识传播给家人,影响家人,从而为毕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打造专业技能,加强动手锻炼
传媒类专业,既有人文类学生的知识底蕴,又有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具有比较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但目前,在边疆地区大部分的高校,教育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因此造成学生“动嘴强,动手弱”,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势在必行。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学院以项目制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各项技能。学生在申请奖助学金的时候需要完成一定的项目,不仅经济上得以补偿,也在学院的监督及推动下完成实践操作。同时,学院成立教师工作室,由教师以项目带学生,不仅将课堂知识进行直接转化,并且真正践行了产学研的统一。调查显示,经过一系列锻炼打造的毕业生也是市场最需要及喜爱的毕业生。
(四)把握机会,迎接“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倡议,以期开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的提出对整个中国边境地区的发展都是一个机遇,而怎样在机遇中实现自身价值成为一个值得剖析的重要问题。云南省面向“三亚”、肩挑“两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加强区域内人民的友好往来,而交流和沟通是传媒人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途径。
民族文化特色是边疆地区脱离区域边缘化的一大支点。云南省通过人文桥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日益密切,旅游、文化、教育、学术等交流不断增多。①大言:《“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发展的新机遇》,http://blog.sina.com.cn/itszengjia。“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在这样的政策实施下,传播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及前景非常广阔。边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地缘优势及民族优势,在为国家的建设,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1]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调查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2(6).
[2]陈红华.传媒业运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从传媒业上市公司2003年报看传媒业的运营[J].江苏商论,2004(10).
[3]曹燕宁.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研究——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当下解读[J].新闻界,2009(5).
[4]谢建东.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云南如何作为[N].云南日报,2015-04-08.
[5]顾倩.传媒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就业能力培育分析[J].中国报业,2012(24).